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中国脱贫攻坚首战之年,全年超过1000万人告别贫困;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首次超过1000亿元;各类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772亿元;产业扶贫为脱贫不断“换血”,其中2016年旅游扶贫覆盖到2.26万个贫困村,据不完全统计,河南、甘肃、河北等地2016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普遍高于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其中,河南省贫困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9734.9元,处于中部地区领先水平;福建贫困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达15%,高于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平均水平。
2011-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变化趋势为:
波浪形变化
逐年递减
逐年递增
直线形变化
2008年各级财政共支出城市低保资金393.4亿元,比上年增长41.8%,保障了2330多万城镇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中:在职人员82.2万人,占总人数的3.5%,灵活就业人员381.7万人,占总人数的16.4%,老年人316.7万人,占总人数的13.6%,登记失业人员564.3万人,占总人数的24.3%,未登记失业人员402.2万人,占总人数的17.2%。在校生358.1万人,占总人数的15.3%,其他未成年人229.6万人,占总人数的9.8%。
2008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农村低保正在应保尽保的目标迈进。全年共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228.7亿元。比上年增长109.6%。
下列时段中,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年增长率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2002年至2003年
2003年至2004年
2004年至2005年
2005年至2006年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255元提高到2010年的5919元,增加2664元,年均增长12.7%;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年均增长8.9%。比“十五”期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速度高3.6个百分点。
2010年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人均2431元,比2005年增加1257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15.7%。在工资性收入中,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1178元,比2005年增加610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15.7%;外出务工收入人均1015元,比2005年增加557元,增长1.2倍,年均增长17.2%。
2010年农村居民家庭生产经营纯收入人均2833元,比2005年增加988元,增长53.6%,年均增长9.0%,其中,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人均2231元,比2005年增加761元,增长51.8%,年均增长8.7%。农村居民家庭从事第二产业生产经营得到的纯收入人均182元,比2005年增加74元,增长68.2%;从事第三产业生产经营得到的纯收入人均420元,比2005年增加153元,增长57.4%。
2010年农村居民得到的转移性收入人均453元,比2005年增加305元,增长2.1倍,其中,2010年各级政府给予的农业生产补贴收入人均118元,比2005年增加100元,增长5.5倍;2010年农村居民领取的离退休金、养老金人均113元,比2005年增加82元,增长2.7倍;2010年农村居民报销医疗费人均27元,比2005年增加24元,增长8.7倍;2010年农村居民领取最低生活保障收入人均12元,比2008年增加7元,增长1.5倍。
2010年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人均202元,比2005年增加114元,增长1.3倍,年均增长18.0%,年均增速比“十五”期间高3.5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的年均增长率约为:
10%
15%
20%
25%
2004~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340亿元、4216亿元、5123亿元、6412亿元、7600亿元,逐年大幅度攀升,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7%以上,比同期GDP增值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不仅高于传统产业的增长速度,而且还高于同为朝阳产业的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增长速度。
200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266.8美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至37.0%和43.7%,居民文化消费增长势头喜人。2003~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总额分别为3107.4亿元、3769.7亿元、4061.4亿元、4500.1亿元、4912.1亿元、5982.6亿元。2009年为7000亿元左右,但正常的文化消费应该在4万亿元,缺口达3万多亿元,增长空间极大,尤其是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潜力巨大,农村文化市场有待深入开发。
2003~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的差距:
最小为0.9%
呈现出扩大趋势
最大为3.5%
平均为2.1%
2013年12月26日,中国社科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显示,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565元,是1978年的11.5倍,年均增长7.4%。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917元,是1978年的11.8倍,年均增长7.5%。二者均为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后的数据。2013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649.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17.5元。
从各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看,2012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最高的均为上海,分别达到40188元和17804元。北京排名第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6496元,农村人均纯收入16476元。
从收入高低对比来看,2012年,我国城乡居民高收入家庭(最高20%收入家庭)人均年收入为43797.5元;低收入家庭人均年收入只有1587.7元。
根据城乡居民对2014年物价水平变化的调整数据显示,认为物价水平会有大幅度上涨的人数比重为35.5%;认为物价会平稳上涨的人数比重为48.3%;其他观点的人数比重为16.2%。
2012年,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
15633元
15623元
15613元
15643元
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1-5月A区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9053元,同比增长10.3%,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为5421元,同比增长8.5%;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为760元,同比下降0.6%;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241元,同比增长28.7%;人均转移性收入为1631元,同比增长10%。
2014年1-5月A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081元,同比增长9.9%,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1.7个百分点。
下列关于2014年1-5月A区农村居民收入和支出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人均现金收入比人均消费性支出高4000多元
人均食品消费支出超过生活消费支出的一半
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同比增量高于人均衣着支出同比增量
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低于上年水平
根据对全国31000个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调查,2007年我国农资市场购销两旺,农民实际购买价格上涨12.2%。具体情况如下表:
全国主要农业生产资料购买价格指数(上年同期=100)
如果2006年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农用薄膜的价格都是14.00元/公斤,那么2007年相同季度的农用薄膜价格分别是:
14.81元/公斤和14.87元/公斤
14.74元/公斤和14.81元/公斤
14.88元/公斤和14.94元/公斤
14.87元/公斤和14.94元/公斤
2006~2011年六年,江苏税收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的年均增长率分别用表示,则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社区工作人员小吴在统计辖区人口的年龄时,不小心将某人年龄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交换了位置,则以下可能为其错误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差值的是( )。
45
46
47
48
数字鸿沟:是指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社区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信息落差的趋势。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现象属于数字鸿沟的是:
网络电视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其将被动接收变为主动选择
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大企业有能力和资本建立大数据系统,小企业经常望其项背
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是在贸易中形成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
网络时代下,大城市和小城市的信息获取速度已经相差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