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9,43,61,87,( )
167
115
259
129
18,26,50,122,338,( )
628
961
986
1014
11,24,26,( ),19
24
25
26
39
某校学生参加秋游,若每台车坐60人,则调15台车还不够,若每台车坐70人,则调14台车还空余。最后决定改乘面包车,每台可坐x人,只需调x台车正好坐满,共有多少师生参加秋游:
1024
861
926
961
为了验证“人们会从与自己相似的人那里获得行动线索”的假设,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
在纽约曼哈顿中心区,有超过100名的行人看到并拾起路上一个写着地址却没有贴邮票的信封。信封里有一个遗失的钱包和一封写给钱包主人的信。钱包里有两美元现金,一张签给E.M.H公司(研究项目成员名字的首字母组合)的支票,一张写着某人电话号码的纸片,一张钱包主人的身份信息卡(上面有钱包主人的姓名、电话号码和地址),以及其他一些东西。钱包主人名叫迈克尔•欧文——这个名字是研究者经过仔细挑选的,以避免含有种族或宗教的暗示。
在所有情况下,钱包和里面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有变化的是写给钱包主人的信。在一种实验条件下,写信者是与这些路人相似的人(即一个能流利使用英语、像本地人的写信者);而在另一种实验条件下,写信者则是一个与路人不同的人(即一个几乎完全不懂英语的外国人)。另一个实验条件是不同的写信语气。在1/3的情况下,写信者用一种非常客气的语气(正性语气)写这封信,在另外1/3的情况下用一种中性的语气写信,在剩下1/3的情况下则是用一种不太客气的语气(负性语气)写信。
例如,一位操流利英语的人(“相似的人”)用不太客气的语气写的信是这样的:
欧文先生:我找到了你的钱包,如今物归原主。所有的东西都在里面。照看和归还这个钱包的整个过程实在是很麻烦,我觉得相当厌烦。希望你能够对我有所感激。
而一位不相似的人用不太客气的语气写的信是这样的:
欧文先生:我正在你们国家旅行,并不熟悉你们的行为方式。但是我发现了你的钱包,东西都在里面了。对这个钱包负责并将它物归原主很费劲。其中的过程实在是繁琐,希望你能够对我有所感激。
行人们是否会归还钱包?对这些行人归还钱包情况的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所谓钱包归还率就是指将钱包寄往失主地址的行人数占该种实验条件下拾起钱包者的比重。
从参加实验的这100多个人所在的整个社会群体来看,当写信者与自己不相似的时候,信的正性语气与负性语气所引起的归还钱包的比率差异最可能为:
0
10%
20%
30%
某餐厅设有可坐12人和可坐10人两种规格的餐桌共28张,最多可容纳332人同时就餐,问该餐厅有几张10人桌:
2
4
6
8
15,26,37,( ),68,79
42
44
46
48
有5对夫妇参加一场婚宴,他们被安排在一张10个座位的圆桌就餐,但是婚礼操办者并不知道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只是随机安排座位。问5对夫妇恰好都被安排在一起相邻而坐的概率是多少:
不超过
超过1%
在到1%之间
在到
之间
在某次学术会议上,有人发现:
凡是认识李博士的人,张教授都认识;
只要是有些人不认识的人,赵研究员全都认识;
新参加会议的研究生小王不认识与会的任何人。
根据以上陈述,可以得出:
张教授与赵研究员相互认识
张教授认识赵研究员,但赵研究员不认识张教授
张教授与赵研究员相互不认识
张教授不认识赵研究员,但赵研究员认识张教授
明知要早睡,却忍不住熬夜追剧;明知吸烟、酗酒有害健康,却挡不住烟酒的诱惑;明知运动有益,却一步都懒得走……生活中,很多人并不缺少健康常识,他们更多的是缺乏一种自律精神。自律的人都会早睡,都会忌口,都坚持运动。如果一个人坚守自律精神,就不会放纵自己,就能够维护自己的生理节律,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
根据以上陈述,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所有坚持运动的人都很自律
有的缺乏自律精神的人不缺少健康常识
一个人如果不坚守自律精神,就会放纵自己
维护自己生理节律的人都能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