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为了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在2008年、2010年先后建成了两个图书馆,2008年底共办理市民借书证7万余个,到2010年底共办理市民借书证13万个。2011年,该市又在新区建立了第三个图书馆,于2012年初落成开放,截止2012年底,全市共计办理市民借书证20余万个,市政府由此认为,该项举措是有实效的,因为在短短的4年间,光顾图书馆的市民增加了近两倍。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
图书馆要不断购置新书,维护成本也很高,这会影响该市其他文化设施建设
该市有两所高等学校,许多在校生也办理了这3个图书馆的借书证
很多办理了第一个图书馆借书证的市民又办理了另外两个图书馆的借书证
该市新区建设发展迅速,4年间很多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新区
目前对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观察,主要局限在二战后到21世纪初的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许多发展中国家刚刚实现独立,处于现代国家成长的初级阶段与发展探索期,难免会有不少国家走弯路,因此,不能过早地对这些国家盖棺定论,认定其会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其实,能否尽快跨过“中等收入”这道坎,关键在于能否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而且,成为高收入国家也并不代表着未来就会高枕无忧,目前,有的高收入国家已经陷入低增长困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徘徊不前。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等收入”的统计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需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观察“中等收入陷阱”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缺乏经济学方法论的支撑
用单一指标衡量国民经济发展只能得出片面结论
协同共享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甚至有学者预言其会在21世纪下半叶取代资本主义,成为人类社会主导的经济形态之一。届时,生产率将大幅提高,发达的物联网将使边际成本趋近于零,数十亿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在互联网上共享能源、信息和实物,所有权被使用权代替,“交换价值”也将被“共享价值”取代。这个结论看似耸人听闻,理论上却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共享经济”在金融和经济危机中被接受和广泛传播,最初的功能是给身陷困顿的人们提供了赚钱和省钱的方法。它继而飞得更高,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经济危机促使了共享经济的产生
共享经济是物联网迅猛发展的基础
共享经济可以避免边际成本的产生
共享经济促使生产者和消费者角色统一
下列关于陕籍作家与其作品对应错误的是:
杜鹏程:《创业史》
路遥:《平凡的世界》
贾平凹:《浮躁》
陈忠实:《白鹿原》
某航运公司年初用120万元购进一艘运输船。投入运输后,每一年的总收入为72万元,需要支出的各种费用为40万元。若该船运输满15年要报废,报废时旧船卖出可收回20万元,则这15年的平均盈利额约为多少万元:
19.4
24.1
25.3
33.3
在任何一个历史时代和艺术潮流中,丧失民族特性的艺术家和作品都会成为外来艺术的附庸和追随者。这不但使民族文化处于被改造的弱势地位,还会让艺术家丧失民族自信心,这样的创作无疑也是缺乏活力的。近些年,当代绘画的活跃和繁荣,不仅仅得益于艺术家日益扩大的视野和活跃的创作思想,更得益于中国艺术家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尊重和挖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艺术创作离不开民族特性
艺术家应该保持民族自信心
绘画的繁荣得益于本土文化元素的挖掘
民族文化对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当然,《舌尖上的中国》如此热遍全国甚至热传海外,多少会有一些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未必能够完全复制。但《舌尖上的中国》在规律上却并非完全可遇不可求。如果文化产品能够立足生活,深度开掘,提升专业含量,尊重艺术创作规律,与观众的体验和情感自觉沟通,那么电视文化不仅可以创造收视率而且可以成为文化传承的最有效的载体。
这段文字没有直接支持的观点是:
《舌尖上的中国》是我国电视记录片的典型作品
《舌尖上的中国》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
《舌尖上的中国》成为传承中国饮食文化的有效载体
《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一家艺术馆馆藏了6幅18世纪画家的绘画作品,这些绘画作品按其价值由低到高排列如下:F、G、H、S、T和U。绘画作品F、G和H是风景画,而S、T和U是人物肖像画,每次这6幅作品中只能有3幅作品展出并需满足以下要求:
①展出的作品不能全部是风景画;
②如果展出的作品中只有一幅人物肖像画,则这幅人物肖像画必须是作品U;
③任何时候,H和T不能同时展出。
下列哪两幅作品如果被选中展出,则第三幅作品的选择面最广:
F和G
S和U
H和U
S和T
在促使近代科学产生的外部原因中,清教主义的兴盛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学者们认为,近代科学的一个前提性的假设就是一种广泛传播、出自本能的信念,相信存在事物的秩序,特别是自然的秩序。科学史专家以具体资料表明:在17世纪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中,十个当中就有七个是清教徒,这一比例大大高于清教徒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大多数科学家都是活跃的教士,而很多教士也鼓励或亲自投身科学事业;清教学校在其课程中也会设置自然科学科目。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清教主义在十七世纪盛行的原因
宗教与科学之间并非是绝对对立的
宗教对近代科学具有催生及促进作用
近代科学的前提性假设与宗教的渊源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1月在江都水利枢纽展览馆参观时指出:“南水北调工程这是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同三峡工程是等量齐观的”。
关于南水北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是江苏扬州的江都水利枢纽
南水北调工程连接了长江、黄河、淮河、松花江四大流域
南水北调工程把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水调入以北的干旱地区
南水北调工程沿线需要修建大量翻水泵站是因为南北水位落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