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克莱齐奥摘取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算是个“爆冷”的消息。毕竟,尽管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他的作品只零零星星地在国内图书市场上出现过;尽管他是中国最早译介过来的法国当代作家之一,国内读者对他的认识怕是还停留在名字的阶段。甚至仅仅是名字,也是相当一级的法国文学爱好者才听说过。这既不说明读者无知,也不说明诺贝尔奖所谓的“独特品味”,而只是说明一直存在的文学与大众文化的差距而已,差距本身并没有高低之别。
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获诺贝尔奖的作品大多曲高和寡
勒·克莱齐奥的作品在国内不畅销
“独特品味”使诺贝尔奖脱离大众文化
国内读者对诺贝尔奖获奖作品了解较少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在其人口中形成对某种主要文明的认同,没有相通的种族构成,其内部凝聚力就不会强大,那么即使产生人口增长,具有众多人口,也难以形成数量优势和国家可用的有利战略资源。奥匈帝国在这方面就很典型。在与普鲁士争夺德意志控制权时,哈布斯堡王朝虽然已有3700万人口,却还是因为人口结构过于驳杂,难以形成统一的凝聚力,在19世纪下半叶败给了普鲁士。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人口未必是国家的有利战略资源
民族的凝聚力是国家强盛的基础
国民的文化认同对国家至关重要
人口结构与国家凝聚力息息相关
哈士奇太闹腾、比特犬攻击性太强、拉布拉多很友好……狗狗的性格,似乎已经和它们的品种画上了等号。因此在选择宠物狗时,人们会格外在意它们的品种是否纯正。但研究人员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现代狗的品种在19世纪中后期出现,当时,犬类的主要划分依据是体型特征,比如大丹犬体型巨大,而吉娃娃娇小玲珑。人们通常认为,品种代表着犬类的行为特征,但现在,研究人员认为,没有什么迹象表明这种联系真的存在。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不同品种的狗在行为上有很大差异
犬类的行为变化可以用品种来解释
不能根据狗的品种来预测它的行为
狗的攻击性可能与遗传没什么关系
美国历史学家戴维斯在《档案中的虚构》一书中,以16世纪法国赦罪书中的案情编造为例,凸显所谓原始档案的虚构性,引发历史研究者对档案可信性的质疑,但是换一个角度,在档案的记录、归档与筛选、保存等制作环节中所掺杂的主观意识,恰好也是档案的一种真实性,更可以反映某种特定的时代风尚。因此,对档案可信性的质疑,不应导致对档案的否定与摒弃,而是更应进一步地发掘其中深藏的多元化的历史真貌。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主观意识可能会影响档案的可信性
档案多少都会反映特定的时代风尚
学者对档案的虚构性持有不同见解
存在虚构成分的档案也应善加利用
书法创作不外乎两种:一是有意识创作,二是无意识创作。有意识创作,即作者在艺术构思上以明显的主观追求为目的,或设境或立意,或以原蓝本风格为尺规,或集字等,时时想着自己在创作,以及为什么在创作,如何创作。因此,这种创作出来的作品不可能具有超脱和个性鲜明的风格与境界,即使他的技能含量再高、再精湛,也属于初级创作阶段。而无意识创作,即作者的技能含量已经高度纯熟,学识修养相当丰富,获得了创作上的大自由,将自己与创作物件融为一体,进入无意识状态、无自我之境界,任性所之,自然流露。这是书法艺术创作的高级阶段,书法艺术贵求自然,自然也即是真。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书法艺术创作贵在“内心自由”
求真才能达到创作上的大自由
纯熟的技能是一切书法创作的基础
无意识状态是书法创作的高级阶段
庐剧是安徽的地方剧种,目前国家以________名义对其实施保护。
原产地名称
重点文物
自主知识产权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爱丽丝·门罗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温格姆镇。父亲酷爱写作,母亲身为教师。生活在这样的书香门第,少女时代的门罗就萌生了成为小说家的梦想。
19岁那年,门罗还在安大略大学攻读新闻学学士学位时,这位天赋异禀的姑娘就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影子的维度》,从此她的创作热情便一发不可收,直到婚后数年,门罗为人妻、为人母之后,仍时时沉浸于自己的文学世界之中。人们很难想象,一位少妇如何以柔弱的身躯,在小说、孩子、书店和琐碎的家务事之间繁忙地周旋。
每当门罗回忆起这段艰涩的时光,总忍不住叹息“真是绝望的赛跑”。万幸的是“良马终遇伯乐”,在加拿大广播公司文学节目制作人罗伯特·韦佛的推荐下,门罗的作品终于有机会被更多读者关注。而立之年,门罗的文学事业逐渐走向辉煌。1968年,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舞》获得了加拿大文学界的最高荣誉—总督奖。评委会给她的评价是“每每读到爱丽丝·门罗的小说,便知生命中未曾想到之事”。为了完成这部集子,门罗用了整整20年。
门罗将目光流连于平凡人的生活,她笔下的人物性格如同大海一样——忧郁、冷漠、孤傲。无论是自叙还是他叙,叙述者总是形而上的、忧郁的,带着远离自己生活的讽刺态度,来描述人生的重大“坍塌时刻”。门罗擅长“打岔”,擅长用旁敲侧击的回旋笔法,为小说中的人物,也为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隙。“有呼吸的空隙,这是门罗短篇小说里最优美的一手。”
这种“空隙”不是逃避,也不是故弄玄虚。只要读过门罗的人生经历,便会体会到空隙中流露的恻隐之情。在经历了少女、人妻、人母,走向老年的过程中,门罗已经纯熟于这种处变不惊的节奏,以贴近女性心理的笔触叙述生命的无常,以及由此而来的身心重负。
从文中可以知道,爱丽丝·门罗出生于:
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40年代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年代
白大褂在19世纪末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它能有效隔绝细菌,而一百多年后它遭到________却是因为在隔绝细菌上做得不够好。在前一个阶段,白大褂顺应了现代医疗的发展潮流,而在后一个阶段它被一部分人视作现代医疗发展的________。人们对白大褂态度的变化,从本质上说是人类认识进一步深化,更为接近事物原貌的结果,这么看,白大褂的发展也是现代医疗事业发展的__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质疑 羁绊 缩影
否定 桎梏 截图
挫折 壁垒 象征
排斥 累赘 历史
筷子,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就开始使用筷子。不过最初它并不叫筷子,而是叫箸或筴,筷这个称呼是怎么出现的呢?据文献记载,中国东部江南一带的人认为箸和住的发音一样,在江边行船的人很忌讳停住,就取反意称箸为筷。到公元10世纪的宋朝,人们又在快字上加上了竹字头,因为筷子大都是用竹子做成的。于是,中国人发明的这件食具就有了现在大家知道的名字“筷”。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筷子的:
得名过程
历史演变
文献记载
出现年代
小王抱怨母亲总是把电视机的声音开得太大,影响他看书,让母亲把电视关小点儿声。可是母亲说电视的声音并不大,因为父亲一直在旁边看报,也没有说电视声音过大。所以拒绝调小电视声音。
下列哪项为真,则最能表明母亲拒绝调小电视声音是错误的:
母亲从不看书,也不了解看书所需要的环境
父亲在看报时自备了耳塞,效果不错
母亲只在吃晚饭的时间才会看电视
父亲年龄大了,有些耳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