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没有单位愿意录用甲
(2)甲到处投简历
(3)一家时尚杂志社录用了甲
(4)甲刚从大学毕业
(5)甲灰心丧气
4-3-1-5-2
4-2-5-1-3
4-2-1-3-5
4-2-1-5-3
文艺批评的诸多缺陷是缺乏理论勇气的表现,批评之所以失语和缺位,是因为背后没有了可适用的足够强大的新理论和精神来支撑,心中也就无话可说。什么是健康的文艺批评?标准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能宽容、理性地对待与自己文化主张不一样的文化实践。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宽容、理性是文艺批评中最重要的理论标准
文艺批评失语和缺位是由于缺乏理论勇气造成的
健康的文艺批评必须要有足够强大的新方法、新理论来支撑
健康的文艺批评必须能宽容、理性地对待不同的文化主张
19世纪,爱默生和其他一些作家向读者传授一种称为“自助论”的理论。在这些人看来,一个有个性的人必须要有一颗充实的大脑。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为了得到他人的尊重,有必要在闲暇时广泛涉猎文化史上的杰出著作。同时,也有必要熟悉哲学、神学和世界范围内的重大政治事件。这种风气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塑造了美国新闻业。在那几十年里,杂志致力于推广古典歌剧、高雅艺术和宗教神学,而不是电影或大众健康常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新闻媒体是主流文化观的集中体现
广泛阅读可以充实我们的大脑
主流媒体有引导大众品味的责任
自助论为美国新闻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有位青年到杂志社询问投稿结果。编辑说:“你的稿子我看过了,总的来说有一些基础,不过在语言表达上仍不够成熟,流于幼稚。”青年问:“那能不能把它当作儿童文学作品呢?”
下列选项中与青年所犯的逻辑错误相同的是:
甲到处宣扬说:“我从来不炫耀自己的优点。”
甲说:“人生太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时间,抓住机会,尽情挥霍。”
甲问:“我能用蓝笔墨水写出红字,你信吗?”乙答:“不信。”甲就提笔在纸上写了一个“红”字
甲开车撞到了行人乙,二人争执起来,甲说:“我有多年驾驶经验,责任不可能在我。”
文艺必须有批评,批评如果不对了,就得用批评来抗议,这才能够来抗议,这才能够使文艺和批评一同前进。如果一律掩住嘴,算是文坛已经干净,那所得的结果倒是要相反的。
“那所得的结果倒是要相反的”意思是说:
文坛不再干净
不再用批评来抗争
文艺不必有批评
文艺和批评一同倒退
我国科研人员经过临床和对动物的多次试验,发现中药山茱萸具有抗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作用,是新的高效低毒免疫抑制剂。某医学杂志首次发表了关于这一成果的论文,多少有些遗憾的是,从杂志社收到该论文到公开发表间隔了6周,如果这一论文能尽早发表的话,这6周内许多这类患者均可以避免患病。
以下哪一项最能削弱上述论述:
口服山茱萸可能会引起消化系统的不适
上述医学杂志在发表此论文前,未送有关专家审查
只有口服山茱萸超过2个月,才能起到免疫抑制作用
山茱萸具有抗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
有人认为“意象”是一个外来词,是英文“image”的译文,并把它和20世纪初的英美意象派诗歌联系起来。但其实,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和词语,并不是外来的东西。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最能证明“意象”在我国的原生性的是:
英美意象派所提倡的“image”是指运用想象、幻想、譬喻所构成的各种具体鲜明的、可以感知的诗歌形象,与中国的“意象”含义不相同
很多主张把自己的情绪全部隐藏在意象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的英美意象派诗人实际上是深受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
我国古代诗歌诞生远远早于英美诗歌,我国古代的传说故事是很多英美意象派诗人创作的灵感来源
意象在南朝《文心雕龙》等著作中有提及,它没有确定的涵义和一致用法,有的指意中之象,有的指意和象,有的接近于今天所说的艺术形象
某影像杂志社编辑在广大革命老区从事摄影创作多年。他说,老区人民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伟大实践中所展现出的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时时刻刻感动和吸引着我,给我提供了不竭的工作动力、喷涌的艺术灵感和丰沛的创作资源。以上事例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道理是:
①实践出真知
②生有涯知无涯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认识服务实践指导实践
①③
①④
①②③
②③④
网络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文字正在从精英创造时代进入大众智慧时代。近日,语言文字规范类刊物《咬文嚼字》杂志社发布“2017年度十大流行语”,“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流量”“尬”“怼”等入选。近年来,年度十大流行语的网络特色日益明显,2017年有超过一半的入选流行语来自于网络或由网络赋予了新的涵义。
对这段文字理解准确的是:
网络语言的流行说明大众对语言文字发展的重要影响
网络流行语逐渐成为大众语言文字的主要组成部分
年度十大流行语征集范围主要以互联网用户为主
精英创造的语言文字正逐渐从网络使用中减少
以下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15-16世纪)时间基本相同的历史大事件是: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英国开始工业革命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