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_________,是_________, 是__________,是_________。
①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②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③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时代
④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⑤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②③④⑤
①②③④
①③④⑤
①②④⑤
“大道春风快马,壮志好梦宏图”是马年春节的一副对联。此联由三对形容词与名词构成的两字词语组成,其间既没有动词也没有虚字相接,读之节奏快,_________。上联由古人“古道西风瘦马”脱化而来,在替换了三个形容词之后,全局顿生_________之态。“大道”既指人间的道路,又喻_________之途;“春风”寓迎春之意;“快马”即点明了“马”这一主题。下联笔锋一转,一幅“民族复兴,_________”的壮美景象跃然纸上。全联紧扣时代脉搏,辞简意新,激人奋进。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1.昂扬奋发
2.铿锵有力
3.国人追梦
4.社会发展
1234
2143
1342
4321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令人振奋。如何活化与传承这些文化元素,故宫、中华书局等单位推出的《唐诗之美日历》《红楼梦日历》《故宫日历》或可有所启发。这些书装帧古典,意涵丰富,每逢节气还精心选配插图与诗词,令人耳目一新,销量也动辄几十万本,受到读者追捧。绵延千载的节气传统,成为浸润日常的文化韵味。有媒体调查显示,60%多的受访者认为,发扬二十四节气文化要与现代文明结合。可见,文化不能被束之高阁,要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息繁衍。日前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提出,“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推出更多优秀文化产品”。用更切合当代受众心理的文化产品,在潜移默化中根植文化,无疑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着陆点。
以下与作者表述的观点最接近的是:
二十四节气文化与现代文明息息相关
文化产品接地气才能有人气
二十四节气文化是文化产品
二十四节气文化是传统文化
①交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感觉生活在“地球村”,空间成为虚拟符号或只意味着数字的变化
②正如有人指出的,“在城市消费时代,艺术的接受者与创造者都趋向于职业化”
③民俗是在特定地理环境下产生的有明显地域性的文化,当地方性消弭时民俗也随之消失
④大众传播媒介使时空缩小,网络瞬时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超越以往任何时候
⑤即由于地理气候等因素长期养成的生存智慧失去了优势,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也不复存在了
⑥一些传统民俗在当代被商家和政府征用,变成了量贩式的“工业产品”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④⑤③①②⑥
⑥⑤③②①④
③⑤④①⑥②
①⑤⑥②④③
我有很多书想读,却读不进去,以致很多想了解的学问,都难以了解。牟宗三先生回忆年轻时在北大读书,有一天得到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一个晚上就读完了。这怎么可能呢?这部书一直放在书架上,我曾多次打开它,但都读不进去。有一次,我在美国作家迪拉德的《听溪者的朝圣》上,看到这个说法:《道德经》写的是“生活的艺术”。对于只有五千言的老子《道德经》,我从来没有读通过,因此无法得出一个贯通的看法。于是,我以“如何生活”的角度去读,结果第一次读通老子,并且得出中心思想,感觉非常不错。
这段话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找到合适的角度读书则更易读通
书读不通便不能了解更多的学问
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书才能易读通
某些理论性较强的书应多读几遍
有关数据显示,从2005年以来,广东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数量约占当年高校毕业生的1%—2%。以2008年为例,应届高校毕业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仅占1.2%。而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个数字为20%—30%。由此看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更具有创业才能。
以下哪一项正确,最能对上述结论构成质疑:
中国关于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政策较少,创业环境不佳
中国高校毕业生的绝对数量比西方发达国家多
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比中国大学生高
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更喜欢挑战自我
古人的年龄一般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①束发 ②而立 ③垂髫 ④总角 ⑤期颐
⑥弱冠 ⑦耄耋 ⑧不惑 ⑨花甲 ⑩豆蔻
下列各项中,按年龄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②⑦⑤⑧①
③④⑩①⑥
①③⑤⑥⑩
④⑥⑨⑩②
某商店搞店庆,购物满200元可以抽奖一次。一个袋中装有编号为0到9的十个完全相同的球。满足抽奖条件的顾客在袋中摸球,一共摸两次,每次摸出一个球(球放回),如果第一次摸出球的数字比第二次大,则可获奖,则某抽奖顾客获奖概率是:
5%
25%
45%
85%
如今,电脑、手机风行于世,“键盘手”、“拇指族”便与日俱增。如此这般之下,出现年轻一代“提笔忘字”的现象,也就越来越寻常了。平素里总以为轻轻松松就能打出来的字,怎么换了用笔去写就要抓耳挠腮呢?有关专家对此已是见怪不怪,并给出了一个专业术语,叫做“电脑失写症”。有病就应该去医治,可颇让人担忧的是,这种一时忘记了几个字该如何去写的“病症”,是否真能迅速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又有多少人愿意未雨绸缪地敏锐警觉起来。这种“时髦”的微恙小症,会不会异变为一种“文化断层病”?
文章中的“文化断层病”指的是:
“提笔忘字”的“电脑失写症”
汉字文化传承中出现裂痕
键盘拼写汉字代替用笔写字
年轻一代不再习惯用笔写字
从清朝初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自然灾害、战乱等原因,迫于生计2000万山东人相继踏上了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关东大地。电视连续剧《闯关东》是一部表现了山东百姓迫于生存闯荡东北的历史传奇故事。通过朱开山一家闯关东的经历,浓缩了从1904年至1931年“九·一八”爆发的历史,通过对一个普通人家闯荡历程的追踪,完成一个小业到大业、小人物到大英雄的塑造,讴歌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这部剧深深写透了民族的魂魄,抓住了民族的品格。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朱开山一家跌宕起伏的命运抓住了观众
作品把“家族史”和“社会史”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以百年传奇故事映照中华民族精神
闯关东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山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