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观察,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占有稀缺资源的先富人群与普罗大众之间,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出现经济上的两极分化,这是现代化过程中一种自然客观现象。经济上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落后地区、底层阶层则越来越贫穷,这在经济学上称为“极化效应”。当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通过国家税收调节,通过一系列再分配的制度变革,并在经济发展的自然逻辑作用下,如投资由沿海与城市等发展中心地区向中西部边缘地区弥散扩展,经济发展的成果将越来越多地从中心向边缘延伸,这就是所谓的“涓滴效应”。
著名的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认为,经济发展总是不平衡的,他提出了“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来解释经济发展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的延伸过程。出于解释上的方便,他把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简称为“北方”,欠发达区域简称为“南方”。他认为,由于北方即先进地区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上升,特别是对技术性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较快,同时,北方的劳动力收入水平高于南方。这样,就导致南方即后进地区的劳动力,在就业机会和高收入的诱导下向北方迁移,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
在发展的前期阶段,北方的增长对南方会产生不利影响,形成北方强者越来越强,南方弱者越来越弱的现象,赫希曼称之为“极化效应”。随着时间推移,北方吸收南方劳动力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有利于南方解决失业问题。在互补情况下,北方向南方购买商品、增加投资,会给南方带来发展的机会,刺激南方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北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向南方的涓滴,将对南方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多方面的推动作用。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涓滴效应最终战胜极化效应。从长期来看,北方的发展本身将会带动南方的经济增长。而且,国家要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平衡是至关重要的条件,这就促使政府将更积极地加强北方对南方的涓滴效应。在政府的积极参与下,南方的经济发展会进一步获得动力,同时,南方的发展也会反过来促进北方的经济继续增长。北方与南方可以获得双赢的现代化成果。
第3段意在说明:
涓滴效应的发展阶段
极化效应的不利影响
涓滴效应的实现过程
涓滴效应与极化效应的异同
文字的发展是________的,所以在由前一个时期演变为后一个时期的时候,要有或长或短的新旧形式并用期。新旧形式________,最后完成交替。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连续 平分秋色
自然 相映成趣
渐变 此消彼长
缓慢 并行不悖
①1928年,洛阳金村的古墓里出土了数千件战国时期文物,其中有一面镜子,上面雕镂着一个披甲执剑、头上戴冠的武官。有趣的是,冠两侧都插着羽毛,专家认为那是一种名为“鹖”的鸟的尾羽,这种冠就叫“鹖冠”。“鹖冠”是战国到汉代时武官所戴之冠,鹖鸟生性好斗,至死不却,因此武官佩戴鹖冠,以此昭示英勇气概。
②武官戴“鹖冠”,文官的冠则叫“进贤冠”,代表文官有举荐贤能的义务。那么“进贤冠”又有怎样的装饰呢?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有一个画面:两位身穿袍服的文官,头戴“进贤冠”,耳旁像簪花一样插着一支笔,这种装饰叫作“簪笔”。“簪笔”是汉代的一种制度,文官上朝奏事时,要在奏牍上书写,写完之后笔没处放,就插在耳边,久而久之就成了服制的定规。“簪笔”制度一直沿用到北朝,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名称也由“簪笔”变成“垂笔”。
③在古代男子的冠中,最尊贵的是“冕”。“冕”是帝王、诸侯和卿大夫所戴的一种礼冠,专门用于重大祭祀,也叫做“冕冠”。“冕冠”每个部分的形制都有特殊意义,比如其顶盖叫作“冕板”,一般为长条形,前圆后方,后端又比前端高出三厘米左右,这是象征戴冠者的匍匐形态,表示对天地宇宙的尊崇;“冕板”的前后两端分别垂挂数串玉珠,叫做“旒”,一旒就是一串珠玉,旒的多少视身份而定,帝王专用十二旒,其余按等级递减为九旒、七旒和五旒。在“冕板”的两侧还垂有两根丝带,下端分别系着一枚丸状玉石,名曰“充耳”。“旒”与“充耳”的设计也有用意:“旒”用来“障视”,“充耳”用来“止听”,这是提醒人们在庄严神圣的祭祀场合,不看不正之物,不听不正之语,成语“视而不见”和“充耳不闻”即由此而来。
④冠冕形制如此复杂,却还不是极限。北周有位皇帝退位后当起了太上皇,为了将自己与现任皇帝区分开来,规定太上皇的冕用二十四串垂旒。但是旒数多了,走起路来更得小心翼翼、缓步而行,其实这也正是戴冠冕的用意之一,就是要让人端正行走。身形一端正,人就显得有气派,这就是所谓“冠冕堂皇”。
⑤当然,“冠冕”不仅仅是为了“堂皇”。《礼记•冠义》中说“冠者,礼之始也”,这是古人重视冠冕的主要原因。“礼”是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古代帝王稳定社会的手段。礼有如此宏大的意义,作为“礼之始的冠当然意义非凡。所以在古代,冠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戴的,古书上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见在当时,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戴冠,平民百姓还没有这个资格。古代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就要举行隆重的加冠典礼,以示成年,而后才能被赋予贵族子弟的各种权利和义务。冠礼极其复杂,单是加冠仪式就要举行三次,每次戴的冠都不一样,依次是缁布冠、皮弁和爵弁。这三种冠分别用于平日起居、打猎征战和祭祀活动,也分别象征着“士”的日常、战争和宗教生活。
⑥冠的象征含义既然如此之多,那么可想而知,冠是不能乱戴的,乱戴就意味着不尊礼。《左传》曾记载过一桩“失礼”之事:卫国国君请两个大臣来朝中喝酒,两个大臣早早就穿着朝服在朝中等候,国君却忘记此事,跑到园子里打猎去了,两个大臣只好到园中见他。国君听闻,戴着打猎的皮弁就出来了,惹得两位大臣十分愤怒。由此可见,依据场合戴冠才是合乎礼制的,即使君王也不能无礼。所以孔子说“君子正其衣冠”,其意不仅在于要衣冠周正,还在于要符合礼仪。正因如此,孔子的弟子子路在即将战死的时候,也要将自己被打落的冠系好,所谓“君子死,冠不免”。在死亡面前,子路还要结缨正冠,这在现代人看来未免太过迂腐,但这正是当时所崇尚的君子品格,也说明服饰制度对经国治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么一想,“冠冕”确实要“堂皇”。
根据第③段,下图所画“冕”的形制与原文描述相符的是: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关注实体书店的命运,呼吁政府加大投入。2005年全国共有国有书店网点11897处,供销社网点3200处,集个体零售网点108130处。而到2009年,国有书店网点减少为9953处,供销社网点减少为1636处,集个体零售网点减少为104269处,三类网点4年就分别下降了16.34%、48.88%和3.57%。
从我们日常生活体验也可以看出上面数据的真实性,譬如社区周边的几家大超市,早前都有上百平方米的书店开设其中,现在多已让位于其他商品摊位。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人们获得资讯与知识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譬如通过手机就可以实现在线阅读。
除上述因素外,还有政府对中小书店扶持缺位的因素,政协委员张抗抗在提案中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对传统书店的发展持相对消极的态度。一些国营新华书店完成了连锁模式改造后,市场化动力不足,民营书业渠道由于缺少政策扶持,在网络书店的巨大冲击下,很多都没有找到有效的发展路径。
那么,世界各国对中小书店又是如何予以政策支持的呢?法国政府长期免征书店所得税;加拿大政府为独立书店购置电脑设备支付一半的费用;德国政府不仅免征书店的所得税,还在增值税上给予书店优惠;日本和韩国政府制定图书最低折扣以保护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处于平等的竞争舞台。图书阅读,不仅关乎整体国民素质,也体现政府的人文情怀。中国社会正在转型过程之中,更多的农村人口将进驻到城镇之中,在这样的过程中,政府应该主动顺应形势,无论是新城建设还是小区规划中,都要通过增加书店与文化设施数量,以体现人文关怀与对市民的文化福利回馈。
我们一方面要向其他国家学习,减免书店税负;另一方面,要实行城市建设达标制度。如果新建社区中的城镇图书馆、中小书店与所住人口不成比例,即视为不达标。要督促相关部门追加投资,或政策扶持,特别是大型超市里,更应该通过减免税负设立书店,让书店离普通民众更近一点。
我们期待政府有更积极的作为,有新思路与新方式。在支持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切忌一味造大的剧场、体育场馆,那样只会使文化高雅得远离民众。
下列政策中,在文章第4段中没有提到的是:
税负
价格保护
设备购置补贴
扶持民营书业
一家德国报纸组织了一次测验,在慕尼黑的一间商店里装了一面长镜,然后观察经过长镜的男女,看他们有着怎样的反应。8小时的观察中共有1620个女人经过这面长镜,1/3停下来短暂望她们自己;而差不多所有600个经过长镜的男人都停下来好好望自己,大多数又往后望,看看是否被人注意。
从以上叙述中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女人更注重自己的形象
女人更喜欢照镜子
男人更注重其他人的想法
男人更注重自己的形象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都会用时间管理软件来规划自己的时间,以提升工作效率。这一做法是可行的。因为大脑的“提醒功能”不够准确,很少能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提醒,而外部提醒可以让人更好地掌握时间。
以下选项中最能削弱上述论断的是:
时间管理软件会让人压力增大,影响工作效率
时间管理软件质量参差不齐,人们难以辨别优劣
时间管理软件会使人们的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
时间管理软件难以适用所有工作、生活事项
( ) 对于 一氧化碳 相当于 ( ) 对于 海啸
中毒 灾难
二氧化碳 季风
口罩 潜艇
尾气 地震
①“京味儿”,_______即北京独特的文化韵味,而一提起“京味儿”具体的构成元素,许多人想到的可能仍是皇城根下胡同里传来的阵阵吆喝、四合院承载的人情冷暖、大栅栏的老字号、琉璃厂的纸墨香,还有老北京“有里儿有面儿”的讲究……这些岁月深处的印记风貌,时至今日仍然_______。
②浓郁厚重的“京味儿”,也成了北京题材影视剧创作的富矿。近年来,《什刹海》《情满四合院》《芝麻胡同》等一系列“京剧”,在胡同生活上着墨甚多,从不同侧面讲述了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展现老北京人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热忱。从社会价值上讲,这些充满“怀旧情怀”的作品,记载着老北京的烟火气与人情味,抚慰着许多人的文化乡愁,也成为外界了解北京、爱上北京的一张名片。
③描写老北京的文艺作品,成为我们的“拿手好戏”,这当然是好事。但也要看到,随着光阴荏苒、时代进步,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古都,已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地理空间的扩展、经济形态的更迭、生活面貌的变迁、功能定位的演进,全面更新着城市的外在和肌理,也丰富着“京味儿”的内涵和外延。不仅胡同生活发生了巨变,在胡同之外,还有无数广阔的生活场景——“大厂”大厦的格子间内,怀揣梦想的新北京人奔走忙碌;中关村的咖啡厅里,创意满满的“金点子”拔节生长。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生活于斯、奋斗于斯,这片热土之上,有太多故事值得诉说;万家灯火里,有无尽悲欢有待描摹。
④文艺是一个时代的镜子。今天的北京,是兼容并蓄的北京,“新北京人”的生活状态,普通家庭的柴米油盐,以及城市转型的重大事件、所思所获,都是可供讲述的题材。近些年的市场上,倒也出现了不少声称描写“新时代北京”的都市题材剧,但城市在其中充其量只是“背景板”,地域特色不鲜明、北京文化不突出、时代生活不典型、现实关照不强烈,着实不够“北京”,也缺乏味道。城市文化是历史和现实的缩影,是一种身份识别标志,也彰显着价值理念、精神追求。如何从城市万象、民生百态中提炼精华、把准内核,超越“胡同生活”的思维定式,拒绝脱离现实的悬浮编剧,摒弃不痛不痒的表面刻画,挖掘最值得书写的“新京味儿”,形成有特色、有温度、有人情味的作品,仍是需要深思之处。
在第②段中,“怀旧情怀”的“旧”是指:
过去的岁月
老北京的故事
北京城的胡同生活
北京的传统文化韵味
文学较之哲学,除了共通的社会批判功能以外,还有其独特的风情。它有一种在字里行间洋溢着的诗情画意,有美好的欣赏性,这就是文学的美感。将好的文学作品成功地拍成电影,更给人以遐想、冲动和震撼。在近代文艺作品中,《简·爱》和《音乐之声》就是充分展示文学美感的作品,一往情深地讴歌了生活的美和人类道德的伟大。
但是,欧美进入高度发达的商品社会后,已经很难奉献这样的经典之作了,正像音乐领域已经很难再出贝多芬、舒伯特等大师的作品一样。另一方面是人们的欣赏情调和欣赏能力已经向简单化刺激方向蜕化。当年爱凑热闹的美国人组成拥有数十个分指挥的万人乐队来演奏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而且还盛情邀请作者本人赴美指挥。结果施特劳斯一曲指挥下来便逃之夭夭,因为那隆隆的击鼓声有如炮击,那管乐齐奏也有汽笛齐鸣的味道,美感被破坏殆尽,而那些所谓的音乐人却在那里喜形于色。由此可见,经典作品在“杯水主义”和“快餐文化”时兴的氛围里,其美感很多都要被附庸风雅和“猪八戒吃人参果”式的囫囵吞枣所销蚀。
现代人看起来太忙了,许多人在这忙碌的世界上生活,手脚不停。就好像在阿尔卑斯山上旅行,乘汽车匆匆忙忙地走过,没有时间回一回头,或者停一停步子,欣赏一下风景。结果,使这原本丰富美丽的世界,在我们眼中空无所有,只剩下匆忙和紧张、劳碌和忧愁。
受世界流行风的影响,又由于自身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当今的中国文学也甚缺那种值得咀嚼的作品,而欣赏群也有点“顾不上”美感的仓促。缺乏哲学素养也许是文学美感短缺的重要原因,在文学评论类作品中尤其可以发现这一问题。文学作品是深沉还是浅薄,生活积累是客观条件,哲学素养则是更接近天才因素的东西。现代文学中每每出现的诸如“终极关怀”“话语结构”等令人费解的新鲜辞令,其实都是作者思维概括力和阐发力不足而生出的“怪胎”;只有深入浅出能力不足的人,才需要靠“造词”来吓唬民众,而这样做只能使文学的美感更加丧失。
无论有多少客观原因,文学美感的“滑坡”仍要归结于文学的不争气。今天跟以往相比,社会的文明开放和心理健康程度已大为进步,生活的情趣和美感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绚丽开放,只有缺乏竞争力却又好高骛远的人才感受不到“世界真美好”。因此,美感问题完全应当和可以通过有才华的文学男女的努力来解决。
第三段文字主要的意思是:
人们应懂得去欣赏美丽的世界
人们除了工作外,对其他事情都不太感兴趣
人们为了工作而无暇顾及周围世界的变化
美丽的世界对工作繁忙的人而言没有太大意义
以下是略有删节的公文部分内容,阅读之后回答41—45题。
1.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2.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拓展投资渠道。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必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要加强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设,进一步完善采编、发行、播发系统,加快数字化转型,扩大有效覆盖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国际一流媒体,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完善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整合有线电视网络,组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建设国家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创新业务形态,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实现互联互动,有序运行。
填入第3段画线部分最恰当的是:
发展现代传播体系
构建国家新媒体播控平台
实现三网互联互通
加快传播体系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