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四次人口普查的城乡年龄结构看,比例逐次下降的年龄段人口是:
少儿人口
劳动年龄人口
老年人口
无从得知
自然界是人的生命发展和延续的环境。同时,作为人与自然物质交换过程中介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起点;人们在加工自然物质的劳动中,才结成了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并由此形成民族的、阶级的、家庭的等复杂的社会关系。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人在自然面前只有被动的适应,才能生存发展
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之上
人的社会关系只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可以独立的存在和发展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为人也是动物
自然数N是一个两位数,它是一个质数,而且N的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都是质数,这样的自然数有多少个:
4
6
8
12
劳动力总量大、成本低,曾是“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但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这一优势正在不断消减。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超过14%,就是老龄社会。中国实际上在2001年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近年来东南沿海中小型制造企业的“用工荒”,已经凸显出这一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问题。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老龄化社会与老龄社会的标准如何确定
老龄化社会将使中国企业劳动力供给不足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已首先步入了老龄社会
人口结构变化会影响“中国制造”竞争力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学
韩剧∶美剧∶国产剧
股票∶基金∶理财产品
民营银行∶国有银行∶建设银行
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
若=
,其中n是小于2013的自然数,则
的最大值是:
1013048
1013046
1013045
1013042
对自然地理中“东亚”和“亚太”概念范围的认定正确的是:
“东亚”包括“东亚”和“东南亚”
“东亚”包括中国、日本、蒙古和朝鲜半岛
“亚太”包括亚洲、濒临太平洋的美洲国家、澳洲和南太平洋岛国
“亚太”包括亚洲东部沿太平洋的国家及地区、濒临太平洋的美洲国家和澳洲
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
第二产业∶建筑业∶工业∶钢铁业
医院∶医生∶护士∶女护士
汽车∶货车∶工程车∶轿车
社区∶房屋∶居民∶张明
下图为劳动力人口结构情况,结合表中信息可判断A、B、C、D分别代表:
男性劳动力、20~24岁女性劳动力、35~44岁女性劳动力、55~64岁女性劳动力
男性劳动力、20~24岁女性劳动力、55~64岁女性劳动力、25~34岁女性劳动力
男性劳动力、65岁及以上女性劳动力、16~19岁女性劳动力、35~44岁女性劳动力
女性劳动力、20~24岁男性劳动力、55~64岁男性劳动力、16~19岁男性劳动力
据报导,美国宇航局的“雨燕”卫星日前观测到一个距地球约131亿光年的天体。该天体形成于宇宙大爆炸后的6.4亿年,是迄今人类观测到的距离地球最遥远的天体。
此次观测到的最遥远天体其实是一种伽马射线暴。美国宇航局“雨燕”观测卫星最早于2009年4月23日观测到这一伽马暴。该伽马暴也因此被命名为“GRB 090423”。天文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该伽马暴大约距离地球131亿光年。美国哈佛史密松森天体物理中心科学家伊多•伯杰是双子星北座望远镜观测小组的成员,据伊多•伯杰介绍,“这是距离地球最远的伽马暴,同时也是迄今为止人类在宇宙中所发现的最遥远天体。”
为了计算090423伽马暴与地球的距离,天文学家们首先通过膨胀空间方法测量了该伽马暴的光线所延伸的距离以及变红的程度。通过测量发现,该伽马暴红移值大约为8.2,比此前发现的所有伽马暴的距离都要远。此前的红移值记录仅为6.7。如此远距离的伽马暴也意味着,这颗已经死亡的恒星应该是自所谓的“重新电离时期”以来最早的天体。据了解,伽马射线暴是宇宙中一种伽马射线突然增强的现象。伽马射线是波长小于0.1纳米的电磁波,是比X射线能量还高的一种辐射,它的能量非常高,能够消灭临近星体上的任何生命。在离地球6000光年范围内的任何伽马射线暴都能够摧毁臭氧层,从而破坏地球。忽略掉其金属粒子的特性,这种毁灭每10亿年就有可能发生,但可能是银河系中的高金属含量使得地球受到保护。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天文学家约叔亚•布鲁姆认为,“对于天文学来说,这是一起分水岭事件。如果天文学家能够发现更多更远距离的伽马暴,他们或许可以通过光谱测定宇宙是如何快速变化的以及变化的原因。”要想绘制并形成早期宇宙的结构图,必须要首先发现更多更遥远的伽马暴或其他爆炸事件。然而,这一过程进展较为缓慢。“雨燕”卫星迄今已经发现了120个可测距离的爆炸事件。不过包括090423伽马暴在内,仅有三个是引爆于宇宙大爆炸之后的第一个十亿年之内。主要原因在于宇宙形成最早期,恒星光线的频率不高,通常无法形成像伽马暴那样的爆炸事件。
此外,直到最近红外探测器的敏感度才足以测量更为遥远而短暂的伽马暴余辉。在多年的运行中,“雨燕”卫星先后共10次捕捉到以极快角速度运行的伽马射线暴,其中,最短的伽马射线暴只持续了50毫秒。据估计,伽马射线暴每年约有100次左右。科学家们表示,由这些观测数据得出,短期伽马射线暴的产生不同于长期伽马射线暴。虽然在这两个过程中都有黑洞的诞生,但短期伽马射线暴比较接近于两颗中子星合并的模型,而长期伽马射线暴则比较符合恒星灭亡的过程。
下列哪一项不是造成宇宙早期结构图绘制过程进展较为缓慢的原因:
伽马射线暴是以极快角速度运行的
以前红外探测器的敏感度不是很高
宇宙形成最早期恒星光线频率不高
像伽马暴这样的爆炸事件很少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