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10年,下列各国中( )每万人中城镇人口数量增长最多:
美国
巴西
印度
韩国
老年系数是指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少年儿童系数是指14岁及以下人口数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抚养比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数之比(百分比),一般以15~64岁为劳动年龄,14岁及以下和65岁及以上称为非劳动年龄或被抚养年龄;老少比是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与14岁及以下人口数量之比(百分比)。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一般情况下,抚养比大于老年系数与少年儿童系数之和
当社会总人口不变,劳动年龄人数增加时,少年儿童系数就会减少
老年系数和少年儿童系数的乘积等于老少比
老少比通常表示的是每100名老年人对应多少少年儿童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报告,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1983年中等家庭收入比1982年增加了1.6%。通常情况下,随着家庭收入上升,贫困人数就会减少,然而1983年全国贫困率是18年来的最高水平。人口普查司提供了两种可能的原因:影响深、持续时间长的1981—1982年经济衰退的持续影响;由妇女赡养的家庭人口数量和不与亲戚同住的成年人数量的增多,这两种人都比整体人口更加贫困。
这个报告能得出以下哪个结论:
全国贫困率在18年里一直稳步增长
如果早期的经济衰退仍带来持续的影响,那么全国贫困率会升高
即使人口中有些家庭收入下降或未增加,中等家庭收入依然可能增加
中等家庭收入受家庭形式变化的影响比受国民经济扩张或衰退程度的影响更大
2020年11月15日,中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共同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就此诞生。这是(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大里程碑,为推动区域乃至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了新的动力。
东亚
东北亚
东南亚
亚太
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
关于绿色GDP,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能反映经济增长水平
能够体现经济增长与自然保护和谐统一的程度
能够显示人口增长与自然保护和谐统一的程度
可以很好地表达和反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要求
某国人口统计机构预测,到2031年,该国人口将降到1.27亿以下,在今后40年的人口将减少2400万,为此,该国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近年来,该国人口总数趋于稳定,截至2014年6月1日,人口数量为1.461亿。2014年1至5月人口增长量为5.91万,增长率为0.04%。因此,有专家认为该国实施的鼓励生育政策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下列选项如果为真,最能加强上述观点的是:
如果该国政府没有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儿童人口总数会持续下降
如果该国政府出台更加有效的鼓励生育政策,就可以提高人口质量
近年来该国人口总数出现缓慢上升的趋势
该国政府出台的鼓励生育政策是一项长期国策
假设某国政府开始对出售的每一罐食用油征税两分钱,然而税务记录显示,尽管人口数量保持稳定且税法执行有力,食用油的税收在税法生效的头两年中却呈现下降趋势。
下列各项中,如果( )正确,最有助于解释食用油税收额下降。
很少家庭在加税后开始生产他们自己的食用油
商人在税法实施后开始用比以前更大的罐子出售食用油
在食用油税实行后的两年,政府开始在许多其他商品上征税
食用油罐传统上被用作结婚礼物,税法实施后,用食用油做礼物增多了
社会总抚养比可以衡量社会人均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负担情况,是测度一个国家人口红利的重要指标之一。若社会总抚养比=(0-14岁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那么按照2015年各年龄段人口绝对量和增长率计算,2017年年底我国社会总抚养比是多少?
36.1%
37.0%
37.7%
38.5%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区域性整体贫困明显缓解,为实现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地区看,东部地区已率先基本脱贫,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数量全面下降,2017年末,东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300万人,比2012年末减少1067万人,五年累计下降78.1%;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末的3.9%下降到0.8%,下降3.1个百分点,已率先基本实现脱贫。中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末的3446万人减少到2017年末的1112万人,累计减少2334万人,下降幅度为67.7%。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0.5%下降到3.4%,下降7.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末的5086万人减少到2017年末的1634万人,累计减少3452万人,下降幅度为67.9%;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末的17.6%下降到2017年末的5.6%,下降12.0个百分点。
从贫困区域看,贫困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民族八省区减贫成效更加突出,区域性整体贫困明显缓解。贫困地区2017年末农村贫困人口1900万人,比2012年末减少4139万人,减贫规模占全国农村减贫总规模的六成;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23.2% 下降至2017年末的7.2%,五年累计下降16.0个百分点,年均下降3.2个百分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7年末农村贫困人口1540万人,比2012年末减少3527万人,下降幅度为69.6%;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24.4%下降至2017年末的7.4%,累计下降17.0个百分点,年均下降3.4个百分点。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等民族八省区2017年末农村贫困人口1032万人,比2012年末减少2089万人,下降幅度为66.9%,减贫规模占全国农村减贫规模的三成;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21.1%下降至2017年末的6.9%,累计下降14.2个百分点,年均下降2.8个百分点。
关于农村贫困人口数据,无法由以上材料推出的是:
按2012年末至2017年末西部年均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量计算,2019年末我国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将少于300万人
2012年末至2017年末,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减贫规模占全国农村减贫总规模的34%
2012年末至2017年末,农村减贫幅度东部地区要大于民族八省区
按照中部地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速率计算,中部地区要达到2017年末东部地区农村贫困发生率水平还需要约2年时间
生态文明首先是一种世界观,也就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同一事物的相互映衬,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如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不了已有的人口数量时,就会产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对抗。
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的是: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事实上有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比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
正确的世界观可以引导我们处理好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发生对抗可能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