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旧日的方志上说“长林郁郁,幽涧泠泠”。如今,没有了长林,哪还有泠泠之水?没树、没水,那白鹤不肯合作,也就选择了远离。
②假如我能像以前一样,看到原来的景色,我也会像普里什文笔下的别连杰耶娃那样:“就会跪下来……”。
③看来,我应友人之嘱,题写的“鹤池”二字,也只成了一种虚假的点缀。
④尽管,山岙还有鹤池,池上再也没有群集的白鹤;天上也没有飞翔的影子,“白云千载空悠悠”。
⑤在20世纪的60年代,村里村外的劳力都上山了,把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松树都砍光了,开山种粮。
⑤①②③④
④⑤①②③
⑤①④③②
①④③⑤②
该班级70分以下人数最多的年份是:
2001年
2002年
2006年
2007年
在20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的地方国有企业都是地方专业银行的债务人,而其中的亏损企业又大都挂有地方专业银行的呆账。债权人出于对呆账变成死账的担心而反对债务人破产是一种可以理解的市场行为。但是,许多地方专业银行却宁愿继续给长期亏损企业贷款,继续使贷款成为已成定局的“死账”。这其中的原因是:只要企业不破产,反映银行工作成绩的指标——“贷款余额”就不会下滑。
从这段话中可以推出的观点是:
在地方专业银行的“贷款余额”中实际有相当数量的“死账”
地方专业银行反对企业破产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呆账变成死账
亏损企业的破产将损害银行的长期经济利益
银行的账务利益直接影响到银行贷款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本保障,这是充满生命的地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价之宝。但是,人类活动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生物多样性。20世纪以来,平均每天有一个物种灭绝,而进入90年代,科学家们估计每天灭绝140个物种,因而全世界有10%的高等植物和3/4的鸟类的生存受到威胁,全球270种龟类爬行动物中的42%、150种灵长目中的2/3濒临灭绝。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如何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
多样的地球生物的种类正呈锐减趋势
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
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逻辑连贯、语言流畅的文字,排列顺序最合理的是:
①然而,繁华盛景背后的旧制度却已是风烛残年、百孔千疮
②德国总理默克尔赠给了中国贵宾的一幅古老地图,在无数国人心中激起波澜
③在当时已经踏上现代化之路的欧洲人眼里,君主专制的中华帝国“翻来覆去只是一座雄伟的废墟”
④那幅绘于乾隆年间的中国地图,刻画的是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个辉煌的年代
②③①④
①②④③
②④①③
③②④①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考试,参加考试的是各省举人及国子监监生。这一考试是:
会试
乡试
殿试
院试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下列与题干论证方法相同的是: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触屏一代:指喜欢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电子触屏设备进行“拇指交流”,在智能电子产品、虚拟世界包围中成长的年轻一代。
下列属于触屏一代的是:
在某海滨度假村,几个孩子没有跑到沙滩上挖沙子,也没有去游泳,整天都呆在室内看电视
小虎刚上幼儿园,每次在外面看到遥控玩具就很兴奋,回到家里总缠着妈妈给他买
41岁的专职太太李某,每天除了接送孩子外,最大兴趣就是玩智能手机和iPad,有时竟忘了去接孩子
尽管小宝只有18个月大,还没有桌子高,但他一触摸屏幕,立刻就开始滑动手指,自我逗乐,有时连父母叫他的名字都听不到
近来,有科学家研究了历史上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他们发现,全球超过80%的国家及地区在气候寒冷时期爆发的战争次数是温暖时期的两倍;在中国过去的1000多年里,战争、大范围动乱和朝代更替大都对应着特别漫长的寒冷时期;欧洲1550年到1850年的“小冰期”与欧洲历史上发生过的猎巫事件甚至法国大革命之间都存在紧密的联系。由此,他们得出结论:气候变冷会导致社会冲突和朝代更替的发生。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科学家的观点:
气候变化总在发生,社会冲突、朝代更替也总在发生,共同发生变化的东西不一定存在因果联系
气候变暖是引发人类冲突与战争的重要原因,例如,在1981年到2002年间的温度升高期间,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内战的次数比平时有所增加
2003年,由于印度洋升温影响季风活动,导致苏丹达尔富尔地区降水大幅度下降,引发粮食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继而引发武装冲突
气候变冷比气候变暖更可怕,气候变冷意味着农作物收成下降,粮食、能源供应紧张,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更为严重的影响
17、18世纪西方人十分渴望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大量中国丝绸、瓷器和茶叶通过广州港出口至欧洲,中国人艺术化的生活用品,例如扇子、墙纸、漆器、家具等也随之西传,给欧洲人带去诗情画意的清新感受。当时欧洲的家居陈设,中国瓷器、漆器和墙纸都是十分时尚的物品,甚至在一些大型欧洲风景花园里,都会小规模地仿制中国建筑物来点缀其间。
这段文字意在论证:
17、18世纪中西文化的交融达到了鼎盛
17、18世纪欧洲社会比较流行“中国风”
17、18世纪中国还是一个较神秘的国度
17、18世纪中国与欧洲商业交流很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