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经济等物质条件的快速恢复发展而言,传统精神的恢复、重建和传承是一个更为艰难和漫长的过程。因为它是一个从民族精神自觉到自信,最后到民族精神挺立和弘扬的社会学习和________的连续过程。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休养生息
此起彼伏
潜移默化
星火燎原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观点不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对象和感觉是同一个东西
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
建设“红色村”,既要注重源于“红”、体现“红”,更要注重传承“红”、弘扬“红”,用红色文化烘托红色精神,以红色精神________红色基因。
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发现
激活
激荡
发掘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我国自古就有________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诗经》 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时精益求精、反复________的工作状态。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推崇 雕琢
崇奉 加工
尊崇 琢磨
传承 打磨
长远以来,中国就重视文化立国,礼治即表现在国家治理中体现出文化的精神。儒释道、诸子百家文化数千年来成为中国人的思想血脉,影响了各个朝代的主流思想。“仁义礼智信”“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念,对中国古代治国理政以及全体中国人的人格言行影响很深。众所周知的如《论语》《大学》等成为数百年来包括帝王在内的治国理政者们的必读书,历史上国家治理者推行“敬天法祖”“以孝治天下”等理念和做法,都是礼治的表现。
中国历史的主流,与其说是人治,不如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思想影响下的帝王及士大夫们在治理国家。虽然经历许多次改朝换代,期间也有一些_______________的帝王,但中国社会治理的背后,总体来说都有着中国文化思想作为底蕴,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的_______________。
在礼治之下,总体来看中国历史上也发展出了与其相应的法治,有法制体系以规范社会治理的各方面。比如有监察制度以保证官员廉洁奉公,有官员选拔制度以保证任人唯贤,等等。就监察制度来说,唐朝就有“四善二十七最”“六察法”等,对官员的监察和考核进行严格详细的规定。对皇帝本身,也不是没有约束制度。比如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下,虽然最高命令是皇帝诏书,但诏书由中书省拟撰,后经门下省复审。门下省如果认为不妥,可以“封驳”,也就是把皇帝命令挡回去。“封驳”在汉代已经出现,唐代“封驳”的例子屡见不鲜,宋朝也延续了这一制度。明朝来华多年的传教士利玛窦也注意到,“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对法治的推崇,屡见于古代经典。比如《管子》说“法令者,君臣之所共立也”;荀子认为“隆礼至法,则国有常”。这些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治理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些人质疑中国历史上是否有法治,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国人应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时期,整个社会能按照一定规则和制度来进行治理,并实现较长时间的良性运转,至少应说是具有相当程度上的法治特色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就认为“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连《历史的终结》一书作者弗朗西斯•福山也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发明了好政府”。
当然中国历史上的治理,有时代的局限性,也有很多不完善乃至糟粕的东西,但我们不应简单以人治抹杀中国古代治理经验,从而失去了取其精华的机会。比如历史上的监察制度、选官制度等经验就值得借鉴。笔者也注意到,历史上治理较好的时期,都是那些文化较昌明开放的时代,比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当文化精神比较衰退、保守的时候,便出现社会治理和制度的相对颓废。所以今天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法治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应大力加强“礼治”,注重夯实优秀传统文化的内蕴。
作者反驳了以下哪种观点:
中国文化中存在糟粕
文化昌明时代社会治理更为完善
中国历史上没有法治
传统文化对社会治理产生深远影响
大众是聪明而挑剔的,对那些_______、故作高深的东西,那些_______、不着边际的东西,往往会表示“不感冒”而转头走开,讲空话、大话、套话、老话、重复话、累赘话,只会让生动活泼的理论变得_______,让富有内涵的理论显得胶柱鼓瑟。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弄虚作假 好高骛远 一潭死水
声张造势 天马行空 死气沉沉
故弄玄虚 不切实际 面目可憎
扭捏作态 徒有虚名 生吞活剥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全新的高科技手段。各个国家纷纷推出相关的措施和计划。然而,数字技术毕竟只是技术手段,最终不可能代替人类的智慧和精神。如果没有正确的理念加以引导,它可能堕落成“数字陷阱”。虚拟性有可能让一种文化变成一种“真实的”幻境,同时也会使那些不具传播强势的文化样式受到来自“文化单极化”的挤压,从而在“马太效应”中更加速其消亡。
下列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只要有正确的理念加以引导,数字技术就可以为文化遗产提供很好的保护
正确理念的引领是把数字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前提
数字技术的虚拟性对强势文化有利,而对弱势文化不利
数字技术会导致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马太效应”的出现
对于环境与建筑的保护,我们一直局限在那些大家都认为有高度历史或文化价值的部分,而对于那些历史不算久远,或者根本就不被认为有特殊意义的环境与建筑,对于那些相对只是绿叶角色的城市建筑环境都非常漠视。我们虽然可以拆掉这些旧工业文明的老建筑,建造一大批摩天大楼,但是十年,二十年之后,下一代就要开始批评我们曾经的鲁莽了,我们要世代居住的这座城市已经失去了一段记忆,而那是上世纪中国城市最骄傲的工业文明具象的记忆。所以我认为应该保护她,尽可能留下她美丽或者被人认为不很美丽的有形的载体。
文中“有形的载体”指的是:
有特殊意义的环境与建筑
最骄傲的工业文明
世代居住的这座城市
旧工业文明的老建筑
只有把科学确立为社会的基本价值,才能使科学精神_______人们的精神血液中,_______到社会的制度规范中,_______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渗入 落实 呈现
融入 固化 体现
流入 贯彻 表现
溶入 凝固 展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上述重要论断蕴含的哲理是:
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从特定方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
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对事物的内容具有反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