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攻关期。下列不属于攻关期三大特征的是:
转变发展方式
优化经济结构
转换增长动力
优化营商环境
近日,特拉维夫大学宣布该学校实验室3D打印出了一颗“心脏”,该心脏不仅具有外形,还有细胞、血管和其他支撑结构,甚至可以像心脏一样收缩,但长度只有2.5厘米。该实验团队负责人说:“与过去相比,这项研究成果的突破点在于,这不仅是一个外观打印的心脏,而且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患者自己的细胞和生物材料3D打印出的三维血管化的工程心脏,也就是具有血管组织的三维人造心脏。”而在此之前,科学家只成功打印出没有血管的简单组织。
负责人补充道:“打印心脏的原料是从病人身上提取而来,我们从网膜组织中提取细胞,对其进行编辑,使之成为干细胞,再将其转化为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另外,提取非细胞组织,转变为一种‘个人特有的凝胶’来充当打印‘墨水’,这些由糖和蛋白质构成的材料能够用于3D打印复杂的组织模型。随后利用组织工程学的原理,在支架中填充细胞,以此让细胞得以更好地再生。”他说,该实验中使用的“打印原料”和“黏合胶水”来源于患者自身,对于成功构建组织和器官至关重要,这意味着由此打印出的心脏移植进本人身体后不会产生排异反应。而目前心脏移植术后的死亡率居高不下,主要与排异反应有关。
如此看来,若特拉维夫大学的技术手段能在未来的人体试验阶段被证明有效,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排异问题,那确实将会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心脏体积大、细胞种类繁多,全体心肌细胞需要几乎同时收缩,才具有功能。心脏的跳动是因为心肌细胞都被紧密地连在一起,细胞产生的电信号使大批心肌细胞共同收缩。而且为使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协同收缩,心脏本身还有一套特殊的传导系统。虽然在体外生产几千万个心肌细胞并不困难,但是即便心脏被3D打印出来了,能不能跳是一回事,到底怎么跳则是另一回事。以临床病症为例,心室纤颤就是因为心肌细胞不能同步跳动。一旦跳动不同步,心脏就会瞬间失去泵血功能,导致病人死亡。
特拉维夫大学此次打印出的心脏,还未能使大批细胞同步跳动并产生足够的力量。该负责人对此次实验的一些遗憾也并不讳言,“受限于我们3D打印机精度的问题,目前还不能打印出心脏上的所有血管,而且该心脏也不具有泵血功能”。3D打印出的这颗心脏,距离应用于动物实验,也长路漫漫。
那么,为何特拉维夫大学团队打印出的心脏不能整齐地跳动?3D打印一个心脏到底难在哪里?答案与地球重力有关。“3D打印的黏附力不足以支撑心脏或肾脏这种大器官,地球重力会造成细胞间的撕裂”,哈佛大学一位研究员说,“生物3D打印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生物材料和重力对3D打印细胞的影响”。
生物3D打印小型器官模型是可行的,一旦打印真实尺寸的器官模型,由于细胞间的支撑力和黏合力有限,可能出现两个后果:一是下层细胞因受到上层细胞越来越大的压力而垮塌:一是即便没有垮塌,在转移过程中,上层细胞也会因无法承受下层细胞的重量而产生撕裂。
总而言之,由于重力的存在,3D打印心脏的细胞间缺乏紧密联系,这会影响心脏的跳动,该心脏也就无法具有正常的泵血功能。但是,即便重力问题解决了,心脏可以整齐跳动了,3D打印心脏仍有难题未能克服——只有血液源源不断供给,打印的器官或组织才能长时间存活。如何建立血管网络,还没有明确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心脏本身需要全身血液的10%左右来供养,一旦离开血液,所有器官都只能在4℃低温的状态下“熬着”。如果打印细胞需要37℃体温,几乎没有时间完成打印,因为先打上的细胞在打印还没完成时就会因缺氧而死去。这一切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根据文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3D打印技术无法打印小型器官模型
3D打印心脏已开始应用于动物实验
目前的3D打印心脏可以跳动
心肌细胞难以在人体之外量产
从花粉到花生,让人类产生过敏变态反应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变态反应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变态反应”这一术语是儿科医生冯·皮尔凯和贝拉·锡克在20世纪首先提出的。几乎同一时期,“过敏症”使生理学家查尔士·里歇声名远播并荣膺1913年诺贝尔奖。此后多年,变态反应研究始终将过敏视为一种病态或障碍,极少有科学家探询究竟为何存在这种严重而有潜在危险的免疫反应,更不用说免疫系统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对貌似无害,却经常充当过敏原的物质作出反应。
20世纪60年代有关多细胞真核寄生物引发免疫反应的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发现,人体如果受到蠕虫这种寄生虫的感染会导致高含量免疫球蛋白E的生成,而引起变态反应的正是这一抗体。从那时起,有种观点盛行不衰:在进化中,人体为抵御寄生虫,发生变态反应,却把免疫反应的目标弄错了。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玛吉·普罗菲特在1991年对变态反应作出了一种非主流理论解释。她推测,在进化中,变态反应的形成是为了启动免疫系统,保护我们不受环境毒素(例如有毒的植物化学物质和毒液)的伤害。过敏原在多数人看来是无害的,但有很多事实上就是毒素。所以,与其把变态反应看成对蠕虫目标锁定有误的反应,倒不如视之为一种有益的反应,目的在于防御环境中的有毒物质。
虽然“毒素假设”至今仍不受生物医学界重视,但是其仍有一定合理性。首先,流鼻涕等过敏症状可以理解为身体力求摆脱过敏原的一种尝试,类似于食物和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引起类似的驱逐反应。其次,变态反应往往发生在接触毒素后的几秒钟或几分钟内,与需要一定时间方才显现的蠕虫感染相比,有一定差异。此外,患有过敏症的人常对过敏原变得极度敏感,环境中稍有微量便立即反应。考虑到对细菌和病毒的免疫反应都不能如此灵敏,对蠕虫表现得如此敏感就不是那么令人信服了。最后,充当过敏原的物质多种多样。“蠕虫假设”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么多的物质都能造成变态反应,但“毒素假设”却预料到这些过敏原可能共同具有一种造成伤害的能力。“毒素假设”也无法直接解释面对环境中哪怕是微乎其微的过敏原,肌体为什么有时候会作出如此严重的、潜在致死的过敏反应。
过敏症的多数患者会发现,变态反应可能有益的说法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但是,反应的好处可能类似于疼痛的好处:疼痛固然给人带来不快,但这种不快会帮助我们避开损害我们肌体的环境原,从而使我们更有幸存的可能。
这篇文章暗示我们:
变态反应并非对身体一无是处
“蠕虫假设”略胜“毒素假设”
有些过敏是可以主动避免的
过敏症的治疗已取得很大进展
技术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战,并且有着独特的生命周期。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先驱阶段。技术的先决条件已经存在,梦想家们可能会考虑把这些元素放在一起。然而即便这些梦想此时已经记录在案,人们也不会将其视为发明创造,比如达•芬奇曾经绘制过很多有说服力的飞机和汽车图画,但人们并不认为他是在发明创造。
其次是发明阶段。这一阶段在人类文化当中相当有名。此一阶段时间比较短,从某些方面来看,这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个阶段当中,发明家们把科学技术、好奇心与决心结合起来,通常再加上一定的表演技巧,将各种方法以新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给生活带来一种全新的技术。
第三个阶段是发展阶段。新发明会得到那些溺爱它们的监护者(也许还包括最初的发明者)的保护和支持。通常这一阶段比发明阶段要重要,可能还包括额外的创造,这些额外创造比那个独创性发明更重要。当年,许多工匠已经手工制作了非常精美的老式汽车,但使汽车产业得以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却是美国企业家亨利•福特推出的大批量生产的创新做法。
第四个阶段是成熟期。技术在不断进步,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也终于成为社会当中独立稳定的部分,也许已经深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许多观察家认为,技术将永存于世。
在下一个阶段(可称为“挑战者时期”)到来时,这种状态会发生有趣的变化。技术界的“新贵”威胁着要排挤那些老技术,其追随者过早宣布了胜利的消息。但是尽管新技术能带来一些独特的益处,仔细思考之后人们却发现,这些新技术在功能和质量方面存在着关键元素缺失的问题。当人们发现这些新技术确实无法改变既有秩序之后,技术的保守派便以此为依据,证明以前的技术方法确实可以永存。
对逐渐老化的技术来说,这通常只是一个短暂的胜利。另一种新技术很快就会出现,它总能成功地将原有技术逼到过时的舞台上。在生命周期的这个部分,技术在逐渐衰败的状态当中度过了晚年,它的最初目的和功能现在都被一个更活泼的竞争对手比下去了。这一阶段约占技术整个生命周期的5%至10%。
最终,技术成为“老古董”,就像马赫轻便马车、拨弦键琴、机电式计算器一样,不得不黯然离场。
根据文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技术的成熟期持续时间较短
关键元素的缺失会导致技术停滞不前
“老古董”指技术已臻于完美,无需改进
“短暂的胜利”指原有技术的胜利
过去5年,我国统筹开展交通扶贫和“四好农村路工作”,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服务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2018年,全国通硬化路面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比例与2014年相比( )个百分点。
增加1.56
增加0.25
减少1.56
减少0.25
2019年全国地铁运营线路长度达5181公里,占城轨交通运营线路总里程的76.8%。
2019年末,我国城轨交通配属地铁列车6178列,全年实现地铁客运量227.76亿人次。
注:除客运量为全年数值外,其余指标为年末时点值。
2014~2019年间,全国地铁运营线路长度同比增长20%以上的年份有几个?
1
2
3
4
2019年全球太空经济规模增至3660亿美元,较2018年增长1.7%,其中全球卫星产业收入为2707亿美元。在全球卫星产业收入中,卫星制造业的收入为125亿美元,较上年减少70亿美元;卫星发射服务业的收入为49亿美元,较上年下降21.0%;卫星通信服务业的收入为1230亿美元,较上年减少35亿美元;地面设备制造业的收入为130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1%。
2014~2019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增速大于卫星发射服务业的年份数有:
2个
3个
4个
5个
2014年7月1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在_______举行:
巴西
南非
俄罗斯
印度
2014年,全国汽车产销分别是2372万辆和2349万辆,同比增长7.3%和6.9%。汽车销售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售合计为2107.7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8.9%,高于全行业增速2个百分点。
2014年乘用车销售1970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9.89%。其中轿车增速放缓,SUV、MPV依旧保持高速增长,交叉型乘用车则继续下降。乘用车分车型看:轿车销售1238万辆,同比增长3.1%;SUV销售为408万辆,同比增长36.4%;MPV销量为191万辆,同比增长46.8%;交叉型乘用车销量为133万辆,同比下降18.1%。市场结构上,轿车占乘用车比重62.8%,比去年下降4.2个百分点;SUV占比20.7%,比去年提高4个百分点,MPV占比9.7%,比去年提高3个百分点;交叉型乘用车占比为6.8%,比去年下降2.4个百分点。
受宏观经济和相关政策法规影响,今年的商用车市场销量降幅较大。全年商用车销售完成379万辆,同比下降6.5%,分车型看,其中货车销售318万辆,同比下降8.9%,客车销售61万辆,同比增长8.4%。货车车型中,受国四排放标准执行后带来成本上升和厂家生产准备不足等原因影响,使轻型货车出现了大幅下降,全年降幅达到了12.9%。由于轻型货车占到货车的比重较高,导致货车整体出现了较高降幅。客车方面受到城市公交(含新能源车)、校车增长及轻型客车带动,使客车市场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随着政府全面出台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政策,企业对产品的升级改造和社会对新能源汽车认可度的提升,2014年新能源汽车有了较快的发展,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7.5万辆,同比增长324%,其中纯电动汽车销售4.5万辆,同比增长208%,插电式电动车销售3万辆,同比增长878%。
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757万辆,同比增长4.1%,占有率为38.4%,比去年下降2.1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品牌轿车销售277万辆,同比下降17.4%,占有率为22.4%,比去年下降5.6个百分点。中国品牌SUV销售55万辆,同比增长50.36%,占SUV市场份额为44.76%,比去年增长4.14个百分点。德、日、美、韩、法各系乘用车分别占到今年乘用车销售的20%、16%、13%、9%、4%,其中日系车占有率下降了0.34%,其余系别都有不同程度上升。
2014年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占汽车销售总量的:
89.7%
88.9%
73.4%
67.5%
2019年末,我国80后、90后、00后人数分别为2.21亿人,2.08亿人,1.63亿人。
2019年末我国10后人数约为:
1.52亿人
1.63亿人
1.88亿人
2.02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