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以来,光导纤维、非晶态、新型陶瓷、碳60、钛合金、纳米材料、生物材料、智能材料等具有各种特殊性能的材料不断涌现。目前已有25万种性能各异的材料问世,纳米科技正由于其一系列独特的性能及广泛应用,正在形成一个新产业群落,推动并影响整个科学技术研究及产业的发展。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加强上述断定:
某些重要材料的出现,往往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材料技术的发展是各种新技术发展的基础
一系列新兴产业群落如纳米科技产业群正在崛起
第五次技术革命是智能化革命
甲地在乙地正东5公里,某天早上7点30分,小赵从乙地出发,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骑车前往甲地找小张,但在小赵出发的同时,小张也出发以每小时9公里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跑步锻炼。小赵到甲地后立刻沿小张跑步的路径以每小时12公里的速度追小张,追上小张后,两人以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从相遇点沿直线距离返回乙地。问返回乙地时的时间是几点:
10点08分
10点14分
10点20分
10点02分
某市地震监控部门购买了甲、乙、丙三种型号的地震监测仪各一台。关于他们的性能,该部门负责人老李在不同场合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1)甲型检测仪能预测到350公里以内将可能发生的地震。
(2)有的型号的检测仪不能预测到350公里以内将可能发生的地震。
(3)有的型号的检测仪能预测到350公里以内将可能发生的地震。
事后证实,这三种说法中只有一种是真的。
根据上述信息,对于三种检测仪能否预测到350公里以内将可能发生的地震,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乙能预测,而丙不能
甲能预测,而乙不能
乙和丙都不能预测
丙能预测,而甲不能
某市出租车采用分段计价办法:2.5公里及以内收费5元,超过2.5公里按每公里1.5元计价,每次加收1元燃油附加费。某位乘客有22.5元零钱,最多能走的距离是:
12公里
13.5公里
14公里
15.5公里
监护人是对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如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负有监督和保护责任的人。某幼儿园组织小朋友看电视,途中教师甲因取东西暂时离开,小孩乙将一硬物掷向电视机,致使电视机爆炸,溅起的碎片同时将另几名小孩划伤,造成电视机损失3000元,受伤小孩治疗费用8000元。
根据上述定义,该损失应由谁赔偿:
甲与幼儿园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甲与乙的监护人共同承担赔偿责任
乙的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
由乙的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同时责令幼儿园适当赔偿
英国科学家提出测试可再生能源效率的简单方法,来展示1公顷能源作物制成的燃料可以让汽车行驶多远,生物柴油在测试中表现最差,仅能使车辆行驶2万公里,生物乙醇使车辆行驶3万公里,由厌氧发酵的农作物等产生的生物沼气可使车辆行驶将近9.7万公里。因此,科学家认为生物沼气将是未来最有发展前途的生物燃料。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不能质疑以上结论:
生物沼气的生产成本远高于生物柴油和生物乙醇
乙醇燃料的生产要耗费大量的水资源,不利于环保
以粮食为原料生产生物燃料将会导致全球粮食危机
生物沼气的生产、运输过程费水、费电、费能源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传统翻译理论认为原文与译文应该相互等同,因此,“忠实”是翻译的基本标准。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翻译研究理论,受到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反对本质主义,反对“译文的本质是原文”这一传统思想。这种翻译研究的新思潮,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即认为不忠实于原文是正常甚至必然的。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翻译者根据自己对原文的理解,进行独特的翻译创作,翻译者被认为是文本的另一个作者。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新兴翻译理论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关系
翻译者对翻译文本的创造性贡献
新兴翻译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区别
翻译工作应该遵循的基本标准
中国长江以南的居民最初来自北方,周期性的天灾与持续不断的人口压力迫使汉族逐渐离开黄河流域,迁移到南方,如南宋时就有一次南迁高峰。但是人口流动常常是不易察觉的,通过将地方志中提到的水利工程统计制表,历史学家现在能够说,早在3世纪就有相当数量的移民开始渡过长江,进入拥有季风气候、热带丛林的南方。唐代移民迅速增长,13世纪晚期移民数量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直到1700年相对稳定。此时,中国大半人口已住在长江以南。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描述长江以南的人口迁入史
介绍人口研究方面的新成果
分析中国古代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原因
说明人口压力与人口流动之间的关系
“国学”这个概念是从日本输入的。19世纪末,刘师培、章太炎、梁启超等接受了日本的“国学”概念,并将其引入中国。当时引进这样一个概念,是为了和西方学问相区别,是被逼出来的。古人从不称自己的学问为“国学”,而直称其为儒学、道学、理学、心学、佛学、玄学、子学等。“国学”概念出现之后,作为一国固有之学问,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实在是各说各话,无法统一。
根据这段文字,“国学”的哪一方面不能确定?
诞生背景
具体所指
传播过程
概念来源
A和B同时同地出发,当B走到途中凉亭时,A落后B1公里,B说:“前次我和C一起走,当C走到此凉亭时,我已经超过凉亭1公里了”。
如果A和C一起走,则:
A和C同时到达凉亭
A先到达凉亭
C先到达凉亭
无法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