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的洪流中,互联网与传统文化产业的融合,成为一个新的市场________。作为创意性、知识性、融合性强的产业,三大要素的支撑对于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文化产业对资源、人才以及开放和多元包容具有高度依赖性,这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基因_____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机会 相辅相成
机遇 一脉相承
契机 不谋而合
时机 异曲同工
生态住宅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组织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从而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污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生态住宅的是:
某住宅区统一安装智能系统,实现太阳能和常规供热恒温调控
某家装修时,用了集水管将雨水引至住宅的中央水池以供利用
某市商务区的办公大楼屋顶种植花草,增强大楼的隔热保温功能
某小区对垃圾进行分类存放,及时清运,以提高垃圾的循环利用
某处下面有四个科室,他们的职员数恰好是一个比一个多1,而四个科室的人数的乘积是840,那么职员最多的两个科室总共是多少人?
12
13
15
19
左边是给定纸盒的外表面,右边哪项能由它折叠而成?【2022重庆选调063】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下图是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支出情况,图中已标明各项支出金额。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各题:
下列哪项支出在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支出中所占比例最大:
生活消费现金支出
税费支出和财产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
生产费用支出
心理问题是亚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处理不当会发展为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而且心理问题又是诱发亚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所以说,心理调节对于解决亚健康问题有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接下来有可能要论述的是:
心理调节的性质
心理对亚健康的影响
亚健康中的心理问题
如何进行心理调节
企业家舆论形象会对所代表的企业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在企业舆论事件中,企业家的言论与举措会受到媒体和网友最为集中的关注。企业舆情应对中,积极的态度是缓解负面舆论的最大助力。企业家在舆情应对上总体表现良好,但是也有企业家应对不当,导致负面舆情扩大,有损个人和企业声誉。
这段话的重点阐述对象是:
企业家舆论形象
企业舆情事件
企业舆情应对
企业家舆情应对
①今天,世界上超过15亿人使用筷子,也就是说每五人中就有一人用筷子进餐。西方学者林恩·怀特等人根据取食方式,将世界文化一分为三,分别是手指取食、刀叉取食、筷子取食所构成的三大饮食文化圈。筷子取食方式主要流行在亚洲地区,筷子的发明地中国更是典型代表。
②但是在古代中国,筷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是主要的饮食工具,出现最早且被用作主要取食工具的是“匕”,是一种状如匕首、介乎刀和匙之间的餐具,长柄浅斗,像今天的汤勺。
③饮食史专家倾向于把食物分为两类:谷物类和非谷物类。以就餐而言,前者显然更重要,因为在许多地方,“吃一顿饭”通常就等于“吃了一种谷物”,无论是大米、小麦、小米还是玉米。在汉语中,“饭”泛指所有煮熟的谷物;在现代语境中,“饭”通常指的是“米饭”,也有可能指其他谷物煮熟的“饭”。这种表达方式,说明了谷物食品的重要性。在汉语口语中,非谷物类食物被称为“菜”,有时被称作“下饭菜”,有的方言中直接称为“下饭”。由此可知,“菜”的主要功能是辅助人们摄入谷物食品。
④在古代中国,“匕”之所以是主要的饮食工具,是因为中国人最初就是用“匕”来取用谷物食品的,筷子最初则是用来夹取非谷物类食品的。这两种配套使用的餐具,在文献中被称为“匕箸”,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勺子和筷子”。在“匕箸”的表述中,“匕”在前,“箸”在后,显示出勺子在进餐工具中的重要地位,从根本上说,显示的是中国古人食谱中“饭”与“菜”的主次关系。今天在朝鲜半岛,我们仍能看到这种饮食传统的延续。就像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朝鲜或韩国人通常用勺子取食谷物食品(即米饭),而用筷子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
⑤古代中国人和今天朝鲜半岛居民用勺子和筷子来进食,反映了饮食和文化的双重影响。从上古到唐代,中国北方以及朝鲜半岛的主要粮食是小米。这是一种适合该地区气候的作物,既耐寒又抗涝。不过小米烧熟之后不像有黏性的稻米易于团成块状,因此更适合煮成粥。根据中国礼仪文献,食粥用勺子更好,筷子则主要用于从有汤的菜中夹起食物,或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是一种次于勺子的进餐工具。
⑥筷子的角色在汉代发生了变化,这与小麦粉制成的食品(如面条、饺子、煎饼和烧饼等)在此时开始变得日益流行有关。考古发现证明,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用臼和杵研磨谷物制作面条。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就是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发现的,其原料是小米,有超过四千年的历史。到了汉代,由人或动物带动的石磨逐渐普及。除了小米,中国人也开始研磨小麦。这可能是受到中亚文化的影响。在研磨成为一种广为接受的小麦加工方法之前,中国人煮食完整的小麦,即“麦饭”,至少在中国,小麦的食用经历了一个从“粒食”到“粉食”的过程。这一转化并非一蹴而就,因为在面粉出现之后,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食用麦饭的传统,不过毫无疑问,是面粉把小麦变成了更受欢迎的谷物食品。到了唐代末年,即10世纪初,小麦已经变得非常重要,足以动摇小米在中国北方农作物中的霸主地位。
⑦而在南方地区,稻米从远古时代起就是主粮,南方居民可能很早就使用筷子来取食米饭和其他配食。在宋代,由于选用了来自越南的早熟新品种,水稻产量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都得到很大提高。到了明代,水稻种植面积持续增长。此外,大约从明代甚至更早开始,人们渐渐采用了合食制,即大家一同坐在桌旁进食,筷子被用来夹取所有食物。于是,勺子渐渐丧失了原来取用谷物类食品的功用,而主要用来舀汤,从以前用来吃饭的“饭匙”变成了“汤匙”,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根据本文,促使筷子成为主要进餐工具的因素不包括:
以小麦粉制成的食品的流行
水稻早熟新品种的引入
合食制逐渐普及
麦饭替代小米粥成为主食
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9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高出GDP实际增速1.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2.3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4025元,占人均纯收入的45.2%,比上年名义增长16.8%,家庭经营纯收入3793元,占人均纯收入的42.6%,名义增长7.4%,转移性收入784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9%,名义增长14.2%;财产性收入294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3%,名义增长17.7%。
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626元,同比增长9%,增幅比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增速快3.6个百分点。全年农民工总量26849万人,比上年增加633万人,其中,本地农民工10284万人,增长3.6%;外出农民工16610万人,增长1.7%。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2609元,增长13.9%。
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7%。在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名义增长9.2%,经营净收入名义增长9.8%,财产性收入名义增长14.6%,转移性收入名义增长10.1%。
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约为:
3446元
3532元
3793元
4025元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
以下属于该纲要对深圳提出的要求的是:
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
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