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英国科学家提出一种观点,认为海绵这种没有大脑,甚至没有任何神经细胞,在地球生活了数亿年的动物在远古时代也曾经拥有神经细胞,但在随后的进化中放弃掉了。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观点的是:
海绵拥有打造神经系统所需要的基因,而对于海绵来说,无论是大脑还是简单的神经系统,都可能是“累赘”,是对能量的浪费
现在研究发现,拥有复杂神经系统的栉水母,才是其他所有动物的“姊妹群”,是动物祖先的最佳代表
已知年代最久远的拥有复杂大脑的动物出现时间远远早于海绵,它们拥有精密的类大脑结构,并拥有专门的神经网络
一些寄生虫与它们的近亲相比,就因为寄生这种生活方式失去了复杂的神经系统;而海绵与它们的近亲相比,生活方式类似于寄生
如果把地球的历史浓缩为一小时,至最后15分钟时,生命方粉墨登场,在还剩下6分钟的时候,陆地上开始闪现动物的身影,而当第58分钟到来时,一切大局已定。
上面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
地球的历史很漫长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历史很长
地球上生命出现的时间很晚
地球上有了生命才大局已定
求木之长者,必_______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_______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_______其德义。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积 浚 固
固 积 浚
固 浚 积
浚 积 固
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社会,人类一直无法摆脱生产的不足和基础物资的匮乏,而且社会总财富相对比较恒定,财富主要依靠有限的自然资源来供给。这就意味着,国际关系更多地是围绕获取有限的自然资源展开的。然而,现代工商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社会财富总量得到了爆炸式的增长,世界各国越来越认识到,共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是实现大家利益的最佳途径。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的是:
社会总财富的增长主要依赖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社会财富获取方式的变化对国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国际关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人类正逐渐摆脱自然资源供给的束缚
《论语》中提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下列与之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夏之时”指的是著名历法《大衍历》
“辂”指的是车子,“冕”指的是礼帽
“乘殷之辂”与“殷鉴不远”涉及同一朝代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文集
培养基是指供给微生物、植物或动物(或组织)生长繁殖的,由不同营养物质组合配制而成的营养基质,一般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无机盐、维生素、水等物质。天然培养基是利用动物、植物或微生物包括其提取物制成的培养基;合成培养基是根据天然培养基的成分,用化学物质模拟合成、人工设计而配制的培养基;半组合培养基是以化学试剂配制为主,同时还加有少量天然成分的培养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半组合培养基的是:
为促进乳酸菌生长,使用小麦的麦芽汁制成的培养基
为加速诱发绿萝生长,将有机成分、矿物元素、琼脂等按3:1:2的比例制成的培养基
为观察产气荚膜梭菌的生成,在1000毫升新鲜牛奶中加入10毫升硫酸亚铁制成的培养基
为研究鸡胚细胞的生长,在一定比例的盐水氨基酸溶液中加入少量玉米汁制成的培养基
有一种理论认为,距今约5000万年前,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岛上的环尾狐猴、狐蝠以及其他哺乳动物的祖先当年乘坐天然的“木筏”,来到了马达加斯加这座位于印度洋的岛屿上。根据这一理论,来自非洲大陆东南部的哺乳动物当年漂流到马达加斯加,它们利用的交通工具是大原木或者漂浮的植被。在上演漂流记前,风暴将它们卷入大海,在洋流的带动下,这些古代“难民”漂流数周,来到马达加斯加。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不能支持上述漂流理论:
5000万年前,两个大陆板块周围的洋流曾一度向东流动,也就是流向马达加斯加
小型哺乳动物天生新陈代谢缓慢,能够在没有太多食物和淡水的情况下存活数周
在从非洲大陆东南部到达马达加斯加的动物中,没有大象,狮子等超重超大哺乳动物
5000万年前,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之间的距离与今天不同
有实验表明,秋葵的提取物——秋葵素,对于治疗动物糖尿病有一定效果。有人据此认为,秋葵切片泡水喝,有助于降低糖尿病人的血糖。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论证?( )
只有使用提取、浓缩后的大剂量秋葵素才能降低糖尿病人的血糖
接受正规治疗才是糖尿病人控制血糖最为安全有效的途径
秋葵素对Ⅱ型糖尿病患者有效,对I型糖尿病患者无效
秋葵中所含有的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并不比一般蔬菜高
面向未来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挑战,顺利实现中共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正所谓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汇集和激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
第一生产力
社会实践的主体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中国古代青铜器工艺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合金材料技术知识。先秦文献《考工记》记录了六类青铜器物的合金成分配比:“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根据出土的先秦时期各类青铜器的检测报告,当时所铸造的青铜器的实际合金配比,要比文献记载更丰富,涉及的材料和技术知识,已与现代冶金学理论知识颇为接近。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合金成分配比
先秦时期合金技术的成就
《考工记》中合金配比技术的价值
青铜器检查报告与文献记载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