有一个小孩,在上中学时,父母曾为他选择文学这条路。只上了一个学期,老师就在他的评语中写下了这样的结论:“该生用功,但做事过分拘礼和死板。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一位化学老师了解到他的这个特点后,就建议他改学化学,因为化学实验需要的正是一丝不苟,改学化学后,他好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舞台,成绩在同学中遥遥领先。后来,他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他的名字叫奥托•瓦拉赫。
这个故事主要告诉我们:
父母不应该过早代替孩子选择人生道路
教师对孩子的成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人在本质上只有特点而没有优缺点之分
善于利用“缺点”就有可能获得成功
某高校做有关碎片化学习的问卷调查,问卷回收率为90%,在调查对象中有180人会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200人利用书本进行学习,100人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碎片化学习,同时使用三种方式学习的有50人,同时使用两种方式学习的有20人,不存在三种方式学习都不用的人。那么,这次共发放了多少份问卷?
370
380
390
400
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材料表明,在我国每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为107人,比1964年的74人/平方公里增加了33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但人口分布很不平衡。大陆29个省、市、自治区中,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02.6人,比1964年的232.7人,上升了37.8%;内地18个省、市、自治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1.4人,比1964年的47.3人,上升了50.9%,其中人口稀少的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从每平方公里7.2人,增加到11.8人,上升63.9%。
从1964年到1982年,全国人口平均每年递增( )。
2.1%
2.4%
2.5%
2.6%
关于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飓风能引起海水燃烧
少量水浇到燃烧的煤上火会更旺
二氧化碳可以作制冷剂
凡士林可从石油中直接获取
自来水厂用来进行水消毒处理的常用化学试剂是:
臭氧
氯气
过氧化氢
碘伏
郭沫若用“犀利”、“恣肆”、“深厚”、“俊俏”四个词语分别概括了先秦四大散文家作品的风格。符合这四种风格的散文家依次是:
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
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
庄子、孟子、韩非子、荀子
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1—10月,医药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87.39亿美元,同比增长19.04%。其中出口45.61亿美元,增长13.11%;进口41. 8亿美元,增长25.3%。
从贸易结构看,2004年前10个月医疗器械占医药产品贸易总额的41.5%。化学原料药品所占比例为31.68%,中成药和卫生材料所占比重在8%左右。从进口结构看,进口最大的仍然是医疗器械,占医药产品进口金额的比例达到53.32%,其次是化学原料药品为16.44%,再次是中成药的14.32%和西药的12.73%。在出口的产品结构方面,46.65%为化学原料药品,30.67%为医疗器械,卫生材料所占比例也达到了12.77%。
另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1—9月中药出口总额突破5亿美元,同比增长18.23%。对亚洲、北美洲和欧洲的中药出口分别占我国中药出口总额的66.08%、14.56%、14.46%;对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出口占我国中药出口总额的4.9%。
2004年前10个月,我国化学原料药品贸易总额约为中成药和卫生材料贸易总额的:
1倍
2倍
3倍
4倍
X分子具有Y结构,串联起了大量的原子,由该分子组成的某种物质在同类型的物质中具有很强的导热性。很明显,分子内包含大量原子是使得该物质拥有极强的导热性所必不可少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
有的分子拥有别的结构,也串联起了大量的原子,并拥有很强的导热性
有的物质导热性不强,但是它的分子中包含了大量的原子
有的物质导热性很强,但是其分子不具备Y结构
有的物质导热性不强,但是其分子具备类似的结构
中国国家药物管理部门规定,药品的化学名和通用名由国家药典和药品管理部门制定,但商品名由厂家制定。正是这后一项规定,给许多药品的改名和多名创造了条件。在我国,近几年具有多种名称的常用药品有200多种,其中有4个药名的占20%,5个药名的占25%,6个药名的占25%,7个药名的占15%,还有15%的药有10个以上的名称,有的药有20多个名称,最多的有40多个名称。所有这些具有多种名称的药都是名符其实的“换汤不换药”,基本内容不变,只是包装或个别成分改变,疗效则完全一致。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药品的商品名可由厂家自行决定
我国的常用药品都具有多种商品名
一药多名的现象在我国非常普遍
具有多种名称的药,其疗效完全一致
气味分子又是如何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呢?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属于CTP结合蛋白(通称C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便沿着嗅觉神经开始一场接力跑。这些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内,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即被人们感知。这就是阿克塞尔和巴克为我们描述的完整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
下列对阿克塞尔和巴克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气味分子在属于C蛋白的嗅觉受体的作用下从化学信号转变成为电信号
嗅觉信号通路的末端是大脑嗅觉皮层中的某些精细区域
嗅觉信号通路理论阐述的是气味分子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过程
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到达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被翻译成嗅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