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对工作的不满意,不仅产生于工作环境和工资本身,而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工人对工作的期望值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因此,大公司招聘员工,通过许愿来达到吸引工人的目的,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
从以上观点中可以推出下列哪项结论:
Ⅰ.只要工人的期望值足够低,那么,不论工作本身如何,工人的满意程度都会很高
Ⅱ.只要工作环境舒适并且工资水平较高,那么不论工人期望值如何,工人都不会产生不满意的情绪
Ⅲ.随着工人期望值的增加,尽管企业有效地改善了工作环境、提高了员工待遇,员工的不满意情绪仍有可能得不到消除
只有Ⅰ
只有Ⅱ
只有Ⅲ
只有Ⅰ、Ⅲ
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每个人出生后都会接种多种疫苗。接种疫苗能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抵御病菌侵袭。疫苗是一种毒性较低的病原体,接种后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与之对抗。当疫苗的免疫反应平息后,这种疫苗的对应抗体会较长时间留在人体内,而另一类具有记忆功能的免疫细胞则会将这种致病原的信息记录下来。当人体再次遭遇同一种致病原时,记忆免疫细胞便会迅速调集已经存在的相应抗体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反应。
下列关于疫苗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本质上是一种低毒的病原体
是应用广泛的生物医药制品
具有记忆功能可以复制免疫细胞
通过提升机体抵抗力预防传染病
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多养后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但他不增加别人也会增加,所以,他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如果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草场退化,所有牧民都会遭到损失,“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解决公地悲剧的办法就是给草场找一个主人,主人自然会采取措施保护草场。
关于这段文字,以下理解准确的是:
所有的牧民都是自私的,只考虑个人利益
要避免“公地悲剧”,就要设置和落实岗位管理责任
解决“公地悲剧”的办法,就是实现草地的私有化
大家共同负担草地退化的代价,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①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新工具,肿瘤学家必须成为真正的演化生物学家
②现在,每年都会有许多新的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抗癌药物上市
③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检测每位病人癌组织中的基因突变,制定有效策略,摧毁癌症树的根源和分支
④传统化疗、放疗和免疫疗法相结合的复合疗法也表现出了越来越大的潜力
⑤肿瘤学家不再将一种癌症看作是可以一概而论的疾病,而是认为,每一个病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⑥研究病人个体的基因组,将会对未来的癌症治疗产生巨大影响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②④⑤⑥①③
④①⑥③⑤②
⑤④⑥①③②
⑥②③④⑤①
一般来说,残破的物体总是不美的。但偏偏有那么些古建筑、雕塑乃至日用品的残体被认为是美的,这又该如何解释呢?可能因为,这些具有审美价值的残体,原本具有重要价值,或者由于可观的规模,或者由于重要的实用功能,如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是毁于兵燹或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整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项目中,就有一大批这样的古建筑,诸如中国的长城、希腊的巴特农神庙、柬埔寨的吴哥窟等等。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如何欣赏古建筑
“废墟”何以是美的
何为建筑的残缺之美
“世界遗产”的评选标准
全球变暖是老天爷对人类开出的罚单,便宜且容易利用的矿石燃料,是推动近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但科学证明这可能带来灾难性的气候变化。目前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人类必须为自己的排放买单。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此事就相对简单,不管成本多大,最终都由这个国家承担。但问题是,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国情历史大不相同,这张巨额罚单究竟在各国间如何分配,就成了关于全球变暖问题谈判最核心的问题。所有的国家,他们做出的所有的减排承诺,最后都会有一张价格标签,承诺越多,价码越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的是:
减排成本份额应按各国的排放量合理分配
沉重的减排成本有可能拖累全球经济增长
遏制全球变暖需要支付巨额经济成本
利益是应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最大症结
近年来的“文化相对主义”承认每一种文化都会产生自己的价值体系,人民的信仰和行为准则来自特定的社会环境,任何一种行为,如信仰、风俗等等都只能用它本身所从属的价值体系来评价,不可能有一种一切社会都承认的绝对的价值标准,更不能以自己群体的价值标准来评价别的民族的文化。但是,文化相对主义貌似公允,却有其自身的矛盾和弱点。因为反对文化间的交往而极力维护本身民族文化的纯洁性,由此仍可能重新回归文化孤立主义。
下列关于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文化相对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孤立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表达了一种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文化相对主义者相信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文化价值
文化相对主义者反对以自己群体的价值标准来评价别的民族的文化
科学和艺术如同硬币的两面,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学传播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由从业者将科学以各种手段和途径转化成公众易于理解的内容,从而实现传播,激发人们对科学的意识和欣赏,形成对科学客观理性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把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从学术同行传播的角度来说,很多著名学术期刊都会有艺术性的封面,这些封面就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结果。面向普通公众的科学传播更加需要寓教于乐,其意义无外乎强调信息的传播要嫁接到艺术的手段上来,这样才能触动公众的神经,引起他们的共鸣。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科学传播,也是一门艺术
科学与艺术,硬币的两面
嫁接艺术,科学成为大众文化
艺术封面,科学艺术的跨界组合
只有敢于进行舆论监督的媒体才更有公信力和影响力。在互联网、手机等新技术条件下,一个地理位置上极为偏僻的地方发生的一件事,只要其本身具有足够的社会关注度,要不了多久,地球人都会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主流媒体如果对一些不正常的现象、问题不揭露,对一些事件背后的隐性矛盾不分析,公众就不太会信任你,最终还会离开你。不断失去读者,主流媒体就会逐渐边缘化。而这,将直接导致党和政府的主张、意图、决策等不能有效地传递。
下列选项中,最恰当地概括了上文意思的一项是:
新技术条件下,媒体的监督责任更加重大
不进行舆论监督的媒体会失去生命力
主流媒体必须取得大众的信任
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和政策宣传必须两者并重
很多人都认为癌症是“现代病”,因为“从前听都没听说过”。最近,貌似又有些研究支持这一观点。近日,英国《每日邮报》一则报道被引入国内,并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两位科学家通过研究木乃伊,发现古人无癌,癌症是“人造现代病”,甚至说“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死亡率开始急速飙升”。对医学史以及癌症稍有了解的人大概都会觉得这个结论非常怪异,“人类的死亡率”从来都是100%,何来“飙升”?自然界中的各种致癌因素,比如紫外线、环境毒素、霉变食物、致癌病毒等,也都古已有之。不过,报道所描述的研究倒是真实存在的,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癌症综述》。
作者认为:
癌症与工业化关系密切
现代人患癌症的比例增大
癌症应归咎于环境污染
癌症从古到今都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