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利润增长最快的公司(前10名)中,利润比上一年增加最多的公司的利润增加了多少亿美元:
59.1
54.1
40.6
17.3
甲乙两人在一条椭圆形田径跑道上练习快跑和慢跑,甲的速度为3m/s,乙的速度为7m/s,他们在同一点同向跑步,经过100s第一次相遇,若他们反向跑,多少秒后第一次相遇:
30
40
50
70
小吴到商店买布。有两种同样长的布料,小吴买了第一种布料25米,买了第二种布料12米。小吴买完后,第一种布料剩下的长度是第二种布料剩下的长度的一半。那么这两种布料原来共有多少米:
26
38
72
76
一个词语通常有两种用法。一种用法是用这个词去表达其所表达的对象;一种用法是用这个词表达其自身。其中,前一种用法通常表达的就是词语的意义,一般称之为指称用法;后一种用法通常表达的是这个词语的形式,一般称之为自名用法。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加引号的词属于自名用法的是:
女性一般喜欢“粉色”
大象一般生活在“密林”之中
“其它”,现在一般都使用“其他”
“商品”指的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民航全行业完成旅客运输量41777.82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6.7%。国内航线完成旅客运输量40821.30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0.3%,其中港澳台航线完成旅客运输量96.1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91.3%,国际航线完成旅客运输量956.5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87.1%。尽管如此,我国国内航空运输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恢复最快、运行最好。
2020年,全行业运输航空公司完成运输飞行时长876.22万小时,比上年下降28.8%。国内航线完成运输飞行时长788.22万小时,比上年下降20.5%,其中港澳台航线完成运输飞行时长3.55万小时,比上年下降82.3%,国际航线完成运输飞行时长87.99万小时,比上年下降63.3%。
2020年,全行业运输航空公司完成运输起飞371.09万架次,比上年下降25.3%。国内航线完成运输起飞357.29万架次,比上年下降20.2%,其中港澳台航线完成运输起飞1.65万架次,比上年下降80.3%,国际航线完成运输起飞13.79万架次,比上年下降71.8%。
按不重复距离计算,以下年份中,国际航线里程同比增速最快的是( )。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携带数吨硫酸铁粉末起航前往南极,以研究能否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海藻等微生物的生长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该小组的9名研究人员来自东吉利大学和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预计科学家们将于2月开始进行实验,届时他们将把数吨硫酸铁倾倒入南极海域,同时还将向海中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该示踪剂可检测硫酸铁的变化和去向。
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提出,此后科学家们一直在对这一理论进行检验完善。科学家们近年来在位于赤道的太平洋海域进行实验时曾发现,硫酸铁确实能起到让蓝色海洋变绿的作用。硫酸铁不仅可大幅度提高该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而且一些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还因此增加了20多倍。
科学家认为,在南极海域研究铁元素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因为南极海域被认为在地球海洋中是最“缺铁”的,而这种营养缺乏很可能对该海域生产力造成了某种程度的限制。另外,与作为二氧化碳源的太平洋等海域不同,南极海域可吸收温室气体,其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起到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目的。
不过,科学家们同时也指出,投放硫酸铁后海中浮游生物会增加,这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温室气体来源尚需研究。
国际科学家小组进行向海洋投放硫酸铁研究的可行性的依据是:
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
硫酸铁可以让蓝色变绿
硫酸铁可大幅度提高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促进叶绿素增长
实验证明铁元素可以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
食用菌(edible fungus)是可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世界第一大食用菌是:
金针菇
木耳
蘑菇
香菇
某城市组织开展了一次大型马拉松赛事,排名前25%的参赛者将获得奖励。在比赛结束后,媒体对所有到达终点的参赛者进行了采访,结果有将近一半的受访者都说自己的排名在前25%。
下列情况如果属实,最有可能导致这一结果的是:
赛事组织者设定的奖品有很强的吸引
有大约50%的参赛者没有完成比赛
大多数参赛者并不以获得好的成绩为目标
有部分受访者没有如实报告自己的排名情况
超市经理为某商品准备了两种促销方案,第一种是原价打7折;第二种是买二件赠一件同样商品。经计算,两种方案每件商品利润相差0.1元。若按照第一种促销方案,则100元可买该商品件数最大值是:
33
47
49
50
自然界中存在着许许多多我们往往用肉眼察觉不到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把生物群落(动物、植物、微生物)同其生存的非生命环境(大气、水、土壤),以及生物群落内部的不同种群连结到一起,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系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态系统。环境不同,生物有别,生态系统也不一样。海洋环境和海洋里的生物组成了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环境和森林里的生物组成了森林生态系统。此外还有池塘、湖泊、河流、沼泽、草原、沙漠、高山、盆地乃至农田、城市等等,都可以构成类型各异、大小层次不等的生态系统。各种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和功能。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是“死”的,而是“活”的,物质和能量在不断地输入、输出,结构和功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改变。但是,一个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又是基本相等,结构和功能又是相对稳定的。
(二)大家都知道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极快。一个细菌如果每隔20分钟分裂一次,l变2,2变4,4变8,⋯⋯一昼夜繁殖72代,就可以获得47万亿亿个后代;36小时内传种接代108次,产出的全部菌体将能铺满地球1尺来厚!其实,为什么非要列举繁殖能力极强的细菌或者某些昆虫呢,用繁殖能力最差的长鼻子象也照样能说明问题。母象30岁左右才开始生育,一生仅产6胎,每胎仅产1仔,生育能力可谓差矣。但是,如果一切条件适宜,随便让它繁殖,后代个个成活,那么250年后,一对大象的后代就会有上千万头,比现在地球上所有活着的大象的总数还多得多!当然,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这种情况。细菌也好,大象也好,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几乎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但由于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它们的数量总是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三)是哪些因素限制着生物数量的增长?在一个生态系统里,既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素,又有大气、水、土壤以及阳光、温度等非生物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就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
根据第一段内容,对于“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是‘死’的,而是‘活’的”这句话,下列阐释正确的是: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只能由生物构成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会永远存活下去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在不停地更新变化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只能存活于生态系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