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中包含了大量的物候资料,下面诗句中反映了“高海拔地区一年四季天气寒冷”这一气候现象的是: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某单位举办活动,需要制作8米长的横幅20条。用来制作横幅的原料有两种,一种每卷10米,售价10元;另一种每卷25米,售价23元。如果每卷原料截断后无法拼接,则该单位购买横幅原料最少需要花费( )元。
146
158
161
200
以往我们的农民形象塑造形成两种习惯性模式:一种是正面讲述主人公如何在改革与保守或先进与落后等二元对立中凭借忍辱负重、自我牺牲或善良人品等方式化敌为友,赢得村民信赖,取得改革的进展;另一种则是通过主人公的一连串小品化或喜剧化故事去消解矛盾,保持对观众的吸引力。这两种习惯性模式的美学后果在于,农民形象几乎成了一成不变的符号,缺乏应有的丰富性和吸引力,与现实生活存在巨大落差。这种模式是对真实本身的扁平化。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说的是:
对农民形象单一描述有什么缺点
什么是对农民形象模式化的描述
现在塑造的农民形象有什么改变
“真实本身的扁平化”有什么优势
在“自媒体时代”,专业的历史研究无法回应社会急切需求,无法应对迅即出现的许多新问题,这就为另外一种即被称为“草根史学”的非专业研究所替代,由此我们看到与过去一百年历史研究日趋专业化相背离的一个现象,即专业的研究越来越显得非常“不专业”。
与这段文字语意不符的一句是:
“草根史学”由于其自由灵活更利于发挥史学的作用
“草根史学”由于其非专业性,无法应对迅即出现的新问题
在过去的一百年,历史研究越来越脱离社会现实需求
在某种意义上,“草根史学”比传统的专业历史研究更“专业”
为什么不逃跑的麋鹿反而容易在与狼的对决中生存下来?这其实是一种勇气和习惯的较量。麋鹿身体强壮,长着长角,在力量对比上讲,如果狭路相逢,麋鹿能与狼僵持好几个小时,再加上长角,它们同样能威胁到狼的生命。所以,在面对不逃跑的麋鹿时,狼是充满戒心的。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追赶正在奔跑的动物,是狼在生存过程中形成的本能。这仿佛是一种诱惑,让它们难以抗拒。所以,奔跑的麋鹿永远是它们的目标。
对这段文字中的两个划线的“这”,理解正确的是:
前一个“这”指“为什么不逃跑的麋鹿反而容易在与狼的对决中生存下来”,后一个“这”指“追赶正在奔跑的动物,是狼在生存过程中形成的本能”。
前一个“这”指“逃跑的麋鹿反而容易在与狼的对决中生存下来”,后一个“这”指“狼在生存过程中形成的本能”。
前一个“这”指“麋鹿与狼的对决”,后一个“这”指“奔跑的动物”。
前一个“这”指“不逃跑的麋鹿”,后一个“这”指“奔跑的麋鹿”。
智能手机流行的时代,我们每天发送信息,也收到信息。人际之间的电子信息交往已成为当今时代一种独特的交往方式。在面对重要的人或关系时,很多人往往发出信息后就期待被秒回,如果没有被秒回,他们就产生一种怀疑感或被弃感,从而陷入深深的烦恼和焦虑之中。
以下哪项最可能是他们陷入深深烦恼和焦虑所需的假设:
当前技术已能实现智能手机的即时通信,方便快捷,且基本免费
有些聊天软件能在发送者手机中反馈信息接收者是否阅读了信息
有些人工作很忙,总习惯在忙完一天工作后才统一处理相关信息
有些人一天收到的信息太多,容易遗漏某人期待秒回的重要信息
对称推断法是辨析文言词义的一种方法,是指通过对运用了对偶修辞格或排比修辞格的句子内部已知词语词义的分析,推断其位置相对的文言词义的一种方法。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使用了对称推断法的是:
归有光《项脊轩志》:“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其中的“也”,表判断的语气词,可不译
吴均《与朱元思书》:“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其中的“箭”为名词,可据此推断“奔”也为名词,为“奔马”的意思
《荀子·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其中的“砺”,形旁为“石”,说明“砺”与“石”有关,意思是磨刀石
《旧五代史·冯道传》:“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成语“不言而喻”中的“喻”为“知晓”的意思,可据此推断此句中的“喻”为“知晓”的意思
如果紫色不代表社区,那么黄色不代表幸福;
如果紫色代表社区,那么绿色代表海港;
蓝色不是代表社区,就是代表环境;
紫色或者代表社区,或者代表海港;
黄色代表幸福。
一种颜色只能代表幸福、社区、海港、环境中的一种。
据此,可以推断:
紫色代表环境
蓝色代表海港
蓝色代表环境
紫色代表海港
当代中国人“提笔忘字”的现象早不罕见。互联网时代,因为我们习惯于敲打键盘,越来越多的人患上“失写症”。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对汉字“敬畏之心”的淡漠。在浮躁心态之下,人们对于汉字书写已相当草率,甚至积非成是、将错就错。不坚持正确书写,谬误就会乘虚而入,这委实是汉字和汉语言文化的莫大尴尬。键盘时代的高效与用笔书写的乐趣,并非是“二选一”的关系。在速度和效率面前,我们大可以使用键盘,但在不需要过于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候,我们能否拿起久违的笔,写一封信、题几句诗,这不仅是对中华汉字文化的一种传承,或许更是一种获得温暖与真诚交流的方式。
这段文字意在:
分析键盘输入给汉字文化传承带来的危机
批评当代中国人对汉字缺乏敬畏之心的现象
说明不坚持正确书写汉字会让谬误趁虚而入
倡导通过书写汉字来传承中华汉字文化
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能够辨识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这种能力部分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所收获,能够开启你的心智。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是:
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的提高依赖于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所收获,能够开启心智
文中划线处的“这种能力”指代的是“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
读好书可以提高灵魂的品质,当提升到一定高度时,则会本能地拒斥劣书而倾心好书
一个人阅读的经验和灵魂的品质对于培养读书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