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指一种或多种物质改变化学组成、性质和特征成为与原来不相同的另一种或多种物质的变化。
下列变化哪一种不属于化学反应:
以石油为原料合成聚乙烯
木炭燃烧获取热量
葡萄通过发酵等工艺制造成葡萄酒
自来水加热变成水蒸气
公元1616年,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同年逝世。二人可算作16、17世纪之交的伟大剧作家。二人都酷爱写剧本,不过写法却不大一样。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临近结尾,一双恋人殉情身亡,惨烈的悲剧以双方家族的和解收尾。和解的意愿的确美妙,只可惜,莎翁用于和解的笔墨太过不经意,仿佛仅仅为了“和解”的概念草草应付收场。《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因梦中的相遇而相思,而哀,而死,又因此而还生,而圆满。汤显祖将笔墨挥洒于爱而不耗损于恨,推敲于柔美而不沉醉于暴力,他笔下的爱,期待、给予、容纳、无嗔。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总结中外古典戏曲的共同点
分析《牡丹亭》独特的写作手法
比较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艺术风格
阐述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伟大之处
已知化学反应进行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种类发生变化,总质量不发生变化,催化剂的质量也不发生变化。某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丁一定是单质
M的值是15
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反应中的甲、丙质量比为15:27
徜徉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老挝出土的史前铜鼓、公元前3世纪的叙利亚组装画、公元前4世纪的沙特石雕映入眼帘,亚细亚的辉煌文明扑面而来;流连于红墙黄瓦的故宫博物院,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将不同的文化以版画形式加以呈现……时代的前行、技术的进步、观念的更新,让博物馆的角色不断发生改变。如今,博物馆已不仅是留存文明记忆、呈现文明魅力的“全息视窗”,更是多元文化的“超级链接”、文明交流的“社交网络”。带着欣赏的目光来到博物馆,就如同走进一个气象万千的文明世界。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博物馆里的“一带一路”
在博物馆共赏文明之美
新时代博物馆的角色转变
现代博物馆:多元文化之窗
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A、B、C三种型号氢燃料电池,解决了该公司今年生产轿车所需电池数量的10%(按一辆车配一块电池计算)。其中A型号氢燃料电池的产量是B型号的2倍,C型号的产量比A、B两种型号的产量之和还多400块。预计该公司今年的轿车总产量是42.4万辆,那么B型号氢燃料电池的产量是:
3500块
7000块
14000块
21400块
游隼会掠食黑腹滨鹂,黑腹滨鹂能持续飞行数小时。20世纪70年代,由于杀虫剂的使用游隼的数量减少,黑腹滨鹂持续飞行的时间变少,休憩时间更多;到了90年代,杀虫剂因监管而减少,游隼又回来了,黑腹滨鹂的飞行行为恢复如前。因此,有动物学家认为是对天敌的恐惧改变了黑腹滨鹂的飞行行为。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动物学家的观点?
游隼的数量变化跟杀虫剂的使用没有关系
滥用杀虫剂会严重影响黑腹滨鹂的食物链
游隼并不是黑腹滨鹂唯一的天敌
杀虫剂会对黑腹滨鹂的身体机能造成伤害
①不锈钢罐的出现被认为是现代食品加工业发展中的里程碑
②最早的不锈钢主要用于军事工业
③在这一年,美国、英国和德国的研究者分别在抗腐蚀合金的研究上取得了关键性的进展
④它的结实耐用、抗腐蚀和易于清洁消毒的特殊性深受食品加工厂的欢迎
⑤1912年被认为是现代不锈钢诞生的年份
⑥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以锅碗瓢盆的形式进入家庭
将以上语句排序正确的是:
⑤③②⑥①④
⑤①③②⑥④
②⑤③⑥④①
②⑥④⑤③①
20世纪50年代,有科学家发现细菌会脱落细胞壁,不再呈现特有形状,让免疫系统“失察”;一段时间以后,这些细菌会重新获得细胞壁,恢复原有形状,再次全面具备感染人体的能力。最近,有研究人员首先施用一种抗生素,突破大肠杆菌的细胞壁,让它改变形状。随后施用另一种抗生素,针对一种名为MreB的蛋白质,令细菌即使增殖,也无法恢复原有形状,不再具备感染能力,最终自然消亡。这项研究可以解释细菌抗药性成因,对细胞壁构建过程加深理解,可望促成对抗生素运用战略更好的筹划。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抗生素阻止细菌重新获得新细胞
抗生素抑制MreB的蛋白质产生细菌
MreB的蛋白质主导细菌细胞壁变异
MreB的蛋白质是细菌“隐身”的关键
最新的两项研究成果引起人们关注:一是利用某种细菌来制造人造肉的蛋白质,该细菌靠吸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生长,每产生1千克蛋白质约需2千克二氧化碳;二是把从大气中回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乙醇,生产1千克乙醇需要1.5千克二氧化碳。专家预测,这些新技术将有助于21世纪中期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的目标。
由此可以推出:
利用二氧化碳生产食品和酒类将成为一项新兴产业
未来可以通过人造食品吃掉二氧化碳来减少其排放
只有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才能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
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可能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目标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南极洲对人们来说是一个_______的地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地理学家,往往把南极周围画成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或者画成一个环形的海岛。从16世纪起,在几乎所有的地图上都画着南极的土地,但地理学家都是凭着自己的_______画出来的,因为谁也没有见过这块土地。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广阔无垠 经验
神秘莫测 理解
人迹罕至 推理
一无所知 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