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的英国学者托马斯·富勒说:“知识使好人更好,坏人更坏。”塞缪尔·约翰逊则说:“有知识而不正直是可怕的。”罗素说:“科学是一种权力,而任何权力都可善可恶。”而爱因斯坦说得更加简洁:“刀子有用,但也能用来杀人。”
最适合作为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知识需要人文控制
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与道德
知识就是刀子
有人认为“意象”是一个外来词,是英文“image”的译文,并把它和20世纪初的英美意象派诗歌联系起来。但其实,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和词语,并不是外来的东西。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最能证明“意象”在我国的原生性的是:
英美意象派所提倡的“image”是指运用想象、幻想、譬喻所构成的各种具体鲜明的、可以感知的诗歌形象,与中国的“意象”含义不相同
很多主张把自己的情绪全部隐藏在意象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的英美意象派诗人实际上是深受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
我国古代诗歌诞生远远早于英美诗歌,我国古代的传说故事是很多英美意象派诗人创作的灵感来源
意象在南朝《文心雕龙》等著作中有提及,它没有确定的涵义和一致用法,有的指意中之象,有的指意和象,有的接近于今天所说的艺术形象
一般而言,美术馆运营主要是通过对艺术品载体的所有权主张法律权利,进而实现对馆藏品的利用。由于美术馆馆藏品的年代属性,也使得美术馆中的大量馆藏品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保护期内的作品。在运营实践中,不少美术馆重点关注了馆藏品物质载体所有权的归属,却忽视了在物质载体之上作为作品的艺术品权属问题。如此一来,有必要从美术馆基本工作环节的具体内容出发,细化各环节中的著作权保护问题,为美术馆全面提升知识产权综合保护能力进行法律依据上的梳理,以精准提升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避免不必要的知识产权风险。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美术馆运营必须注重对著作权问题的研究
须进一步细化美术馆运营工作的各项环节
规避知识产权风险是美术馆运营中的重要内容
美术馆运营普遍缺乏对艺术品权属问题的关注
等到贝克特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20世纪60年代已经接近尾声了。他的一生不是在等待,就是在被等待。作为《等待戈多》的作者,虽然最终没有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不过,他也没有拒绝奖金,否则他就成了萨特。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推出:
萨特没有出席颁奖典礼
萨特20世纪60年代获得诺贝尔奖
《等待戈多》写作于20世纪60年代
贝克特因《等待戈多》获得诺贝尔奖
太阳将进入与300年前导致封冻的泰晤士河上能够举行“冰冻博览会”的那段时期相同的变冷期,这种可能性大概有20%,太阳活动迅速减少增强了在下一个50年内世界经历“太阳活动极小期”的可能性。据信,太阳活动极小期是17世纪和18世纪欧洲和北美部分地区出现所谓“小冰期”的部分原因。然而,一项研究发现,与人为释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的气温上升的预期相比,太阳活动周期自然而长期的起伏所导致的全球平均气温下降的预期可谓小巫见大巫。
这段文字主要想传递的信息是:
太阳将进入同于300年前的活动极小期
下一次太阳“变冷”难以遏制全球变暖
太阳自然变冷能够拯救地球于全球变暖
太阳变冷期的地区性影响大于全球影响
雪花∶大海
绿叶∶土地
星星∶宇宙
白云∶天空
树木∶森林
来自不同的语言群体和文化群体的人需要彼此交流,就必须寻找交流工具。在一个层面上,他们可以依赖受过特殊训练的专业人员,这些人可以熟练使用两种以上的语言来作口译和笔译。但这是不方便的,花费的时间和代价是昂贵的。因此,在整个历史上,不断出现通用语言,在古代世界和中世纪世界是拉丁语,在西方几个世纪中是法语,在非洲的许多地区是斯瓦希里语,20世纪后半叶,在全世界的大部分地区是英语。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翻译作为交流工具的局限性显而易见
通用语言是处理语言差异的有效手段
交流工具会因时代和层次需求而变化
人类为寻找通用语言进行过长期探索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南极洲对人们来说是一个_______的地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地理学家,往往把南极周围画成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或者画成一个环形的海岛。从16世纪起,在几乎所有的地图上都画着南极的土地,但地理学家都是凭着自己的_______画出来的,因为谁也没有见过这块土地。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广阔无垠 经验
神秘莫测 理解
人迹罕至 推理
一无所知 想象
美国历史学家戴维斯在《档案中的虚构》一书中,以16世纪法国赦罪书中的案情编造为例,凸显所谓原始档案的虚构性,引发历史研究者对档案可信性的质疑,但是换一个角度,在档案的记录、归档与筛选、保存等制作环节中所掺杂的主观意识,恰好也是档案的一种真实性,更可以反映某种特定的时代风尚。因此,对档案可信性的质疑,不应导致对档案的否定与摒弃,而是更应进一步地发掘其中深藏的多元化的历史真貌。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主观意识可能会影响档案的可信性
档案多少都会反映特定的时代风尚
学者对档案的虚构性持有不同见解
存在虚构成分的档案也应善加利用
中国服饰被引入日本并制度化,应该是从奈良时代开始的。日本的奈良时代正值中国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批学者、僧侣到中国学习,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艺术、律令制度都带回了日本,“衣服令”就是奈良时代模仿唐代制定的制度之一,韩服则是受汉服和蒙古服饰的影响从古代演变到现代的传统服装,形制上更多模仿明朝服饰。
下列说法与上述文字相符的是:
日本奈良时代派出的遣唐使者都是一些著名僧侣
韩服在形制上更多模仿中国汉朝与元朝时期的服饰
日本从奈良时代开始引进中国服饰并且使之制度化
“衣服令”是日本奈良时代模仿明朝制定的服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