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一直按专业招生,专业分得过细过窄暴露出诸多突出问题,如太侧重职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略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培养。大类招生、大类培养被认为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能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更符合当前学科交叉、专业界限淡化的改革方向,有利于培养创新性、综合性人才。为此,有人主张当下所有高校应该用大类招生全面取代专业招生。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观点?( )
一些学校的大类招生把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放在一起搞“捆绑式招生”,是给学生“挖坑”
大类招生与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支撑体系,不能一蹴而就和“一刀切”
大类招生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所迫。据统计,九成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近七成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都实行了大类招生
一些学校将大类招生简单作为应对新高考的举措,并没有抓住改革良机,下大力气推行大类培养,只有大类培养之名,没有大类培养之实
“士”是古代“四民”之首,但是不同时期指称范围并不一致。在周朝的经典著作中,“士”是用来描述效力于“王”的贵族。“士”最广为接受的定义是“有官职的人”,公元前6世纪之前,官员都是贵族出身。由于出身没落贵族、仕途坎坷、以教育为职业的孔子就是“士”,这个词的意义逐渐延伸到包括文人在内,指称“知识贵族”,而不再只强调贵族出身。到了清代,“士”被宽泛地用于描述地方精英的领袖人物,他们受过教育,拥有财富和影响力,却未必是拥有官位的“绅”。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士”所指称范围的演变过程
“士”在古代社会中的崇高地位
孔子对“士”这个词含义的影响
作为“士”的贵族阶层的衰落趋势
近年来,许多优秀影视作品受到观众普遍欢迎。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山海情》之所以热播,除了动人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情感刻画之外,还因为它鲜明地体现出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同舟共济的互助理念。这样的精神理念超越了西海固这块土地,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电影《长津湖》热映,其深层原因也在于它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有机融为一体,有力呼应着人们的爱国情怀,呼应着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的深厚情感。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文艺作品普遍反映着时代的风貌
思想和价值观是文艺创作的灵魂
影视剧的成功在于贴近群众生活
要大力激发文艺作品的创新活力
叙事,顾名思义,即叙述事情,以言语或者其他的媒介来再现时间和空间交织下变化的事件。叙事本身一直存在于人类漫长的生活之中,自结绳记事到文字记载,再到文学描绘、戏剧表现、电影演绎、电子媒介发展下的网络叙述等,人类以不同的方式叙述着历史和文化的演进。但叙事学中的“叙事”并不是简单地说了件事,这从叙事学家们对于叙事的定义中即可看出。到目前为止,叙事的定义也并没有被明确界定,不同的叙事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是围绕叙事是否必须有因果关系的推导而进行论争。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叙事学中的“叙事”定义仍然莫衷一是
不同行业对于“叙事”的认识区别很大
叙事记录了人类漫长的生活历史
因果关系推导是叙事学中的关键
理解视知觉工作机制的传统观点可追溯至16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笛卡尔认为,大脑会首先构建一个外部世界的镜像模型,之后在大脑内,我们像看电影一样地观察这个世界。据此观点,倒置眼镜会使内在的镜像模型也发生倒置,大脑根据这个倒置的镜像产生视知觉。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这一解释,德根纳就是其中一个。他在实验进行到第30天时体验到的视觉现象使他彻底站到了笛卡尔镜像论的对立面。
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视知觉的工作机制
德根纳的实验结果
倒置眼镜的工作原理
笛卡尔镜像论的缺陷
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不仅是一个自然人也是社会人。全社会要大力宣扬生命道德,开展一场热爱生命的宣传运动,形成珍惜生命的良好风尚;要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生命道德教育中来;网络、电影电视、报刊等社会媒体要强化正面引导,减少对青少年的负面暗示和误导。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推展,促使青少年欣赏生命之美好,珍惜生命之存在,尊重生命之个性,维护生命之权利。让每个人都能获得幸福人生,构建和谐的社会。
上述文字想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
开展生命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青少年要珍惜生命
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生命道德教育
生命道德建设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当你在家里拍了张炫富的钻戒照片,然后上传到自己的微博或者朋友圈,那么事情可能就不只是你想炫耀一下那么简单了。你分享的照片不是一张单纯的照片,它还隐藏着诸多信息,如拍照时间、相机或手机型号、拍照地点的经纬度。所以当这张照片摆上互联网时,对熟悉科技的窃贼来说,你就是一个明确且不需要踩点的目标。如果你还发布了“今天去看场电影或者明天去哪里旅游”的分享,那就是在进一步指引窃贼可以什么时候来偷了。
无法从这段文字推出的是:
犯罪分子可能会利用大数据分析去作案
个人信息泄露主要发生在网络社交平台
在网络社交平台炫富很可能会泄露隐私
面向公众的信息安全教育需要引起重视
从土地开发(农业经济时代的“活动对象”),到技术开发(工业经济形态的“活动方式”),再到素质提升(知识经济形态的“活动主体”),是随着经济形态的时间历时性演进,由“客体”向“主体”不断迁移的空间秩序性的发展结果。只有在知识经济形态下,人的实践活动要素——实践主体(知识结构)、实践方式(专业技能)、实践对象(职业责任)和实践目的(创新能力),才能构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价值整体。这既是提升素质生产力的重要原因,也是强调创新驱动的依据所在。
这段文字最后一句话中划横线的“这”指的是:
从农业经济的“活动对象”到工业经济的“活动方式”,再到知识经济的“活动主体”,三者构成一个价值整体
在知识经济形态下,人的实践活动要素——实践主体、实践方式、实践对象、实践目的本身就是一个价值整体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随着经济形态的历时性演进,逐渐构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价值整体
知识经济将人的实践活动要素——实践的主体、方式、对象和目的构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价值整体
某单位重视对年轻工作人员的职业培训,在一次培训计划中,单位负责人决定在赵、钱、孙、李、周、吴六人中挑几名参加培训,参加培训的人选需满足下列要求:
赵、李两人中只挑一人参加;
李、孙两人中也只挑一人参加;
赵、钱两人中至少挑一人参加;
赵、周、吴三人中需有两人参加;
对钱和孙的安排要相同;
如果周参加,那李也必须参加。
根据以上要求,可以推知肯定不参加培训的人为:
赵、钱
周、吴
孙、李
李、周
已知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全球共发射卫星1132颗,2019年发射的卫星数量是2017年的1.5倍还多2颗,2018年比2017年多31颗,则2019年全球共发射卫星:
314颗
345颗
452颗
473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