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下列事例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几项?
①某地人代会开会前,群众代表通过初审政府预算草案,提出修改意见,监督管好政府“钱袋子”,使公共资金使用更好反映人民意愿
②某地居委会和社区一同组织居民讨论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的分配使用规划,居民通过各种创新的基层协商民主方式,让财政决策更接地气
③某直播平台开展了“最美建筑摄影”网络投票活动,众多摄影爱好者纷纷拍摄并投稿,网友们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评选出“最高人气奖”
④某政府网络平台开辟了“领导留言板”栏目,群众可直接给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留言,提出意见和诉求
1
2
3
4
从2006年元旦起我国政府正式取消了延续2600年的农业税。我国农业税的征收始于:
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秦朝的按亩纳税
西汉的编户齐民
某公司今年公开招聘时,平均每个职位的应聘人数比去年减少了10%。因此,该公司对求职者的吸引力有所降低。
以下最能削弱上述推论的一项是:
今年全国应届毕业生的人数比去年减少了约一成
今年全国和各省公务员的报名人数都比往年有所增加
该公司今年招聘的职位有五成都提高了用人标准
该公司今年招聘的部分职位应聘人数多于去年
网络主权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国家行使主权去维护网络安全,但网络空间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作用有限。政府决策者应关注如何在维护网络主权的同时_______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并且在维护网络主权与行业发展之间寻求恰当的_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保证 平衡
保护 转换
保障 立场
保持 时机
网络舆论共识度是网民社会心态的真实反映,也是衡量网络舆论场正负能量和理性程度的重要指标。为此,人民网舆情检测室推出国内首个“网络舆论共识度”指标体系和季度报告,旨在为中国网络舆论场的研究和社会舆论的理性引导提供新的观察视角和决策依据。根据研究报告情况,2015年第一季度舆论共识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舆论共识度”在波动中有所提升。通过研究2015年第一季度舆情热点事件,“舆论共识度”呈现出波动中提升的状态,官方舆论和民间舆论就热点舆情事件意见趋于一致。
二是“网民正能量指数”走高。2015年第一季度的“网民正能量指数”,由1月的0.38,2月的0.35增至3月的0.67。
三是反腐倡廉长期占据“政府认同度”首位。检视2015年第一季度舆情热点事件,反腐倡廉类事件众多且处于舆论关注高位,更以政府认同度3.9,4.0,3.8的高分分别占据各月榜首,成为政府认同度最高的一类舆情事件。
四是政府舆情危机处置仍待改善。相比反腐倡廉的高度“政府认同度”,突发危机类事件的“政府认同度”处于低位。
2015年第一季度的网民正能量指数渐趋提升,由1月的0.38,2月的0.35增至3月的0.67。官方舆论和民间舆论就热点舆情意见趋于一致,说明政府在推进公共治理中需要:
提升媒体沟通能力
及时监测舆情动态
充分发挥公众、社会组织等多元治理主体作用
坚持正面引导舆情,变被动应对为主动服务
社会组织能够将社会个体连接在一起,使大家能够对治理现代化形成共同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预期,并形成对治理现代化给予拥护与支持的强大精神力量;可以充当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使政府与民众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从而能够为民解惑并疏导民意,化解社会治理推进过程中的共识难题;可以随时随地深入到民众当中充分地获取民众对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传递给政府,为政府制定科学与合理的决策提供依据;能够将民众力量汇聚,并将此力量投入到治理实践中,这不但有助于加强治理现代化的主体力量,更可以壮大和巩固政党的执政基础。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社会组织能够促进治理现代化的原因
社会组织能够凝聚民心为治理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
社会组织能够收集民情为治理现代化带来决策依据
社会组织能够汇集民力为治理现代化打造坚实主体
某疫苗接种点市民正在有序排队等候接种。假设之后每小时新增前来接种疫苗的市民人数相同,且每个接种台的效率相同,经测算:若开8个接种台,6小时后不再有人排队;若开12个接种台,3小时后不再有人排队。如果每小时新增的市民人数比假设的多25%,那么为保证2小时后不再有人排队,需开接种台的数量至少为:
14个
15个
16个
17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指出,要优化政府管理和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推进“( )”改革建设,实现主动、精准、整体式、智能化的政府管理和服务。
法治政府
数字政府
学习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
有经济学者不赞成政府对低收入人群的直接救助,主张政府对大企业家和富人采取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政策,认为大企业家和富人的投资与消费活动会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穷人的就业机会,将财富从社会上层传递到社会底层。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理论的观点是:
政府对大企业家和富人采取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政策,导致因贫富差距拉大而引发不确定的社会矛盾
打破收入分配方面的平均主义,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具体实施这一政策存在不可预见的风险
高收入者的消费需求达到饱和后,人的“自私性”将抑制投资需求,社会投资规模也不再继续增长
政府的财政和税收政策应该优惠穷人,提高穷人购买力同样会增加有效消费需求促使经济持续发展
某单位职工24人中,有女性11人,已婚的有16人。在已婚的16人中有女性6人。问这个单位的未婚男性有多少人:
1
3
9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