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005年、2006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世界总体的国际储备(不包括黄金)和黄金储备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与2005年相比,下面关于2006年储备量描述错误的是:
中国黄金储备量占世界总体的比重略有上升
美国黄金储备量占世界总体的比重略有下降
中国黄金储备量没有变化,国际储备量上升
美国黄金储备量略有下降,国际储备量略有上升
2009年末,我国就业人员总量达到77995万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2170万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增强,促进了乡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2005年到2009年,城镇就业人员总量由27331万人增加到31120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从36.0%上升到39.9%,乡村就业人员总量由48494万人减少到46875万人。
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为33970万人,2009年减少到29708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为18084万人,2009年增加到21684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为23771万人,2009年增加到26603万人。
2009年末,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为9789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3553万人。“十一五”时期的前四年,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共吸纳就业4947万人,年均增加超过1200万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成为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我国2005年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重为:
6.3%
12.6%
8%
18.1%
与1997年相比,2005年增长比率最高的消费类别是:
农村居民消费
城镇居民消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无法判定
资料显示,2005年比2004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
有所加重
有所减轻
没有变化
无法判断
下列关于交通安全设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设有救生筏的船舶沉到水下一定深度时,会自动将救生筏释放
汽车安全气囊应该与安全带配合工作,这样才能起到最佳的保护作用
随着飞机的问世,原本用在杂技场上的降落伞开始进入航空领域
黑匣子的作用,类似于计算机里的硬盘
①今天,世界上超过15亿人使用筷子,也就是说每五人中就有一人用筷子进餐。西方学者林恩·怀特等人根据取食方式,将世界文化一分为三,分别是手指取食、刀叉取食、筷子取食所构成的三大饮食文化圈。筷子取食方式主要流行在亚洲地区,筷子的发明地中国更是典型代表。
②但是在古代中国,筷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是主要的饮食工具,出现最早且被用作主要取食工具的是“匕”,是一种状如匕首、介乎刀和匙之间的餐具,长柄浅斗,像今天的汤勺。
③饮食史专家倾向于把食物分为两类:谷物类和非谷物类。以就餐而言,前者显然更重要,因为在许多地方,“吃一顿饭”通常就等于“吃了一种谷物”,无论是大米、小麦、小米还是玉米。在汉语中,“饭”泛指所有煮熟的谷物;在现代语境中,“饭”通常指的是“米饭”,也有可能指其他谷物煮熟的“饭”。这种表达方式,说明了谷物食品的重要性。在汉语口语中,非谷物类食物被称为“菜”,有时被称作“下饭菜”,有的方言中直接称为“下饭”。由此可知,“菜”的主要功能是辅助人们摄入谷物食品。
④在古代中国,“匕”之所以是主要的饮食工具,是因为中国人最初就是用“匕”来取用谷物食品的,筷子最初则是用来夹取非谷物类食品的。这两种配套使用的餐具,在文献中被称为“匕箸”,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勺子和筷子”。在“匕箸”的表述中,“匕”在前,“箸”在后,显示出勺子在进餐工具中的重要地位,从根本上说,显示的是中国古人食谱中“饭”与“菜”的主次关系。今天在朝鲜半岛,我们仍能看到这种饮食传统的延续。就像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朝鲜或韩国人通常用勺子取食谷物食品(即米饭),而用筷子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
⑤古代中国人和今天朝鲜半岛居民用勺子和筷子来进食,反映了饮食和文化的双重影响。从上古到唐代,中国北方以及朝鲜半岛的主要粮食是小米。这是一种适合该地区气候的作物,既耐寒又抗涝。不过小米烧熟之后不像有黏性的稻米易于团成块状,因此更适合煮成粥。根据中国礼仪文献,食粥用勺子更好,筷子则主要用于从有汤的菜中夹起食物,或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是一种次于勺子的进餐工具。
⑥筷子的角色在汉代发生了变化,这与小麦粉制成的食品(如面条、饺子、煎饼和烧饼等)在此时开始变得日益流行有关。考古发现证明,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用臼和杵研磨谷物制作面条。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就是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发现的,其原料是小米,有超过四千年的历史。到了汉代,由人或动物带动的石磨逐渐普及。除了小米,中国人也开始研磨小麦。这可能是受到中亚文化的影响。在研磨成为一种广为接受的小麦加工方法之前,中国人煮食完整的小麦,即“麦饭”,至少在中国,小麦的食用经历了一个从“粒食”到“粉食”的过程。这一转化并非一蹴而就,因为在面粉出现之后,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食用麦饭的传统,不过毫无疑问,是面粉把小麦变成了更受欢迎的谷物食品。到了唐代末年,即10世纪初,小麦已经变得非常重要,足以动摇小米在中国北方农作物中的霸主地位。
⑦而在南方地区,稻米从远古时代起就是主粮,南方居民可能很早就使用筷子来取食米饭和其他配食。在宋代,由于选用了来自越南的早熟新品种,水稻产量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都得到很大提高。到了明代,水稻种植面积持续增长。此外,大约从明代甚至更早开始,人们渐渐采用了合食制,即大家一同坐在桌旁进食,筷子被用来夹取所有食物。于是,勺子渐渐丧失了原来取用谷物类食品的功用,而主要用来舀汤,从以前用来吃饭的“饭匙”变成了“汤匙”,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根据本文,促使筷子成为主要进餐工具的因素不包括:
以小麦粉制成的食品的流行
水稻早熟新品种的引入
合食制逐渐普及
麦饭替代小米粥成为主食
该县2005年第三产业实收资本增长率约为:
21%
37%
46%
60%
在2005年、2006年中,下列哪些节目时数增幅下降最明显:
其他类电视节目
综艺类广播节目
专题类电视节目
广告类电视节目
2012年第三季度全国100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中,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643.3万人,进入市场的求职者约610万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上年同期这100个城市中,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577.9万人。
2012年第三季度,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48.8%,其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占24.2%(在新成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51.4%),就业转失业人员占13.4%,其他失业人员占11.2%;外来务工人员的比重为41%,外来务工人员由本市农村人员和外埠人员组成,其中本市农村人员为95.2万人。
2012年第三季度全国100个城市,求职的新成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
66万
71万
76万
81万
197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8.5万人,1980年为14.7万人,2001年为114万人,2002年为145万人,2010年较上一年同比增长3.4%,2018年首次突破了800万人,2019年预计达到834万人,毕业生就业创业面临严峻形势。
根据以上资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1979年人数的100倍
②近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基数很大,增长速率比较稳定,每年都是按照2%~5%的速度在增长
③近8年间累计培养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超过6000万人,按现有的增长速度,估计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840万人以上
④2017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在各城市的就业满意度高于71%的城市有6个
⑤在一线城市中,北京是就业满意度最高的城市,其次是杭州
1个
2个
3个
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