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两项研究成果引起人们关注:一是利用某种细菌来制造人造肉的蛋白质,该细菌靠吸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生长,每产生1千克蛋白质约需2千克二氧化碳;二是把从大气中回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乙醇,生产1千克乙醇需要1.5千克二氧化碳。专家预测,这些新技术将有助于21世纪中期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的目标。
由此可以推出:( )。
利用二氧化碳生产食品和酒类将成为一项新兴产业
未来可以通过人造食品吃掉二氧化碳来减少其排放
只有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才能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
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可能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目标
下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命题,按提出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③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⑤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
③①⑤②④
③⑤①②④
⑤③①④②
⑤①③②④
张恨水《春明外史》里的杨杏园是_______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一个轻度的精神分裂者,他白天的身份是_______于北京大街小巷的现代记者,晚上则是安居租赁而来的小四合院的古典诗人。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踌躇 游走
彷徨 奔走
犹疑 奔跑
徘徊 穿梭
“7·21”北京暴雨,央视主持人欧阳夏丹一袭白衣,在电视上一个一个念完死难者名单,这在央视是首次。对于这个苦难的国度来说,国家之幸不再是空洞的“人民生活都很幸福”,而是具体到每个人,你有你的幸福,他有他的不幸。_______________,这才是这个国度未来前行的方向。欣喜的是,我们正在路上。
填在横线上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珍重个体的“幸福”与“不幸”,珍重个体的尊严与权利
这个社会是由“人”组成,个人虽然渺小,却是形成文明的分力
每个人都应当被重视,每个个体也都是推动社会前进发展的基石
只有以每个个体的幸福为重,放置在国家、群体的利益之上
①不锈钢罐的出现被认为是现代食品加工业发展中的里程碑
②最早的不锈钢主要用于军事工业
③在这一年,美国、英国和德国的研究者分别在抗腐蚀合金的研究上取得了关键性的进展
④它的结实耐用、抗腐蚀和易于清洁消毒的特殊性深受食品加工厂的欢迎
⑤1912年被认为是现代不锈钢诞生的年份
⑥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以锅碗瓢盆的形式进入家庭
将以上语句排序正确的是:
⑤③②⑥①④
⑤①③②⑥④
②⑤③⑥④①
②⑥④⑤③①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光导纤维、非晶态、新型陶瓷、碳60、钛合金、纳米材料、生物材料、智能材料等具有各种特殊性能的材料不断涌现。目前已有25万种性能各异的材料问世,纳米科技正由于其一系列独特的性能及广泛应用,正在形成一个新产业群落,推动并影响整个科学技术研究及产业的发展。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加强上述断定:
某些重要材料的出现,往往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材料技术的发展是各种新技术发展的基础
一系列新兴产业群落如纳米科技产业群正在崛起
第五次技术革命是智能化革命
20世纪以来,人类对弦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革。弦就是振动,振动就会产生波,说明波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这为重新认识“美”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技术方法。研究表明,自然美与物质的波长(或者频率)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物体固有的频率与人自身的频率存在耦合关系,“美”是由不同类型波谱的频率与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对同一个人的美丑认识不同,因审美主体的频率不同所致
阳光、鲜花一定时间内大致不变,因为振动频率没有变化
距离产生美,是因为审美主客体在一定频率范围内共振
见义勇为行为得到社会认可,因为审美主体振动频率一致
截至2021年,化石燃料的燃烧正式改变了北半球空气中碳同位素的组成,甚至足以抵消核武器试验发出的信号。而这可能会给有价值的碳年代测定技术带来问题。专家发现,从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法来看,现代物品看起来就像是20世纪早期的物品。专家表示,这种趋势“可能很快就会让人很难分辨一件东西是1000年前的还是现代的”。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化石燃料燃烧带来的影响
放射性碳年代测定的原理
如何分辨物品的年代属性
碳年代测定技术可能不再准确
“国学”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之所以能够形成热潮,原因还在于历史对于80年代“文化批判”之矫枉过正倾向的一种修正和制衡。许多中国知识分子清醒地看到,将中国现实中一切丑恶现象都与传统文化挂起钩来,是对传统文化的莫大误解;传统文化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不但不可以否定,而且是应当大力弘扬的。
下列关于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80年代的“文化批判”存在矫枉过正的倾向
人们对于文化的认识存在着误解
“国学”研究热潮始于80年代的“文化批判”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应当大力弘扬
追溯历史我们发现,兰州曾经竟是河水交错之地,黄河水道南切进入城中,冲击出很多天然的岔道港湾。及至20世纪80年代,兰州还有很多地方都是河中的洲滩、岛屿,而清朝以前,兰州更是牧歌式的水城,如果要更向历史的深处探寻,历史上的兰州曾经有着亚热带的气候特征。然而后来因用地需要增大,人们大量截流、占用河滩,水城的景观逐渐作古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从古至今,兰州的地理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
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兰州的自然条件
随着气候的变化,兰州的城市景观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兰州已从水资源丰富的城市转变为缺水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