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人和看待人的存在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对此有明确的论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同时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又把人的存在理解为人的“现实生活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为正确理解人和看待人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有效吸收了费尔巴哈人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揭示了人作为“类存在物”的主要原因和根据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肯定了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现实性”和作为“现实生活过程”的承担者的客体性质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强调了人的实践的主体性质
某俱乐部中女会员的人数比男会员的一半少61人,男会员的人数比女会员的3倍多2人,问该俱乐部共有会员多少人:
475人
478人
480人
482人
单位安排甲、乙、丙、丁、戊、己、庚、辛8人出差,他们恰好被安排在宾馆同一排左右相邻的8个房间。已知:
①甲和丙中间隔着3人;
②乙和己中间隔着2人;
③丁在庚的左边,他们中间隔着2人;
④辛和戊中间隔着1人。
根据以上信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下列哪项是不可能的:
丁在第一个房间
丁在第二个房间
丁在第三个房间
丁在第四个房间
某单位统计上班迟到人数,一部门四人对是否迟到的说法如下:
赵:我没有迟到
李:王和赵至少有一个没有迟到
王:我们中有人迟到
张:我们四人都没有迟到
上述四人中有两人说的是真话,有两人说的是假话,则以下哪项断定为真:
说真话的是赵和张
说真话的是赵和李
说真话的是李和王
说真话的是李和张
人的价值不同于一般客体的价值。从本质上讲,人的价值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范畴。人的价值是由人自身创造出来并且具有确证和实现其他价值的特点;人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用者,人的价值是世界上最高的价值;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现有价值和应有价值的辩证统一。
这段文字重点阐释的是:
人的价值是世界上最高的价值
人的价值不同于一般客体的价值
人的价值是各类价值的辩证统一
人的价值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范畴
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张某是人,因此,张某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以下哪项的逻辑错误与上述推理的错误最为相似:
人是宇宙间最宝贵的,我是人,因此,我是宇宙间最宝贵的
人贵有自知之明,你没有自知之明,因此你不是人
干部应起带头作用,我不是干部,所以我不应起带头作用
干部应为人民服务,我是干部,所以,我应为人民服务
( )对于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相当于 有志者事竟成 对于 ( )
皇天不负有心人 失败是成功之母
吃一堑,长一智 打破砂锅问到底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满招损,谦受益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民生问题的发生源自人的正常需要难以被满足,而人的需要的满足必须有一定的资源、工具、手段和方式。在给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用来解决民生问题的这些资源、工具、手段和方式都是特定的,是不以人的愿望为转移的。如果条件不具备,人们的民生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由此产生的民生问题在给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内就难以得到解决。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民生问题的发生源自人的正当需要难以被满足
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不以人的愿望为转移的
民生问题的解决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民生问题需要特定的资源、工具、手段和方式来解决
临床发现,父母双方都有高原反应的人比父母双方都没有高原反应的人,会有高原反应的概率要高4倍多,据此,有医生推测:高原反应很可能是先天性遗传。
下列各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医生的推测的是:
父母双方都有高原反应的人,无论如何锻炼和预防,到高原地区后几乎都会出现高原反应
据统计,父母亲中只有一人有高原反应的人出现高原反应的概率略高于父母双方都没有高原反应的人,远低于父母双方都有高原反应的人
父母双方都有高原反应的人,到高原适应一段时间后,高原反应减弱速度远低于父母双方都没有高原反应的人
父母双方都有高原反应的人,到高原地区即使没有高原反应,也依旧存在食欲减退、困倦疲怠等问题
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尊重人,服务人,发展人。尊重人,就是对人平等、关心、理解、宽容;服务人,就是为人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提供各种保护和保障举措;发展人,就是应因人的现实需求和目标需要,实现人的各种权益和利益。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企业文化的核心的是:
企业领导人的一些大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略
企业的责任、创新、诚信、推动力、影响力
把人而不是金钱、机器看作自然资源
企业管理者、业内人士、普通员工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