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失望于西方文明的一代求索者,面对着东西日趋频繁的交流和接触,不满足前辈间接认知中国精神的方式,便纷纷踏上了东来“朝圣”的征途,开辟出直面对话的新途径。他们都梦想用中国哲学精神来根治西方社会弊病,期盼着从那里寻回疗救自身的灵药和补正自家文化的方略。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接受中国文化价值、分享中国思想精髓时,也难以回避前辈惯常的实用取向。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部分西方学者在理解中国文化时存在实用主义倾向
中国学者认为中国哲学思想可以剜除西方社会弊病
20世纪是东西方文明相互碰撞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
东西交流的日趋频繁使西方学者接受中国思想文化
虽然美洲人很早就把玉米作为主食,但欧洲人对此________。直到15世纪末哥伦布到了北美,才发现这种美妙的粮食。不过,粮食与物种的传播过程,历来________,也有人认为在哥伦布之前玉米就传到了欧洲。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不屑一顾 莫衷一是
不以为然 不言自明
嗤之以鼻 见仁见智
浑然不知 众说纷纭
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从此____________取代了沿用几十年的食品卫生许可证。
食品安全许可证
餐饮服务许可证
餐饮卫生许可证
餐饮安全许可证
世界气象组织的最新报告显示,在全球最热年份榜单上,前13位都出现在过去15年中。因全球变暖,北极冰盖仍在退缩。多数气象学家认为,全球变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有相对的冷期,也有相对的暖期,但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因此,一些阶段性低温不能说明气候变暖的停滞或减缓;部分地区的寒冷,也不能阻止其他地区的变暖。世界气象组织预测,随着全球变暖,今后极端天气现象的发生将更为频繁,强度更大,影响地区更广。
从这段文字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最近十多年全球气温整体升高
今后几年全球气温将越来越高
近年世界各地气温并不均匀上升
极端寒冷天气与全球变暖相关
19世纪末,中国维新派代表人物严复将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著作译为《原富》,献给光绪皇帝,但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可以说,与市场经济________是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若即若离
分道扬镳
南辕北辙
失之交臂
依次填写在甲乙丙三处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刚参加工作,_______甲_______后来回想起来,自己也常常惊讶于那时候的大胆:_______乙_______却居然敢放言高论,_______丙_______
甲:①我为了赶任务开始写一篇关于文学的论文,②我开始写一篇关于文学的论文,为了赶任务,
乙:①对于本国的古典文学缺乏系统研究,对于欧洲文学所知有限,而政治思想水平也很低的那时的我,②我那时对于本国的古典文学缺乏系统研究,对于欧洲文学所知有限,而政治思想水平也很低,
丙:①真是大胆的事。②岂非大胆?
甲①乙①丙②
甲①乙②丙②
甲②乙①丙①
甲②乙①丙②
在历史上,文字有被神圣化的倾向,制度化教育基本上以抄本、刻本和印本上所记载的知识为核心。而民众在千百年间形成的口耳相传的知识,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在今天的教育制度和知识体系中,虽然有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关注民众知识和文化的学科,但总体而言,这种倾向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矫正。从20世纪中叶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以往偏重书面文化、轻视口头传承的倾向,给整体把握人类文明进程和知识体系带来了诸多弊端和限制。这种认识上的转变,形成了人文学术的某些新趋向和新领域,如“口述历史”“口头诗学”等。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学术界正在改变口头传承不受重视的状况
文字被神圣化的倾向需要进一步纠正
民间文化应纳入现代教育制度和知识体系中
口头文化是人文学术发展的新趋向和新领域
古诗云:“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下列选项中与此诗所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小说家时常在小说之外抛头露面,这若让主张作者应从作品背后消失的福楼拜来评判,简直是犯了大忌。昆德拉曾对福楼拜深表赞同并加以发挥:小说家一旦自居为公众人物,就会使其作品陷入危险境地。昆德拉的观点,与本雅明所说的“小说诞生于离群索居的个人”可谓殊途同归,均意在强调小说乃是独立观察和思考的产物。不过,也不必过于忧虑。小说家如能秉持真正的专业情怀,即便偶尔抛头露面,也不至于变成通常意义上的公众人物。优秀的小说家自有其智慧与策略,与人群和聚光灯保持必要的距离,使自己得以独立观察和思考。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小说家是否具有专业情怀非常关键
优秀的小说家一般都是离群索居的
没必要过分担心小说家是否抛头露面
和公众保持距离是小说家的基本修养
从概念本身来说,“文化旅游”并非一个新名词,早在古罗马时代,人们就已经尝试了以文化需求为诱导的外出旅行活动。宗教朝圣、探寻历史古迹、参加特殊节庆活动等,都是旅游体验的一部分。可以说,旅游本身就有文化因子,而文化旅游,更是可以在丰富旅游者旅行见闻的同时,提供旅行者和被访地双方更加独特的文化碰撞和交流。20世纪70年代后期,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概念,“文化旅游”模式逐渐兴起。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蕴含文化色彩的旅游由来已久
“文化旅游”模式诞生于古罗马
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旅游业的繁荣
文化是促使人们旅游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