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对学术进程影响巨大,影响中国学术进程的科技活动,有三个重要的关键点,一是纸的发明,二是印刷技术的普及,三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异军突起(古籍数字化为其中之一)。前二者对学术的巨大作用已被历史证明,现代信息技术左右学术的趋向也初露端倪。
不过,人们在认识科技与学术的关系时,往往关注积极方面。比如人们认为纸张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书籍的出版和文学的繁荣;汉末魏晋时期纸张取代简牍极大地促进了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雕版印刷的积极作用也被充分认识。两宋时期的刻书最大限度地促进了教育文化传播,并且作为一种产业加速了商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都市文化的布局,对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_______________。不讲或少讲并不等于不存在,事实上早在北宋,苏轼等人已经开始思考印刷流行对文人的影响。苏轼认为,书籍多且易得,反而使记忆力衰退。对此问题,叶梦得亦颇有体悟。其《石林燕语》指出刻本书籍广泛传播后的两个弊端:一是读书人诵读灭裂,和苏轼的担忧相同;二是刻本流行后,其据以刊刻的刻本反而不被重视,导致讹谬之处无法刊正。
古籍数字化与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一样,虽然也对学术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却是历史的必然,无可逆转。根据历史经验预测数字化进程,可能有两个特点:一是数字化古籍最终取代纸本书籍,二是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从历史来看,纸书取代简牍,印刷取代抄写,都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经济成本的降低需要技术改进的支持,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比如纸张起初很稀有,只有特权阶层才能享用,随着技术改进、成本降低,纸张才逐渐普及。二是因为观念的变化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汉末魏初重简轻纸,对粗糙的纸张并不认同,纸的应用往往与俗文化连在一起。但最终纸张的轻便廉价等好处慢慢为人接受,逐渐取代简牍。纸简替代的完成约在魏晋时期,刻本取替写本则在明清刻书产业全面兴隆之后方才完成,均完成了较长的一段时期。可以设想,电子文本全面取代纸本同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电子出版得到官方认可,电子文献征引获得“合法性”,各种电子书籍和电子商品全面普及等等,均需漫长的时日。
下列哪项与最后一段的内容不符?
数字化古籍最终可能取代纸本书籍
成本降低是纸张取代简牍的重要前提
纸简替代在明清刻书产业全面兴隆后方才完成
电子文献合法征引是电子文本取代纸本的必要条件
①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了,受访者认为年轻人语言贫乏的表现是基本不会使用诗句(61.9%)和不会用复杂的修辞手法(57.6%)。亦如以往所有关于汉语命运的讨论,总是要有一个“替罪羊”被推出来,在许多受访者口中,这次轮到了网络语言。
②网络带给传统语言生活最大的改变,是大大加速了互联互通的效率,把每位网民都推向了______的广场,使面向公共空间说话,从少数精英的特权变成了人人可享的服务,网络大大加速了语言发展和演变,激发了全民的语言热情。然而,全民进入网络空间,难免______;来得太快,难免让人不适应,自然也带来焦虑。这种焦虑是全方位的,伦理的(如隐私),经济的(如虚拟货币),文化的,自然也少不了语言本身的。
③语言规划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语言生活,塑造什么样的语言样态,也就培育什么样的语言能力。古诗词和复杂灵动的修辞有其恒久的价值与魅力,但不要忘记,在唐诗宋词滥觞的岁月,它们也是因适应当时的文人语言生活才获得发展的。回到今天,不论线上线下,我们都很难要求话语里也三句一成语,五句一典故,而恰恰相反,不同于直接生硬的引用,在这个网络时代,有恒久魅力的经典语言文化在以新的方式焕发生机。《经典咏流传》把古诗词唱出来,新造成语用四字格描述今人情绪,《中华新韵》让古体诗用普通话读着也有味道,突然爆火的夸夸群更让灵动的修辞炫出了天际,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模因理论告诉我们,经典的文化元素会在每个时代流行,其表现方式不同而已。语言生活依然在有序发展,我们的语言也很好地适应着语言生活。
④因此可以说,社会的语言能力并没有退化,而要进一步提高个体的语言能力,则有赖于建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给予有效的引导,而非强制的教育,没有语言使用的环境,就没有语言能力的提升,很多当代作家回忆,他们的写作能力在大学时获得了巨大发展,不因种种课程,纯是向家人、恋人、好友大量写信锻炼了语言的风格和魅力。我国的应试文化和教育现状让青少年很少有机会自由地使用语言,表情达意,言说心声。恰恰是网络空间,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语言生活规划者需要做的就是鼓励更多优秀的语言作品产出,压制极少数低俗恶俗的词汇与表达方式,把最大的自由空间还给每一个语言使用者,去激发语言创造的热情。
⑤另外,有四分之三的受访者建议青年训练自己的语言,这实在是可喜的现象,证明全社会的语言意识正在觉醒,意识到语言和语言生活是需要规划,需要建设的。相信人人努力,营造自由开放,又有引导的语言生活,就可以既做心口一致的君子,也做美言美语的贤人。
以下这段话本是以上文章中的一部分,其应该位于( )。
但若仔细思量,网络和网络语言真不能为这扼杀青年语言能力的大祸背锅。网络语言从来没有完备的界定。从新华网上的新闻与领导讲话,到微博上面红耳赤的唇枪舌剑,再到微信公众号里的鸡汤、鸡血,它们都是活跃在网络空间里的语言信息。即使聚焦到微博微信,平台上也是从庄雅到低俗无一不包的语言生活大杂院。
①与②之间
②与③之间
③与④之间
④与⑤之间
中华文明看似柔和,实则坚强。这也从一个侧面,回答了为什么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等文明古国早已进入了博物馆,唯有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风吹雨打,依然挺立、_________,在人类文明的灿烂星空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知来处,明去处。正是中华文化典籍的代代传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坚强屹立,中华文明饱经沧桑而_____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不绝如缕 美轮美奂
生机勃勃 薪火相传
势不可档 一脉相承
源远流长 彪炳千古
全世界尚未开采的煤层有几万亿吨。目前看来,要利用藏在煤层中的大部分煤,似乎还很遥远。但是,地下煤气化技术有可能会改变这一现状。
该技术是在无法用常规方法开采,更无法在深层煤缝中点火的情况下通过钻孔向里面泵入空气或氧气和水蒸气,使煤层燃烧几年。燃烧所产生的高温和压力使煤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可燃烧气体(主要是甲烷和氢气)的混合物。这些混合物可以在地层表面收集起来放进天然气涡轮机燃烧发电。
煤的气化技术早已出现,现在开采的方法是把煤放在高压容器里加热,使它变成像天然气那样的气体。如果在地下进行这种气化,工程师们认为成本可以降低一半。这一技术可以把煤的成本低的特性和天然气利用率高的特性结合在一起。
研究人员还认为该技术不污染环境,燃烧产生的灰和煤渣留在了地下。而且由于混合体都得经过一根管子出来,所以像二氧化碳这样不需要的成分可以用很低的代价分离出来,并且也许还可以注回到地下燃烧后留下的洞穴中。
当然,这一方法也存在一些技术上的困难。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地下的情况和在煤缝上钻的许多洞,地火就可能会窜出来,或者冒出地面的混合气体的数量和质量都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
该技术最直接的危险是,它可能会污染地下水资源。目前进行的试验性燃烧已经产生致癌物——苯和酚,在洛基山的一个试验场需要花500万美元清除这些致癌物质。即使这些有毒化学物质不扩散,它们也会毒化煤缝里面的水。
国际能源机构认为,全世界已知的“能回收”的煤的储藏量虽大约是1万亿吨。但是,地下煤气化很可能把“可回收”的煤的储藏量增加到大约6万亿吨。把它们全部燃烧完全会使从化石燃料中排入大气层的二氧化碳总量增加到目前的20倍,对气候的影响竟比科学家预计的最糟糕的情况还要糟糕。
最后一段意在说明:
地下煤气化技术可能会增加环境的污染程度
地下煤气化技术可以使煤炭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目前科学家对地球环境污染程度的预计过于乐观
目前的环境污染主要源于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
《拿破仑法典》在世界司法制度史上值得大书一笔,它第一次把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奠定了资本主义统治的法律基础。除总则外,共有3编2281条。第一编是人法,规定了民事权利主体;第二编是物法,规定了各种财产和所有权及其他物权;第三编是关于取得所有权的方法。从内容和结构来看,法典的核心是财产关系,即所有制问题。恩格斯说,它把在消灭了封建专制主义之后刚刚诞生的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译成了法律语言,他把这部法典称作“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
长期以来,很多人都以为这部法典虽然以拿破仑的名字命名,但他并未直接参与法典的制定,原因是他正四处征战,无暇顾及,只是下令而已。这个误解同法国史书对拿破仑辉煌战绩的片面描述以及法国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对他赫赫战功的过度渲染有关。实际上,拿破仑不仅下令而且直接、积极参与了法典的制定。他于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成立执政府,翌年就成立了“民法起草委员会”,并亲自担任主席。委员会按期完成民法草案,经大理院和上诉院研究修改后,提交参政院讨论修改。参政院围绕草案召开了102次讨论会,拿破仑参加了97次。法典最后经立法院一致通过,于1804年3月21日正式公布实施。最初定名为《法国民法典》,1807年改称为《拿破仑法典》。
1816年又改称为《民法典》,1852年再度改称为《拿破仑法典》,但从1870年以后,习惯上一直沿用《法国民法典》的名称。这部法典之所以以拿破仑的名字命名,是因为拿破仑的军队走到哪里,就把这部法典带到哪里,他通过法典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向全欧洲。拿破仑并非一介武夫,他深知,同欧洲封建同盟的殊死搏斗不仅要靠军事力量,更要靠资产阶级法律这无比锐利的武器。他为锻造了这样的武器而感到自豪。
有人认为拿破仑是个实用主义者,对理论一窍不通,因此《拿破仑法典》只是一种法律工具,根本没有理论价值。这种看法有失偏颇。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早于法国,革命后又经历了长期的复辟和反复辟的较量,特别是1660年还发生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比英国晚100多年,但比英国更彻底,原因就在于其理论准备更充分,从文艺复兴运动到启蒙时期准备了数百年。启蒙运动的中心是在法国,因此法国资产阶级在理论上也就表现得更成熟,《拿破仑法典》就是明证。
最后一段意在说明:
《拿破仑法典》独特的理念价值
《拿破仑法典》在法国诞生的原因
启蒙思想家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深刻影响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差异
2005年7月1日是星期五,那么2008年7月1日是星期几: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二
互联网江湖,永远不缺风口。2018年伊始,直播答题迅速成为全民娱乐,一批“撞脸”的APP几乎同时出现,参与人数与专场奖金均进入百万量级。有人说,这是一场知识“买卖”的狂欢。知识消费,挺好。这种手机版“开心辞典”,在直播平台上爆发出新的生命力,是一次不错的创新尝试。但仔细一想,知识“买卖”就是一种买卖,只是它穿着知识的外衣,通过娱乐的方式,打着商业的算盘,玩着资本的游戏,收割着用户的注意力。
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中国在互联网应用上的创新取得了惊人成就,外国人眼中的“新四大发明”中,就有3个来自互联网,创新活力可窥一斑。然而,“一窝蜂式创新”同样存在,低质化、同质化竞争反复出现:每当新风口出现,大家蜂拥而入,但模式基本相同,门槛低,比烧钱,却较少顾及更完善的体验、不一样的设计,以及持续创新能力的培育。全民答题热就面临这样的担忧。
烧钱时,一窝蜂进入;没钱了,一窝蜂散去。大浪淘沙之后,气短力竭的玩家黯然退场,活下来的选手再瓜分地盘。这样的竞争很“市场”,但就是这样的“一窝蜂”,很容易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社会治理成本的激增。产生的后果,不得不由我们所有人来承受。正因如此,许多所谓创新在走红的同时,吐槽和质疑纷飞伴舞,也在情理之中。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心相交,友不失矣。火热的知识消费模式,需要更高的知识含量;互联网应用的创新,也需要更加走心。否则,利尽则友散,所谓的创新产品也就如浮萍一般,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第一段的主要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直播答题成为互联网业新“风口”
直播答题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直播答题是知识搭台,资本唱戏
直播答题是“开心辞典”的翻版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人获得生存与生活的本领。不管一个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能继续自己的生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一直有一种忽视和轻视日常生活的倾向,在教育中一直将知识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相脱离。日常生活一般是不会纳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的,学生的学习与他的日常生活是分离的,他只有学习的任务,而将日常生活交给他人,交给父母去料理。在知识学习与养成教育中,日常的、世俗化的生活更加边缘化。未来、理想、职业、人才,包括财富、明星、时尚等等,在这些传统大词与流行的概念与价值观中,总是难以寻觅到日常生活的影子,嗅不到人间烟火味,看不到油盐酱醋茶的坛坛罐罐。
其实,从人类的延续与个体生命的保障来说,日常生活比什么都重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建构起了丰富的知识、规范、伦理与精神。由于日常生活的无所不包,它涉及到了人与这个世界、与自然广泛的联系。我们知道自己身体的秘密吗?如何使它更健康,更能给我们提供劳动的保障?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和安排与周围人群的关系,如何与亲人相处?我们知道食物来自哪里,它们又分别是在哪个季节与我们相遇,它们的性格如何?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又该如何应对?我们了解春夏秋冬,日月晨昏,了解节令的内容和地方的风土人情吗?我们该如何才不至于悖逆时日,违反了“规矩”?这些看起来确实平常,以至习焉不察,但从尊重人的生命、从以人为本的最基本的生命伦理来说,它又确实会给人全面的教益,是我们所必需的。
千万不要认为日常生活与精神无关,与形而上学无关。一个真正懂得日常生活的人是能够从中发现思想,不断体会到精神的高度的。一花一世界,一木一天地,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与我们头顶上的星空始终交相辉映。这样的精神首先在于人道与人性,日常生活的世界首先是此岸性的,它关乎人的生命,关乎人的幸福。承认日常生活的意义,就是表明人的肉身与感官享受的正当与合理,只有它,才是幸福的确证。
最后一段意在说明:
幸福的评价标准
精神生活的重要价值
日常生活的哲学意义
人生的真正意义
2015年10月故宫博物院迎来九十周年院庆,为此,故宫博物院开放了五个新的参观区域,开放面积由之前的52%增加到65%。
下列有关故宫博物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故宫博物院建立在清朝、明朝和元朝三朝皇宫——紫禁城的基础上
故宫博物院以太和殿、中和殿、养心殿三大殿为中心
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中轴线上
北京市现有7项历史文化遗产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故宫是其中之一
温湿度的控制是美术馆展陈、藏品库房环境管理的最重要环节。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美术馆很难做到恒温恒湿;改革开放以来,展陈区全场域恒温恒湿的新建美术馆则越来越多。但许多美术馆还是严格局限于画库和固定陈列室,临展厅温湿度的控制措施和设备配置显得相对薄弱。一些美术馆采用封闭式玻璃画框,将作品置于玻璃框内或展墙外加置玻璃空间。这些与展陈功能合一的装置虽然让作品得到一定保护,但也只是防尘、防污和防触摸。虽然有些馆在展墙外加建的玻璃空间确实能够达到和保持标准温湿度,但因空间高度和宽度的限制,大作品和超大作品无法置于其中。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美术馆温湿度控制尚存在一些问题
我国美术馆普遍缺乏专业展陈设备
标准展陈设备的普及不应局限于部分区域
我国美术馆设备的标准化水平仍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