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最终产品用于最终使用,和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某种产品用的中间产品不同。
下列选项中,有关最终产品说法正确的是:
某项绿色工程,其中间产品是所栽种的树木,而最终产品则是改善后的环境质量
面粉厂生产的面粉捐给冰冻灾害严重的灾区人民,这里的面粉是最终产品
面包店生产的面包卖给居民,这里的面包是最终产品
以上均正确
追溯中国结的渊源应从远古年代的结绳记事开始。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与“吉”谐音,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小小绳结被人们赋予了各种情感愿望,“同心结”、“平安结”、“团圆结”,一个个美丽中国结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上述材料中文化现象的正确解读有: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追求真善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从绳结之中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结绳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个体生命从家庭生活所习得的情感与社会技能,其核心要素是“道德感”。而且在漫长的生存竞争中,个体生命习得这一感情的能力被神经元编码为一段特定时间的“窗口”,错过这一时段,便难以习得相应的技能,从而极大削弱了个体生命的社会交往能力。
关于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道德感决定个体的情感与社会技能
个体能否习得道德感是由神经元编码决定的
错过特定的时间,个体将无法习的得社会交际能力
对个体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培养存在关键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下列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是提高国家硬实力的必然要求
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所有的农耕文明时代的文化都具有保守性,无论东西方,概无例外。深刻的原因是,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中,“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西方文化,尤其是自然科学在西方文艺复兴与18世纪工业革命后之所以发生了深刻性的质变,引发了中西方的对立与冲突,以及中国在自然科学发展上的明显落后,根本原因在于,以机器为生产基础的商品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取代了以手工工具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
对上面这段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是导致农耕文明时代的文化具有保守性的根本原因
由表及里,从历史的文化现象角度分析了中西方的对立与冲突形成的深层原因
无论东西方,在封建时代,都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故而东西方都具有保守性
自然科学的质变引发了中西方文化的对立与冲突,引发了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变化
叙事性舞蹈又称“情节舞”,是通过舞蹈中不同人物的行动所构成的情节事件来塑造人物,表现作品主题的舞蹈。抒情性舞蹈又称“情绪舞”,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以鲜明生动的舞蹈语言来直接抒发舞者的思想情感,以此表达舞蹈家对生活的感受和评价的舞蹈。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叙事性舞蹈的是:
舞蹈演员在表演中模仿农民耕地插秧的动作
舞蹈演员用各种动作来表达农民的喜怒哀乐
男女舞蹈演员用舞蹈来演绎悲欢离合的故事
舞蹈演员用舞蹈再现了红军长征的感人篇章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更高层次上具有统一性和共同性。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许多伪劣产品是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学术规范不同的借口之下生产出来,甚至受到好评的。
据此可以得出:
自然科学要引入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规范
人文社会科学要引入自然科学的学术规范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需要遵守共同的学术规范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两种学术规范是相互独立的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下列“之”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________。
使之疑而却
吾之所长
此用长短之术也
人之情也
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滋养和作用,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因此,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应当成为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以下最能够支持上述主张的一项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良传统面临将要失传的危机
许多地方政府加大了对本地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力度
经过历史积淀的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具有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传统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呈现出来
清末民初,一批西方人跑到中国西南山区进行科学考察或偷猎活动,他们中有人在山区发现了一种体形较小的有尾熊,由于当地人称其为“山地熊”或“猫熊”,他们在文章中也就称其为“猫熊”,“猫熊”后来为什么叫成“熊猫”了呢?民国以后,有些传统的书刊由竖排改为横排,有人由于左右行文的不同,把“猫熊”读成了“熊猫”。不过,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动物学界没有对它进行明确的分类。
这段文字主要是:
论述熊猫如何进入研究视野
介绍“熊猫”一词的由来
表明应对熊猫科学分类
说明对“熊猫”的误称由来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