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长期吃核桃等坚果能改善一些与大脑功能相关的指标,和人们所期待的核桃“补脑”功能并不是一回事。截至目前,并没有直接的研究证据表明,吃了核桃之后,就能短期内提高人的智商,或者提高考试成绩。而且,多数人的智力会在20~30岁左右达到顶峰,之后则很难提升。正确的饮食包括日常摄入少量核桃等坚果,确实有利于延缓大脑衰老,减少包括中风在内的疾病风险,但那种吃了马上就“反应快了,记忆好了,智力蹭蹭往上跑了”之类的效果,只是我们的一种美好想象。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长期吃核桃不能改善与大脑功能相关的指标
吃核桃短期内能够提高人的智商或考试成绩
吃核桃使多数人的智力在20~30岁达到顶峰
日常摄入适量核桃有利于延缓大脑衰老过程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研究人员模仿自然系统创建了一种分子化合物,当添加燃料(一种称为碳化二亚胺的高能分子)时,开始自由移动组装成水凝胶。只要能源供应持续,化学反应能使该材料稳定;当能源耗尽,这些材料简单地分解为其基本分子。控制最初给定燃料的多少,研究者能按需设置,实现需要的有效自毁。研究人员说,这种技术近期内就能用作靶向药物的传递系统,以球状结构将药物带到身体各处,在需要的地方自动溶解,释放有效载荷。另一个设想是设计成组织工程的支架结构,植入身体来帮助愈合,并在身体自身细胞接管后降解。此外,可用这类材料制成塑料件或电子装置,它们在垃圾填埋场会自毁,避免堆积。
关于这种能自毁的材料,文中没有介绍:
化学成分
应用前景
自毁原理
研发过程
①五代至北宋时期,人们用丝线或马尾线把所设计的图案编在抄纸的竹帘上
②故宫博物院藏北宋李建中《同年帖》,纸面上就有波浪纹图案
③在唐代,经过染黄黄檗、涂蜡烫平加工而成的硬黄纸,防蠹防潮,能长久保存
④因为有图案的地方抄纸时纤维层较薄,所以制出来的纸“水印”赫然
⑤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工艺技术不断推陈出新
⑥初唐写本《妙法莲花经》、王羲之《万岁通天帖》摹本,用的都是这种纸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②④⑥⑤③①
②③⑥⑤④①
⑤③⑥①④②
⑤③⑥②①④
古人说过,“读书当用三余”。其中一“余”便是“岁余”。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有诗云,“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鲁迅过年时最喜欢上书市购书。他的日记载有:1913年春节,他曾四去书市购书60册;1915年正月初二“补春节休息,买《说文系统第一图》拓本”;1925年除夕“往琉璃厂买石印《王荆公百家唐诗选》一部六本”。鲁迅买书都是要读的,这也是他别开生面的一种过年方式。
这段文字要表达的深层涵义是:
读书可以给人们的心灵以温暖、快乐和充实
春节长假最适合读书
古代人喜欢读书过年
读书过年,更富文化内涵和精神品味
加拿大研究人员对北美不同地区平均年龄29岁的308位志愿者(其中198位是女性)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50.7%的人有互联网拖延症而且上网时间的47%不是用来工作,而是用来拖延工作。研究表明:白领的拖延情况比蓝领更严重,被雇佣的白领比自由经营的白领更严重,雇佣情况下,下级比上级拖延情况更严重。如果人们对成功的确定性大或者容易转移注意力,就更容易拖延。而令人愉悦的工作、更直接的回报、更大的机会,会让人有动力完成得更快。
根据这段文字,以下最不容易患互联网拖延症的一项是:
较少的体力付出
丰厚的薪酬
明确的人生目标
有趣的工作内容
2022年,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部署要求,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稳定上亿市场主体,各部门多措并举优化和落实助企纾困政策,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下列属于“稳主体”对策的是:
①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
②对特困行业实行阶段性缓缴养老保险费
③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④设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
⑤央行、银保监会发布个人首套房商贷利率下限调整
2项
3项
4项
5项
当一个人专注于一项喜欢的事业时,他自然也就沉浸在一种愉悦的情绪中,全力以赴地去做,尽心尽力地去做,心平气和地去做。他在全情投入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处在一种宁静致远、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可以使人乐以忘忧,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书法家仅仅是易于专注的一个群体,其他能够专注于工作的人士,同样也可获得长寿,如作家、科学家等,他们中都不乏活了八九十岁甚至年过百岁的长寿老人。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书法家的平均寿命高于普通人
长寿者多是善于集中注意力的人
写作和科研对人的专注度要求更高
精神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生理功能
迈克尔博士在酵母菌、线虫和果蝇身上试验了一种药物,能够在其他任何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延长这三种常用模型生物的寿命。其中酵母菌的寿命延长了17%,线虫和果蝇的寿命延长了10%左右,换算成人类的话大概相当于多活8年。什么药物居然能有这么神奇的功效呢?答案是布洛芬,药店里随便可以买到的止痛药。如此普通而又廉价的小药片居然还能增寿?会不会是试验误差呢?检索一下论文数据库就可以知道,这个发现不是偶然的,还有好几个实验室得出过类似的结论,只可惜类似试验尚未在人类身上做过。
下列说法和文段相符的是:
好几个实验室都做过和迈克尔博士一样的研究
事实证明布洛芬可以延长人类8年的寿命
布洛芬是人们普遍使用的止痛药
布洛芬是否能够延长人类寿命还有待研究
一项研究利用250多万份图像,训练人工智能算法分析脑癌。研究结果表明,计算机能在三分钟内诊断出常见癌症,而一名医学专家作出诊断大约需要30分钟。在一项278名脑瘤患者参与的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发现,人工智能算法的诊断结果与病理学家的诊断相符——实际上更准确一些。一实验中,医生误诊17次,而人工智能仅误诊14次。由此,研究者得出结论:人工智能虽还不能取代医生,但可以发挥复查作用,确保诊断万无一失。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研究人员上述结论的是:
人工智能全天候二十四小时无间歇工作的特质,可以有效缓解现阶段优秀医生极度紧缺的状况
培养一名医生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但人工智能只要技术上实现一次突破,就可以被复制
病理学家误诊的病例,人工智能无一出错;同时人工智能误诊的病例,也被病理学家逐一纠正
现阶段,病例诊疗软件已经用于医学院教学和培训青年医生,机器人完成的手术台数已经破万
原始体育的萌芽与日复一日地生产劳动分不开,跳绳运动也不例外。古时,跳绳所用的绳被称为“绳索”,它是由古人编结而成的,人们在编绳索的过程中,通常会有一些跨越的动作,这些下意识的行为吸引了活泼好动的孩子,他们就用短的绳子在旁边反复模仿,并逐渐摸索出一些简单的跨越绳子的方法,当成一种游戏来玩,于是跳绳这一活动就产生了。对于跳绳的明确起源众说纷纭。最早出现的史料是汉代画像石上的跳绳图,证明当时已有了跳绳活动。南朝《荆楚岁时记》中有“飞百索”的记载,正是后来的跳绳游戏。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跳绳运动文化的内涵
跳绳运动的悠久历史
原始体育起源于“模仿”
原始体育起源于生产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