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86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出口20489亿美元,增长7.9%;进口18178亿美元,增长4.3%。
表中2012年进口数量最高的商品,其当年进口额占全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为:
2%
5%
8%
12%
某企业秉持人才为上的理念,一直致力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十年来,该企业招聘的大部分机械工人来自甲职业技术学院,今年招聘的机械工人总数明显增加,但从该学院招聘的机械工人数量却大幅减少,而且招进来的很多人没有经过职业技术学院系统的学习。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解释该企业今年招聘情况的变化?
该企业增设了技术培训部门,以培训新招聘的机械工人
三年前,该企业的管理层进行了重大重组,决定推广AI的应用
从去年开始,权威的职业技术学院排行榜上,甲学院落后于乙学院
很多没有上过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人很有才华,只是没有机会上学
某省城镇就业人员增长明显快于乡村。2007年全省城镇就业人员比1978年增长2091.4万人,增加3.4倍,年均增长6% ;所占比重达到43.5% ,上升23.8个百分点。全省乡村就业人员比1978年增加1020.2万人,增长40.8% ,年均增长1.2% ;所占比重为56.5% ,下降23.8个百分点。
非农产业成为就业的主导产业。2007年全省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1978年增加1574万人,增加2.9倍,年均增长7.1% ,所占比重达到了34% ,上升16.6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就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减少85.7万人,所占比重下降了37.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增加1623.3万人,所占比重上升20.4个百分点。
非公有经济的就业比例迅速上升,1978年全省个体经济就业人员仅有2353人。2007年个体工商户就业人员达到了397.8万人,所占比重为6.4% ;私营企业就业人员达到522.7万人 ,比重为8.4% ;港澳台企业就业人员27.4万人,比重为0.4% ;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员108.3万人,比重1.7% 。
1978年,全省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
16.6%
17.4%
34%
50.6%
改革开放以来,某省从业人员总量伴随经济增长而持续增加,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经过调整逐步合理,从业人员素质逐步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稳中有降,成功地解决了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问题。至2007年底,某省从业人员总量达到2015.33万人,比1978年底增加1090.92万人,年均增长2.7%,全省从业人员占全省总人口比重比1978年上升了18.5个百分点,达到56.3%。其中,全省城镇从业人员数673.26万人,比1978年增长了2.26倍。仅2001—2007年7年间就增加251.16万人,占1978年以来增加人数的53.8%。从2003年以来,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下降,2007年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比2002年低0.3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低0.1个百分点。人员素质显著提高。全省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从1978年的8.41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62.38万人。1982年至2007年,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0.6%上升到4.8%,高中(含中专)人口所占比重从5.7%上升到12.0%,而文盲、半文盲人口比重从25.2 %下降到10.0%。人员素质的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增加,为全省经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2007年底,该省全社会从业人员总量比1978年底增长了:
1.02倍
1.18倍
1.32倍
2.26倍
2009年末,我国就业人员总量达到77995万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2170万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增强,促进了乡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2005年到2009年,城镇就业人员总量由27331万人增加到31120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从36.0%上升到39.9%,乡村就业人员总量由48494万人减少到46875万人。
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为33970万人,2009年减少到29708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为18084万人,2009年增加到21684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为23771万人,2009年增加到26603万人。
2009年末,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为9789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3553万人。“十一五”时期的前四年,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共吸纳就业4947万人,年均增加超过1200万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成为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2009年我国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的结构比例为:
38.1:27.8:34.1
39.6:27.2:33.2
44.8:23.1:31.4
44.1:27.8:28.1
2011年末,我国城乡就业人数达到76420万人,比2002年增加314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从25159万人增加到35914万人;乡村就业人数从48121万人减少到40506万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吸收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1%;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超过1979年至2011年7.4%的年均增速,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2010年、2011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2011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3%和40.4%,分别比2002年降低了1.4和5.8个百分点。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7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8.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2平方米,增加9.7平方米,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长。2011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庭汽车18.6辆,比2002年度增长20.1倍;拥有移动电话205.3部,增长2.3倍;拥有家庭电脑81.9台,增长3.0倍;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61.5台,比2002年度增长3.1倍;空调机22.6台,增长8.9倍;拥有移动电话179.7部,增长12.1倍。2011年,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94.90部/百人,比2002年提高1.8倍。
2011年末,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8391万人、47343万人、14317万人、17696万人、13892万人。2011年底,2277万城市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5306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分别比2002年增加212万人和4898万人。以低收入标准测算,农村贫困人口从2002年末的8645万人下降到2010年末的2688万人。2011年,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033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比2009年提高92%,按照新标准,年末扶贫对象为12238万人。
从2002年到2011年,城镇就业人数占我国城乡就业人数的比重增加了多少个百分点:
14.1
14.7
16.1
12.7
2011年,全国电厂发电设备装机容量105576万千瓦,同比增长9.25%;其中,水电23051万千瓦,同比增长6.69%,占总发电设备装机容量的比重为21.83%;火电76546万千瓦,同比增长7.86%,占总发电设备装机容量的比重为72.5%;核电1257万千瓦,同比增长16.15%,占总发电设备装机容量的比重为1.19%;风电4505万千瓦,同比增长52.33%,占总发电设备装机容量的比重为4.27%。
2011年,全国全口径发电量4721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68%。其中水电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14.03%,比2010年同期降低2.21个百分点;火电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82.54%,比2010年同期提高1.73个百分点;核电、并网风电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分别为1.85%和1.55%,比2010年同期分别提高了0.08个百分点和0.38个百分点。
2008~2011年,我国平均每单位发电设备装机容量的发电量比上年高的年份有几个:
1
2
3
4
2011年深交所成交金额最低的季度,其成交金额占全年两市总成交金额的:
4%
6%
8%
10%
2011年上交所成交额最高的月份,当月深交所上市公司的市价总值比上月:
下降约1500亿元
下降约2700亿元
上升约3000亿元
上升约4200亿元
如果2011年1~5月苏南、苏中和苏北用电量的月平均增速分别用表示。则下列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