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年龄老化、思想僵化、知识不足等问题,实施“大学生村干部”计划,一些地方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年纪轻、素质高、能力强的大学生担任村干部。实现每个行政村至少1名“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目标。为防止这些有知识、有热情,但缺乏农村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干部出现“水土不服”情况,乡镇政府要着力抓好的行之有效的工作包括:
开展创业培训,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提升他们的创业技能
设立创业基金,扶持“大学生村干部”创业
对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实行政府贴息支持
建立企业家、科技专家、领导对口帮扶机制
随着气候变化,肥料和供水导致了极大的能源和环境成本,如何让作物更好地吸收营养和水就显得极其重要。因此不少人认为只要增加植物根毛的长度,就可以更有效地吸收水和养分,从而提高作物产量。
下列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
实践证明,合理控制光照时间,并保证同一块田地间隔播种作物能极大地提高产量
根毛的寿命很短,仅能存活2~3周便自行脱落,由于更新很快,植物的根部总能保持一个数量相对稳定的根毛区
如果植株过于密集而养料不足,即使增加了根毛长度,也无法保证植物的营养供应
根毛的长度与植物生长激素密切相关,当植物生长激素分泌旺盛时,根毛也变长;而生长激素分泌减少时,根毛也逐渐萎缩
今天,人们的平均寿命已经明显延长。40年代,人在出生时平均寿命期望值为63年,而现在该值对于男人为69年,对于女人为77年。统计结果表明,今天65岁的人的寿命期望值也比过去大大地提高了,对于男人是10年,对于女人是18年。对于任何一个活到退休年龄的人,离职以后的年月即使不比童年时代更长,也很可能会与童年时代一样长。不少家庭已经是“四世同堂”了。
据此,我们可以知道:
今天70岁的男人可以期望活到80岁以上
许多人,包括男人和女人,未能活到65岁
由于男人所承担的工作更为繁重,所以男人的寿命不如女人长
童年时期是指出生到16岁
幸福村居是以村民主观幸福感为建设指向,以_______村民对村居生活满意度为目标,根据目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全面建设“宜居、宜业、生态、文明、和谐、平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解决
提高
缓解
促进
某国人口统计机构预测,到2031年,该国人口将降到1.27亿以下,在今后40年的人口将减少2400万,为此,该国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近年来,该国人口总数趋于稳定,截至2014年6月1日,人口数量为1.461亿。2014年1至5月人口增长量为5.91万,增长率为0.04%。因此,有专家认为该国实施的鼓励生育政策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下列选项如果为真,最能加强上述观点的是:
如果该国政府没有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儿童人口总数会持续下降
如果该国政府出台更加有效的鼓励生育政策,就可以提高人口质量
近年来该国人口总数出现缓慢上升的趋势
该国政府出台的鼓励生育政策是一项长期国策
2008年各级财政共支出城市低保资金393.4亿元,比上年增长41.8%,保障了2330多万城镇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中:在职人员82.2万人,占总人数的3.5%,灵活就业人员381.7万人,占总人数的16.4%,老年人316.7万人,占总人数的13.6%,登记失业人员564.3万人,占总人数的24.3%,未登记失业人员402.2万人,占总人数的17.2%。在校生358.1万人,占总人数的15.3%,其他未成年人229.6万人,占总人数的9.8%。
2008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农村低保正在应保尽保的目标迈进。全年共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228.7亿元。比上年增长109.6%。
下列时段中,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年增长率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2002年至2003年
2003年至2004年
2004年至2005年
2005年至2006年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255元提高到2010年的5919元,增加2664元,年均增长12.7%;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年均增长8.9%。比“十五”期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速度高3.6个百分点。
2010年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人均2431元,比2005年增加1257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15.7%。在工资性收入中,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1178元,比2005年增加610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15.7%;外出务工收入人均1015元,比2005年增加557元,增长1.2倍,年均增长17.2%。
2010年农村居民家庭生产经营纯收入人均2833元,比2005年增加988元,增长53.6%,年均增长9.0%,其中,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人均2231元,比2005年增加761元,增长51.8%,年均增长8.7%。农村居民家庭从事第二产业生产经营得到的纯收入人均182元,比2005年增加74元,增长68.2%;从事第三产业生产经营得到的纯收入人均420元,比2005年增加153元,增长57.4%。
2010年农村居民得到的转移性收入人均453元,比2005年增加305元,增长2.1倍,其中,2010年各级政府给予的农业生产补贴收入人均118元,比2005年增加100元,增长5.5倍;2010年农村居民领取的离退休金、养老金人均113元,比2005年增加82元,增长2.7倍;2010年农村居民报销医疗费人均27元,比2005年增加24元,增长8.7倍;2010年农村居民领取最低生活保障收入人均12元,比2008年增加7元,增长1.5倍。
2010年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人均202元,比2005年增加114元,增长1.3倍,年均增长18.0%,年均增速比“十五”期间高3.5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的年均增长率约为:
10%
15%
20%
25%
2016年B市有农村低保户数28925户,低保人数为46779人;全年累计支出农村低保资金38402.0万元。农村五保供养人数4474人,其中:集中五保供养人数1711人,分散供养人数2763人;全年累计支出农村五保供养资金5668.7万元,比上年增加支出596.3万元。
2016年B市有城市低保户数48802户,低保人数为81882人;全年累计支出城市低保资金80215.8万元。
以下折线图反映的是哪个时间段B市城市和农村低保总人数同比下降量的变化趋势:
2010~2013年
2011~2014年
2012~2015年
2013~2016年
下图是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支出情况,图中已标明各项支出金额。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各题:
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支出中生活消费现金支出比转移性支出多( )元/人:
1879.9
2473.9
2634.6
2908.5
调查显示,一方面当前的农村文化生活有了一定的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各项公益文化设施不断增加,农民享受文化生活的意识得到提高,农民文化生活内容不断丰富,精神面貌也为之焕然一新。另一方面,受各种条件制约,农民享受文化生活的渴望与相对滞后的文化产品的矛盾日益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文化生活建设和进一步发展。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及特征
农村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
影响农村文化生活的主要因素
农村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