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7月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
房地产开发完成情况
1-7月,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7720亿元,同比增长11.6%,增幅比1-6月提高1.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19.3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完成投资12427亿元,同比增长8.2%,比1-6月提高0.9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25.5个百分点,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70.1%。
1-7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25.07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2.5%,增幅比1-6月回落0.2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5.50亿平方米,同比下降9.1%,降幅比1-6月缩小1.3个百分点;房屋峻工面积2.5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4.7%,增幅比1-6月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住宅峻工面积2.09亿平方米,增长26.6%,比1-6月提高3.7个百分点。
1-7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1630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5.8%;完成土地开发面积1278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3.4%。
商品房销售情况
1-7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4175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7.1%。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增长38.8%;办公楼销售面积增长13.3%;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增长21.7%。1-7月,商品房销售额19600亿元,同比增长60.4%。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增长65.3%,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分别增长22.9%和34.2%。
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情况
1-7月,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28639亿元,同比增长28.7%。其中,国内贷款6524亿元,增长42.7%;利用外资273亿元,下降33.1%;企业自筹资金9557亿元,增长9.9%;其他资金12285亿元,增长43.2%。在其他资金中,定金及预收款7179亿元,增长35.7%;个人按揭贷款3628亿元,增长78.9%。
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
7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涨幅比6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9%,涨幅比6月份扩大0.1个百分点。
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0.3%;环比上涨1.1%,涨幅比6月份扩大0.3个百分点。
分类型看,与上年同月相比,经济适用房销售价格上涨0.5%;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0.3%,其中普通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0.9%,高档住宅销售价格下降1.7%。与上月相比,经济适用房销售价格上涨0.1%;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2%,其中普通商品住宅销售价格、高档住宅销售价格均上涨1.2%。
分地区看,与上年同月相比,新建住宅销售价格上涨的城市有43个,其中涨幅最大的5个城市是:宁波6.4%、银川5.4%、锦州5.2%、金华4.9%、西宁4.5%;价格下降的城市有26个,其中降幅最大的5个城市是:石家庄下降5.5%、徐州下降5.2%、深圳下降4.6%、桂林下降4.4%、丹东下降4.0%。
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
7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简称“国房景气指数”)为98.01,比6月份提高1.46点。
2008年1-7月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约为:
15878亿元
18720亿元
17720亿元
19720亿元
为了应对2008年底以来的金融危机,我国政府采取了: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高度紧缩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以下数据是对于上海市2008年1~8月三大价格指数运行的统计结果,根据图表内容回答23~25题。
2008年1~8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涨幅比1~5月:
高出了0.3个百分点
高出了0.8个百分点
下降了0.2个百分点
下降了1.6个百分点
全国港口2008年7月货运吞吐总量的同比增长率约为:
11.9%
14.7%
17.8%
21.5%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都建立和稳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8年4月,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农村土地承包30年不变。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土地承包关系是如何规定的:
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将农村土地的承包期从现在的30年延长到70年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
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2009年,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和严重困难,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经济企稳向好态势不断增强,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民生继续得到改善,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40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先进制造业水平提升,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1987.0亿元,增长19.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0.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增长加快、比重上升,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3555.6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占GDP比重39.8%,提高1.1个百分点。新兴行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环保产业产值分别增长66.0%、30.0%、22.0%和21.0%,软件业销售收入增长35.7%,服务外包执行总额增长177.0%。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实现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到64.1%,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比重为39.4%,分别提高0.9个和2.3个百分点。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年末城市化率达55.6%,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改善,加快推进苏南转型升级,巩固苏中、苏北快速发展局面,苏中、苏北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42.3%,提高2.9个百分点,全面实施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施重点节能减排项目,淘汰落后产能,深入开展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全年共实施1121个减排项目,关闭小火电组687.6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钢铁能力792.2万吨,分别完成“十一五”总目标的224.3%、51.1%和77.4%。预计超额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率的年度目标。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3.1%和4.1%,累计完成“十一五”减排总目标的98.93%和121.1%。
2008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增加值为:
21833.2亿元
20254.3亿元
19633.6亿元
19151.8亿元
2008年实际外资最多的月份的合同外资约是实际最少的月份的合同外资的:
3.1倍
3.3倍
3.6倍
3.9倍
CNNIC于2008年7月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数达2.53亿,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尽管如此,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只有19.1%,仍然低于21.1%的全球平均水平。与上年同期相比,我国网民人数增加了9100万,是历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同比增长56.2%。仅2008年上半年,我国网民数净增量就达4300万。统计表明,我国网站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08年7月共有网站191.9万个,同比增长率为46.39%;其中CN域名下的网站数为136.9万个。
2008年上半年的新增网民中,30岁以上所占的比重约为:
28%
30%
33%
35%
CNNIC于2008年7月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数达2.53亿,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尽管如此,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只有19.1%,仍然低于21.1%的全球平均水平。与上年同期相比,我国网民人数增加了9100万,是历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同比增长56.2%。仅2008年上半年,我国网民数净增量就达4300万。统计表明,我国网站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08年7月共有网站191.9万个,同比增长率为46.39%;其中CN域名下的网站数为136.9万个。
截至2008年7月,我国CN域名下的网站数占网站总数的:
71.3%
69.2%
67.3%
63.5%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国发[2012]60号)要求,我国进行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2013年年度资料,普查对象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有证照个体经营户,相关调查显示,2013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1085.7万个,比2008年末(2008年是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加375.8万个,产业活动单位1303.5万个,增加417.1万个,有证照个体经营户3279.1万个,增加405.4万个。
从行业角度看,2013年末,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281.1万个,占25.9%;制造业225.3万个,占20.7%,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52万个,占14%。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1642.7万个,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878.6万个,住宿和餐饮业240.8万个。
从单位性质看,2013年末,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中,企业法人单位占75.6%,比2008年末提高了5.7个百分点;机关事业法人单位占9.6%,比2008年末下降了3.9个百分点;社会团体和其他法人占14.8%,比2008年末下降了1.8个百分点。
从登记注册类型看,2013年末,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法人、外商投资企业法人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法人分别为800.6万个、10.6万个和9.7万个。在内资企业法人中,国有企业法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1.4%,私营企业法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68.3%。
2008年末,列入上述资料所示的普查对象的数量合计为:
4072.1万
4845.8万
4470.0万
5262.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