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耳对一个声音的感受性会因另一个声音的存在而发生改变。一个声音能被人耳听到的最低值会因另一声音的出现而提高,这种现象就是听觉掩蔽。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符合听觉掩蔽的是:
吵闹的课间,老师得大声说话,同学们才能听到
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觉得听到的音量逐渐变小
人类无法听到蝙蝠等动物发出来的超声波
安静的房间内,我们能够听到闹钟“滴答”的声音
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论辩过程中,一个判断确定为真,就要有真实可靠并与之具有必然联系的另一个(另一组)判断作为理由。
根据上述内容,下列思维过程符合充足理由律的是:
正是由于家教严格,岳飞长大后才成为了一名名震中外的军事帅才
一个人只有学习刻苦,才会取得好成绩。但也不绝对,小华学习并不刻苦,他的成绩也能名列前茅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天生我材必有用
数列:3,4,5;12,5,13;8,15,17;24,7,____________
25
26
28
31
2,5/2,11/4,35/12,73/24,( )
365/120
377/120
383/120
395/120
不让“同款”为山寨货遮羞,平台_______。大数据时代,任何人均能通过“同款”“仿品”等关键词,轻易找到造假售假的商家,平台坐拥先进的后台系统、人力技术优势,自能对平台内经营者侵犯知识产权行为____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责无旁贷 洞若观火
当仁不让 义不容辞
烂熟于心 如数家珍
难辞其咎 了如指掌
因为传统媒体的式微,媒体所扮演的传统的守门人角色也被淡化,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信息分发渠道,更多机构可以利用大数据和算法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的资讯。在“你需要知道的”与“你想要知道的”两者之间,如果“你想要知道的”资讯唾手可得,那很多人就很难走出自己的“舒适地带”。有研究发现,即使在上世纪60年代的英国,人们也会选择符合自己文化偏见的电视节目。数字经济时代,强化这种偏见的趋势更是急剧加强。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媒体所扮演的传统的守门人角色被淡化
由于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信息渠道,这使人际交往比以往变得更加便利和频繁
机构可以利用大数据为你提供“你需要知道的”和“你想要知道的”任何信息
在信息交流中,人们乐于待在自己的舒适地带
该单位小于37岁的职工人数占职工总人数的()。
40%
48%
52%
60%
在大多数人眼里,电子传播媒介的崛起通常被视为一种进步的标志。这不仅因为电影、广播、电视或者互联网相继为大众的日常现实制造了巨大的快乐;更为重要的是,新型传播媒介的问世往往是与进一步的民主和开放联系在一起的。历史证明,媒介的垄断时常导致符号的垄断;反之,符号的解放必然吁求媒介的解放。相对于报纸,电视显然提供了一个较为广泛的公共空间。尽管如此,许多人仍然抱怨电视是一种单向的发射。它仍然垄断了信息的收集、组织、编辑、诠释和发布。因此,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再度震动了人们。许多人看到,计算机互联网正在将这些权力归还大众。互联网是无中心、无权威的。它不仅最大限度地敞开了门户,而且,它的特征是大众与传播媒介的互动。
所以,人们对于解放之中所包含的另一些新型的隐蔽枷锁不易察觉。人们往往忽略了电子传播媒介的强大功能中存在着强大的控制。如果说电视发射台的部分权威来自机械的力量,那么,互联网的无中心网络结构——互联网的进出路径是分散的——同样得到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网络似乎是一个自由出入的空间,传统的空间栅栏正在被漫不经心地跨越。然而,技术知识和语种突然显示了比地理位置更为重要的意义。没有一定软件知识和技术的人无法在网络之中自如地驰骋,计算机程序的编写者已经事先指定了人们所能驰骋的范围;另一方面,英语是网络空间的通行语种,不谙英语的人进入网络之后常常空手而归。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提供的自由是以享有某些社会条件为前提的。这即是另一种新型的限制。电子传播媒介的解放和控制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并均与电子传播媒介的技术特征联系在一起。如果电视台没有如此强大的发射功率,电视又怎么能如此大规模地包揽文化权力,裁定电视节目的趣味,甚至充当惟一的裁决?
下面不属于电子媒介“解放之中所包含的另一些新型的隐蔽枷锁”的一项是:
互联网的进出路径是分散的
计算机程序的编写者已经事先指定了人们所能驰骋的范围
英语是网络空间的通行语种
电视台的运行费用很高
下图是有关网民性别结构的数据资料。
在60岁以下的各年龄组中男女网民差距最大的是:
25-30岁
31-35岁
36-40岁
51-60岁
材料:所给出的图、表、文字或综合性资料均有5个问题要你回答,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和判断处理。请开始答题:
2009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比上年增加436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4533万人,比上年增加492万人。在外出农民工中,“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1567万人,比上年增加385万人;“举家外出农民工”2966万人,比上年增加107万人。
从输出地看,2009年东部地区农民工10017万人,同比增长3.1%,东部地区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比重为43.6%;中部地区农民工7146万人,同比增长0.9%,中部地区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31.1%;西部地区农民工5815万人,同比增长1.2%,西部地区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25.3%。
从输入地看,2009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为9076万人,比上年减少888万人,下降8.9%,占全国外出农民工人数的62.5%,比上年降低8.5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为2477万人,比上年增加618万人,增长33.2%,占全国外出农民工人数的17%,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为2940万人,比上年增加775万人,增长35.8%,占全国外出农民工人数的20.2%,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
从性别看,男性外出农民工占65.1%,女性占34.9%。从年龄看,外出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其中,16~25岁占41.6%,26~30岁占20%,31~40岁占22.3%,41~50岁占11.9%,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4.2%。从婚姻状况看,已婚的外出农民工占56%,未婚的占41.5%,其他占2.5%。
在外出农民工中,文盲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10.6%,初中文化程度占64.8%,高中文化程度占13.1%,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重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占23.5%。分年龄组看,低年龄组中高学历比例要明显高于高年龄组,30岁以下各年龄组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均在26%以上,其中,21~25岁年龄组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达到31.1%。
2009年,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为1417元,比上年增加77元,增长5.7%。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在600元以下的占2.1%;600~800元的占5.2%;800~1200元的占31.5%,1200~1600元的占33.9%;1600~2400元的占19.7%;2400元以上的农民工占7.6%。
2009年,全国“31-50岁”的外出农民工约为:
8000万人
5000万人
3000万人
10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