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国教育专家的统计,从公元600年到公元1960年,世界上共有1243位科学家、发明家做出1911项重大科技发明。根据这些科技人才做出创造性贡献的年龄制成的科技人才成功曲线图如下:
由上图可知,60%以上的重大发明创造是由哪个年龄段的人做出的:
25~45岁
30~35岁
35~45岁
25~35岁
甲、乙、丙、丁4人,一人是教师,一人是医生,一人是作家,一人是律师。现已知:①甲的年龄比教师大;②乙和律师的籍贯不同;③丙与作家的籍贯相同;④作家的年龄比乙小;⑤甲与律师来自相同的城市;⑥教师的籍贯与乙相同。
根据以上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作家的年龄比教师大
医生与律师的籍贯相同
医生的年龄比作家大
律师与教师的籍贯不同
劳动技能课上老师给出一道手工题:一张正方形纸片,在一对对角处各减去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如下图所示),想办法把这个缺角的正方形恰好剪成一些长2厘米、宽1厘米的小矩形,问初始的大正方形边长要多大时,任务才有可能完成?
8
15
32
以上答案都不对
汉字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担负起承载中华文化的重任。几千年来,汉字一直顽强地坚持自己独特的表意性,始终没有割断同文化的联系,与中华文化相伴而行,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的不朽篇章。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汉字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社会作用。早在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就作出了“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著名论断。文字是一切经典文献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政治得以实施的首要凭借,是前人将知识和智慧传给后人、后人了解和学习古人的最重要的工具。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字是经典文献赖以存在的基础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字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
某高校外语教研室新招进五位外语老师,每位老师只教授一门外语。并且满足以下条件:
(1)如果小钱教德语,那么小孙不教俄语
(2)或者小李教德语,或者小钱教德语
(3)如果小孙不教俄语,那么小赵不教法语
(4)或者小赵教法语,或者小周不教英语。
以下选项如果为真,可以得出“小李教德语”的结论:
小钱教德语
小孙不教俄语
小赵不教法语
小周教英语
我国农历中以天干、地支的搭配来纪年,其中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搭配的方式是:在天干中和地支中依次各取一字搭配来纪年,例如1920年是庚申年,下一年的天干为辛,地支为酉,故1921年,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这年,是辛酉年。
那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下一个辛酉年是公元多少年:
1981
1991
2000
2001
北京以大运河北京段运河沿线地区古城古镇、运河古镇、仓储码头、寺庙街巷、传统村落等遗产保护挖掘和利用为_______,通过系统保护运河文化遗产,提升运河文化价值,打造凝聚悠久历史、荟萃古今文化历史文脉的“千古运河”,_______出了一套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北京方案”。
依次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先导 构建
抓手 摸索
主线 琢磨
契机 提炼
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群体,是形成各种组织器官的起源细胞。当机体成熟体细胞因衰老或受伤死亡,干细胞随时生产它们的替代品来维持各种细胞更新和组织修复。可惜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中的干细胞族群增殖和分化的能力会严重减弱。从这个角度看,通过某种方式干预和恢复干细胞的活力就有望修复组织功能,达到延缓衰老的效果。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人类实现青春不老的美丽夙愿依赖于干细胞技术的应用
恢复活力的干细胞能替换各种因衰老或受伤而死亡的细胞
干细胞技术将有助于改善人类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人体之所以会老去是因为衰老细胞不能及时被干细胞替代
互联网时代,热点事件层出不穷。“新闻”盖“旧闻”也符合传播规律。“热点”可以变“冷”,但涉事单位的问责处理机制要继续运转并发挥作用。如何运转需按照法律法规和制度运行,而不是根据公众关注度的高低、媒体参与热情的变化而“_______”。
填入画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
随机应变
急不择途
顾此失彼
八面玲珑
记者采访时的提问要具体、简洁明了,切忌空泛、笼统、不着边际。约翰·布雷迪在《采访技巧》中剖析了记者采访时向访问对象提出诸如“您感觉如何?”等问题的弊端,认为这些提问“实际上在信息获取上等于原地踏步,它使采访对象没法回答,除非用含混不清或枯燥无味的话来应付。”
由此可以推出:
记者采访时的提问如果具体、简洁明了,就不会给采访对象带来回答的困难
采访对象如果没法回答提问,说明他没有用含混不清或枯燥无味的话来应付
采访对象只有用含混不清或枯燥无味的话来应付,才能回答那些空泛、笼统的提问
诸如“您感觉如何?”这样的问题,只能使采访对象抓不住问题的要点而作泛泛的或言不由衷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