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8日,上海浦东新区上线了升级版的城市大脑,该版本将此前涉及经济治理104个场景、城市治理50个场景和社会治理11个场景进行了整合集成,形成了10类57个整合场景。在物业管理场景中,升级后的城市大脑可以通过视频捕获智能识别楼道充电、飞线充电行为,发现后即通过平台推送物业公司进行劝阻,如劝阻无效,即通过区城运中心指挥平台推送城管、公安、消防等部门进行执法处置。
同时,城市大脑还会推送居委会、业委会,通过召开“三会”等方式,商议建设集中充电设施来缓解充电矛盾,实现治理全流程无缝衔接;推动各方业务流程精准衔接,建立高效联动响应机制,通过村居“微闭环”、街镇(片区)“小闭环”、部门“中闭环”、政府市场社会“大闭环”,实现智能发现、自动派单、管理闭环、高效处置。2020年12月,浦东城市大脑升级版启动上线试运行,7个全面融合经济、社会、城市治理要素的智能化场景深化整合后投入实战运行。近年来,浦东围绕重大风险防范和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创新探索,从以“城市大脑”为基础的城市治理创新到以“家门口”服务体系为基础的社会治理创新,超大城市治理的制度体系日趋完整。
场景建设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精的过程背后,是浦东打破部门之间、条线之间、层级之间职责壁垒。其中,垃圾分类应用场景就是一个典型。上海实施垃圾分类以来,浦东作为特大型区,面临产生点位多、收运覆盖面广、全程分类体系监管难度大等特点。城市大脑通过物联感知设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监测,从源头收集到中转运输和末端处置全过程智能发现小包垃圾、跑冒滴漏等管理顽疾,整合集成包括政府管理部门、物业公司和收运企业等市场主体,居委会和志愿者等自治共治组织在内的各方力量,实现治理需求和资源、制度供给高效衔接。如今垃圾分类场景已经将浦东新区全区2662个住宅小区、337个行政村、2441个垃圾产生单位、43627个沿街商铺、91个小压站、12个中转站、4个处置场全部落图管理。
在养老服务场景中,浦东新区共有120多家养老机构,2万6千多个养老床位,传统管理按照部门“单打独斗”和人工管理模式,监管难度很大。此次城市大脑通过深化整合,针对养老机构共制定出38个治理要素,其中城市治理分成场所、设备两大类7个要素,经济治理要素分成人员、资金、制度、证照、经营五大类20个要素,社会治理分成信访舆情、紧急救助、防疫管理等三类5个要素。这明确了行业监管范围和职责边界,推动各方治理职责全覆盖衔接,缺位的完善补位,交叉的优化协同,在党建引领下,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同向发力。
根据材料可推断,在养老服务场景中,城市大脑通过深化整合实现了:
从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向以部门合作为中心转变
从传统治理方式向数字化治理方式的转变
从碎片化治理目标向整体性治理目标的转变
从单一部门应对问题向多部门协同联动的转变
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是探索治理“城市病”的一种尝试。某市A区于2016年建立了“区级指挥、部门共治、街道统筹”三级响应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并创新管理格局。区级层面,组建社会治理综合执法委员会,作为全区城市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专业部门层面,建立区委城市综合管理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区委城管工委)和区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区城管委)合署办公。区委城管工委作为区委派出机构,负责城管系统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等相关工作。区城管委是区政府工作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督促落实本区城市环境建设、环境秩序整治工作,负责本区市政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市容环境卫生、交通水务等行业管理工作。在街道层面,各街道成立社会治理综合执法指挥中心。成员单位由城管、公安、食药、安监、环保、工商、交通、消防等常驻单位和住建委、文委、司法、规划、国土、质监、国税、地税、卫生和人口计生等派驻单位构成。日常运作中,在不改变各部门职能、职责、权限的基础上,统筹行政审批、应急处置等任务;常驻单位抽调业务骨干,驻街开展综合执法,否则不得列入处级后备干部;挂牌部门与街道建立联络员制度。实施“区考核块、块考核条”,考核结果与单位绩效和被考核人选拔任用挂钩。加强与驻区单位的联络,搭建议事协商机制,通过社情恳谈会、楼委会、社区工作者、专职协管员、志愿者等加强社会参与。
依据上述材料,实施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在于:
社会力量参与解决了“城市病”问题
街道综合协调能力得到较大加强
部门之间各自为战,相互掣肘的情况得以减少
多部门联合执法成为常态
①注意力不集中是常有之事。如何提高注意力,尽可能长时间保持专注呢?
②耶鲁大学心理学系布朗教授研究发现,人类的注意力非常有限,因而大脑通常过滤掉我们看到的模糊而无关紧要的东西,留下清晰鲜艳的目标。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需要具备长时间注意细节的能力。
③布朗教授一直致力于通过为人们提供快速精准的反馈意见来提高他们的专注力,他的团队以往经常采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检验血液流进脑细胞的磁场变化实现脑功能成像,给出精确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神经元在大脑中的活跃与繁衍都依赖氧气,而氧气要借由神经细胞附近的微血管,通过红血球中的血红素运送。因此,当脑神经活化时,附近的血流会增加,补充消耗掉的氧气。由于带氧血红素与去氧血红素之间的磁导率不同,含氧血与缺氧血的变化使磁场产生扰动,从而能被检测出来。通过重复进行某种思考、动作或经历,可以用统计方法判断哪些脑区在这个过程中有信号的变化,从而找出是哪些脑区在执行这些思考、动作或经历。
④需要指出的是,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也有_______:因为数据分析可能长达数月之久,所以为病人提供反馈的时间较为漫长。对于专注行为这样短时间内极易变化的活动,作用可以说是_______的。而布朗教授这次利用的实时脑成像技术可以在1到2秒内对扫描大脑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几乎同步反映人脑的活跃状况,这样人们就可以利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行为,达到时刻警惕的状态。
⑤为了测试注意力,布朗教授团队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他们为参与者提供了一组由人脸和场景图合成的画面,人脸和场景分别做了50%程度的透明化处理。参与者需要在2分钟内持续观察不同人脸与场景的合成图,并辨认出其中的场景是室内还是室外——室内场景需要参与者作出回应,室外场景则不需要任何回应。这项任务要求参与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场景画面上。然而,实验中根本就没有室外场景的画面,参与者被不断地给出只有室内场景的画面,久而久之,注意力就会发生变化。
⑥那么,研究者是如何知晓参与者注意力的变化呢?通过对参与者的大脑进行实时脑成像扫描,以毫米为单位绘制出一系列的大脑图像,根据统计数据的模型,显示出参与者关注场景和人脸时大脑活动的区别。最关键的是,根据分析结果及时向参与者提供反馈,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在正确的目标上。
⑦在实验中,参与者如何得到注意力变化的反馈呢?布朗教授团队采用的是“惩罚-奖赏”反馈机制。最开始,图像中场景和人脸各自占比50%,当观察到参与者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在场景上时,研究者就启用“惩罚”机制,降低场景的占比,使之更难以辨认,迫使参与者集中注意力去辨认场景;相反,如果大脑的注意力集中在场景上,研究者就启用“奖赏”机制,让场景越来越清晰,用这种方式对他们进行反馈。
⑧在整个过程中,参与者注意力的变化呈现波动趋势。一开始他们可能会被人脸分散注意力,表现并不是很好,于是受到惩罚,场景的图片渐渐模糊,迫使他们越来越集中精力,场景随之慢慢变得清晰;意识到自己被“奖励”后,他们的注意力又会渐渐被人脸吸引。依此反复,他们的大脑在控制他们所能看到的画面。
⑨在反馈测试过程中,很多人被观察到注意力越来越集中,维持长时间注意力的能力也变得更强。有观点认为他们在测试中当然会表现更好,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在参加测试。但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这些人的注意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根据所给材料,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
实时成像
检测大脑氧气含量
判断脑区的活跃状况
监测带氧血红素的磁导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区域性整体贫困明显缓解,为实现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地区看,东部地区已率先基本脱贫,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数量全面下降,2017年末,东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300万人,比2012年末减少1067万人,五年累计下降78.1%;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末的3.9%下降到0.8%,下降3.1个百分点,已率先基本实现脱贫。中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末的3446万人减少到2017年末的1112万人,累计减少2334万人,下降幅度为67.7%。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0.5%下降到3.4%,下降7.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末的5086万人减少到2017年末的1634万人,累计减少3452万人,下降幅度为67.9%;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末的17.6%下降到2017年末的5.6%,下降12.0个百分点。
从贫困区域看,贫困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民族八省区减贫成效更加突出,区域性整体贫困明显缓解。贫困地区2017年末农村贫困人口1900万人,比2012年末减少4139万人,减贫规模占全国农村减贫总规模的六成;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23.2% 下降至2017年末的7.2%,五年累计下降16.0个百分点,年均下降3.2个百分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7年末农村贫困人口1540万人,比2012年末减少3527万人,下降幅度为69.6%;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24.4%下降至2017年末的7.4%,累计下降17.0个百分点,年均下降3.4个百分点。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等民族八省区2017年末农村贫困人口1032万人,比2012年末减少2089万人,下降幅度为66.9%,减贫规模占全国农村减贫规模的三成;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21.1%下降至2017年末的6.9%,累计下降14.2个百分点,年均下降2.8个百分点。
关于农村贫困人口数据,无法由以上材料推出的是:
按2012年末至2017年末西部年均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量计算,2019年末我国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将少于300万人
2012年末至2017年末,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减贫规模占全国农村减贫总规模的34%
2012年末至2017年末,农村减贫幅度东部地区要大于民族八省区
按照中部地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速率计算,中部地区要达到2017年末东部地区农村贫困发生率水平还需要约2年时间
某工厂生产甲和乙两种产品,已知生产1件甲产品可获利1000元,消耗a和b材料分别为2千克、3千克;生产1件乙产品可获利1700元,消耗a和b材料分别为5千克、4千克。若有a和b材料分别为200千克、240千克,则生产甲、乙两种产品能取得的最大利润是:
85200元
86278元
85900元
86600元
太阳能发电是近年来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目前,中国进入了太阳能电站的高速发展期,特别是西部地区,因为地广人稀且太阳能资源丰沛,一座又一座太阳能电站如阳光下的巨型工业花朵绽放开来。到本世纪中期,我们将迎来巨量光伏组件的报废大潮。光伏电池中含有铅、锑、镉、硫酸等有毒物质。若不能妥善处置,会对植物、土壤、地下水等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尽量降低太阳能发电产业对环境生态的侵扰,使光伏组件的回收与无害化得到合理安排,太阳能作为绿色清洁能源的身份,才算得上实至名归。
太阳能与其作为清洁能源的身份不太匹配
迅速崛起的太阳能产业正在全国大江南北遍地开花
太阳能在带来种种惊喜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污染物
应警惕太阳能发电产业对生态的侵扰,妥善处置废弃件
新世纪以来9个中央一号文件连续锁定“三农”。
材料1:9个中央一号文件突出“三农”的重中之重地位,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到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加快了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
材料2:我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存在专业人员流失、人员老化、推广能力不强等问题。2012年5月13日,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报告称,以农业增加值比例、农业劳动力比例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三项指标进行计算,截至2008年,中国农业经济水平与英国相差约150年,与美国相差108年,与韩国相差36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约为世界平均值的47%,约为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2%,约为美国和日本的1%。至此,中国农业发展呈现出“一条腿长”(谷物单产高)和“一条腿短”(劳动生产率低)的尴尬境地。尤其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图:中国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推广状况比较
材料3: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农业科技具有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要采取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农技服务,培育和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完善教育科技培训政策,造就新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措施,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
材料1反映了我们党对“三农”工作的重视,这种重视具体体现在:
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三农”工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在农村
中国共产党以文件的形式指导“三农”工作,加快了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
以农业发展作为龙头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莲子心发育过程中,多数叶绿素生物合成结构基因的表达是显著上调的,与叶绿素的积累模式一致。原叶绿素酸酯氧化还原酶参与催化的原叶绿素酸酯转化为叶绿素酸酯是一个关键步骤,生成的叶绿素酸酯进一步转化形成叶绿素。光依赖的原叶绿素酸酯氧化还原酶(LPOR)是被子植物中参与这一反应的关键酶,并且此过程是被子植物中叶绿素合成唯一需要光的反应。而一些裸子植物和微生物可以采用不依赖光的原叶绿素酸酯氧化还原酶(DPOR)完成这一反应;莲子心中并不存在DPOR编码基因,但鉴定到两个LPOR编码基因,且其表达模式与叶绿素的积累模式一致。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叶绿素的形成有两种不同的模式
裸子植物依赖光反应形成叶绿素
莲子心的叶绿素合成需要光参与
莲子有裸子植物的两个编码基因
结合材料,关于全球脑科学领域论文发表情况,能够推出的是:
2016-2020年,就论文发表量来看,表中排名第二和排名第三的国家论文发表量总和是排名第一的一半
2016-2020年,CNS及其子刊论文数占比最高的国家,其论文发表量在全球的占比不足5%
2016-2020年,论文篇均被引频次最高的国家,其总被引频次也最高
2016-2020年,日本论文发表量约是我国的2.4倍,但其中ESI高水平论文数只有我国的56%
①开发区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对(甲)体制改革、(乙)投资环境、(丙)产业集聚、(丁)开放型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发区已成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当前,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新形势,必须进一步发挥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作用,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引领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②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Ⅰ)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Ⅱ)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强对各类开发区的统筹规划,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促进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开发区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Ⅲ)进一步增强开发区功能优势,(Ⅳ)把各类开发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引领区、高水平营商环境的示范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集聚区、开放型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③坚持改革创新。强化开发区精简高效的管理特色,创新开发区运营模式,以改革创新激发新时期开发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坚持规划引领。完善开发区空间布局和数量规模,形成布局合理、错位发展、功能协调的全国开发区发展格局,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集聚集约。完善公共设施和服务体系,引导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中,促进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绿色发展,切实发挥开发区规模经济效应。坚持发展导向。构建促进开发区发展的长效机制,以规范促发展,正确把握发展和规范的关系,不断探索开发区发展新路径、新经验。
根据材料,开发区在改革开放中的角色最接近于:
螺丝钉
桥头堡
火车头
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