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辉想除去卫生间瓷砖上的铁锈痕迹。在用清水洗涤之前,她从家中选择了一种最合适的物质对铁锈进行处理,这种物质是:
食盐水
汽油
米酒
白醋
_______的深圳是个小渔村,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与全国_______地区的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曾经 其他
曾经 任何
从前 其他
过去 到处
某单位准备扩建一矩形花圃,若将矩形花圃的长和宽各增加4米,则新矩形花圃的面积比原来的面积增加了40平方米。那么,原矩形花圃的周长是多少?
12米
24米
32米
40米
商场销售某种商品的加价幅度为其进货价的40%,现商场决定将加价幅度降低一半来促销,商品售价比以前降低了54元。问该商品原来的售价是多少元:
324
270
135
378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国所发生的变化用任何形容词来表述都不为过。形容词有一个优势,可以让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但这个优势同时也是一个劣势,那就是每个人想象的内容是不可比较的。没有比较,就难以看出系统性变化。能够看出系统性变化的是基于一定标准的追踪调查数据。非常遗憾的是,对人类历史上发生的如此重大的变化,迄今为止,尚没有可供比较的跟踪数据。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中国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数据比较是准确评价历史变化的前提
应该建立系统数据反映中国发生的变化
人们对中国所发生的变化存在不同认识
小鲍有5双鞋,分别是篮球鞋、滑板鞋、牛津鞋、凉鞋和拖鞋,他这周(周一至周日)每天早出晚归,出门时都会从中选择1双穿着。已知:
(1)小鲍本周穿了两次篮球鞋,穿着时间相隔3天;
(2)本周穿了一次牛津鞋,时间在第一次穿篮球鞋的前一天或后一天;
(3)本周穿了一次滑板鞋,时间在第二次穿篮球鞋之前;
(4)穿凉鞋的时间与本周第一次穿篮球鞋相隔4天;
(5)第一次穿篮球鞋之前穿过拖鞋。
根据以上陈述,可以推出的结论是:( )。
小鲍周一穿篮球鞋
小鲍周三穿牛津鞋
小鲍周四穿拖鞋
小鲍周五穿滑板鞋
一项最新的研究认为,适度饮酒会使大脑的控制本能放松,激发创意与灵感。研究人员选取70名受试者进行了对比研究,实验组喝下真正的啤酒,对照组则喝了不含酒精的啤酒,两种饮品无法辨别。在测试中,实验组的得分更高。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受试者只喝下了一小杯啤酒或葡萄酒,血液酒精浓度仅仅达到0.03%,创意也会大大提高。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
受试者饮酒后大脑的执行功能会不同程度地降低
无论饮酒量为多少,饮酒均不利于大脑学习新的知识
绝大多数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作者在滴酒未沾的情况下完成的
当人们专心致志想要解决某一问题时,酒精使人不能思虑周全
“梅瓶”一词,最早见于宋代,多是当时文人对瓶中插梅审美意象的吟咏,与今人习称的“梅瓶”无关。宿白先生指出,今人所称的宋代“梅瓶”,宋人称“经瓶”,并称这种长腹瓶为“经瓶”的原因,重在用“经”道出其深细长腹的特点。故宋人又称其为“长瓶”。明人并无“梅瓶”称谓,所谓明代“梅瓶”,实为明人流行的盛酒之具,明人多以酒樽、酒瓶名之。今人“梅瓶”之称谓,多援引清末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梅瓶……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曰梅瓶也”的说法。不过,“梅瓶”插花在晚明已成风尚,而且,从文献来看,今人“梅瓶”之概念,至迟在清康熙年间已形成。
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今人所称的“梅瓶”最早为宋代文人吟咏插梅之物
宋人称“经瓶”为“长瓶”是据其深细长腹的特点
明代多用于盛酒的“梅瓶”到清代始为插花的器皿
清康熙以前“梅瓶”的外形和功用一直处于发展中
因酒量都比较大,小李和小唐在单位被戏称为“二斤哥”和“酒仙”。某日,他俩戏言说要在酒桌上“一决高下”,于是很多同事跟着看热闹。酒过三巡,两人都有些醉,但没分出胜负,同事小王掏出500元钱做诱饵,说谁赢归谁,结果小李最后因酒精中毒被送至医院,治疗痊愈共花去医药费6万元。对此,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小李可要求小王赔偿部分医药费
劝酒人小王应当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因小李过错所以应独自承担所有医药费
小李可向小唐、小王和在场的同事索赔全部医药费
替《王干随笔选》“帮腔”者有两位,其中一位是原文化部长、著名作家王蒙。王氏以短短数行,披露往事一桩:父亲辈的王蒙结识儿子辈的王干,仰仗的是爷爷辈的胡乔木。王蒙叙事,素有讲究。这段“忆旧”列出风云学界的圣贤任继愈、金克木、季羡林,言之凿凿。寥寥数十字中,五六个人抱团纠结,互为策应,大有深意存焉。对小王来说,借老王之嘴,为自家新书鸣锣,绝非谬托知己。
新时期以来,言路广开,催生出文坛无数“对话录”。只是泥沙俱下,多数讨人厌烦,有的一味偏激,只顾凸显个性,有的插科打诨,止于相互调情。而对话之应有货色,诸如问题探讨、理念交锋、志趣对决等,则几近于无。有此前因,“二王”对话出笼之际,众人并不看好,即使闪耀出“王干干王蒙,王蒙蒙王干”的亮点,仍被误为二人心领神会的噱头。乃至读对话,学问一点点水落石出,价值一点点雾去山明,人们方明白何谓铜与金,何谓骡子与马不一般。
打出道算起,王干舞文弄墨近30余载。虽童颜依旧,但已脱尽生涩。就说这本《随笔选》,文字活泼如蝴蝶,气韵爽然如晨光,道行深幽如潭水,格局早已逸出小文坛,放眼大文化。如将他归类于杂家,并无不当,其品相、质地,皆纯正可靠,不乏“高人”端倪。一位成天读书的朋友,摇头晃脑向我鼓吹此书。他的意见是,假如你手头不空,就先干正事;如果你闲着也是闲着,就不妨翻翻,多数篇什,是会叫人开卷释怀的。
前几日上街买书,老板温文尔雅,喜欢阅读,尤爱随笔类,将一段句子背给我听:“随笔的功夫不在笔头上,而在人身上。一个工于心计的人写不好随笔,一个缺乏幽默感不能自我解嘲自我反思的人写不好随笔,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不配写随笔,一个光知道掉书袋的人与随笔无缘。”此乃王干随笔生涯之心得,写在书尾“后记”里。老板背完,含笑相问:“任老师,王干的体会是不是很有见地?”
我替王干高兴,十位评论家对你的弘扬,抵不过一位书店老板对你的欣赏。前者言而无信,常常被人识破;后者借助切磋,可直接让读者掏出钱来,抱书回家。“名人为你助兴,固然雅致;生人替你卖书,才算实惠。老弟,你就偷着乐吧!”
“格局早已逸出小文坛,放眼大文化。如将它归类于杂家并无不当,其品相、质地皆纯正可靠,不乏‘高人’端倪”,意思是说:
王干善于把握机会和人脉,足以成为商人般的杂家
王干的见识和文品胜过一般作家和评论家
王干的幽默感和学术水平胜过大多数评论家
王干善于拓展自己的学术范围,超越一般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