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10,19,( ),55
27
35
43
56
2,6,15,28,55,( )
75
76
77
78
最新公布的S省居民膳食结构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三年中,该省居民平均每日食用谷类薯类及杂豆335.7克,位于平衡膳食推荐量250克至400克的范围之内;食用蔬菜和水果296克和132克,蔬菜仅达到了平衡膳食推荐量要求每日300克至500克的下限,与10年前相比,摄入量大为下降,而水果仅为推荐量的60%左右;食用鱼虾类水产品16.4克,大大低于平衡膳食推荐量的50克至100克的标准;豆制品和奶制品摄入量分别为16.9克和73.6克,比推荐量低50%和70%左右。
由此可以推出:
S省居民最喜爱食用的是谷类薯类及杂豆
S省居民平均每日食用蔬菜和谷类薯类及杂豆量基本达到平衡膳食推荐量的标准
在S省居民过去三年的日常生活中,平均每日食用鱼虾类水产品数量是最少的
S省居民对蔬菜的摄入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宋代青白瓷作为一种器物符号,是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烧制的一种单色釉瓷器。它兼具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功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意义,不但是历史长河中器物文明的里程碑,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和人文精神。
青白瓷取得的成就与宋代发达的经济分不开。北宋后期,宋金对峙,南方经济明显超过了北方,景德镇青白瓷也在此时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但是,富庶的社会经济也让宋人失去了汉唐那种博大、开阔、外向、奋发的眼界、胸襟、抱负与理想,代之而起的是克制自持、温文儒雅、宁静自适的审美理想。所以,不是华贵富丽的彩瓷,而是景德镇的青白瓷,成为宋代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
自青白瓷问世,制瓷工匠便特别注意成型技艺的提高,坯体加工十分精细。这是由青白瓷的工艺特征决定的。青白瓷胎骨较清薄而洁白,釉质具有通透感,造型轻巧,因而坯体上如有任何痕迹和杂物,在经施釉烧成后,都会在这种透明釉下暴露无遗。
青白瓷常出现的纹饰有婴戏、兰草、莲纹、海浪纹等。其中莲纹流传甚广,常见的有莲花或莲藕纹、缠枝莲纹或折枝莲,莲纹与相应器形结合,呈现一种婀娜多姿之态。青白瓷的造型以秀丽挺拔为特色,如瓜菱形的壶身,细长弯曲的壶流,盘口的折沿,碗、盘、碟等口部多用花口或在内壁饰五至六条凸起的出筋纹,轻巧玲珑的造型、清雅柔美的纹样、莹润恬静的釉色相结合,使器物呈现一种柔美优雅的韵味。
宋代审美风潮的变化与理学的兴起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宋代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存天理、灭人欲”,这种哲学理念对中国传统艺术审美产生了深刻影响。体现在工艺美术上,使得宋代工艺的造型和装饰都显得较为平实。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端庄典雅的风致,显然是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与宋代整个审美思潮相一致,青白瓷承担着道德教化的崇高社会任务,其目的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平欲;不是为了审美,而是为了致善。
青白瓷使用的青白釉在化学组成上属于重石灰釉,钙含量很高,入窑焙烧后积釉处呈水绿色,呈现温润如玉的风姿。宗白华曾说:“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学。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可以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极绚烂,又极平淡。”瓷器追求温润莹澈的效果一方面是农耕文明对土、石、玉审美的延展,另一方面受到“君子比德于玉”思想的影响,是儒家重礼、重德的精神贯通生活方方面面的具体体现,青白瓷就是这样一种承载玉德的瓷器。瓷器自唐五代以来,不仅不断适应和满足着变化的时代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追随着审美情趣的变化轨迹。青白瓷的如玉质地 和釉色在宋代匠师的手中赫然而出,渗透了淡泊虚静的人性,在宋人的精神世界里拓疆统驭,更在中国审美传统中发展壮大。
下列选项中,不是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特点的是:
轻巧挺拔的造型
莹润通透的釉色
清新质朴的纹样
绚烂多姿的风格
如果要编纂一部大型宋代百科全书,下列选项可能会被编入的是:
景泰蓝的制作流程
昆山腔的代表人物
正负开方术的演算方法
十二平均律的应用范围
某科研单位招聘研究人员,要求被录取人员必须具备生物学专业背景,并且得到两名同行专家的推荐。
以下哪项为真,说明录取没有遵守招聘要求:
(1)杜林被录取,但只有一名同行专家推荐;
(2)李力被录取,但他所学专业为文学;
(3)张娜生物学专业毕业,且有两名同行专家推荐,但是没有被录取。
(1)和(2)
(2)和(3)
(1)和(3)
以上都不是
1,3,11,15,20,28,7,23,(),55
23
25
27
29
车间共有50名工人,年底进行考核,有12人业务能力为优,10人政治表现为优,没有一项考核成绩为优的有34人,车间要向上级单位推荐2名两项考核均为优的工人作为先进个人的候选人。问有多少种推荐方案?
12
15
18
21
两汉时,监察官大多由地方官察举推荐入选。为了保证御史不受牵制地行使弹劾权,隋唐时期改变了北魏以来由御史台长官选任御史的制度,而由吏部选任,但是唐代的吏部选拔实际上由宰相控制。到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而地方监察官则实行“台官自选制”,由中央监察官直接任命,监察权摆脱了相权的控制。为防止裙带关系,还会有一些关于任职资格的限制,实行回避,比如魏晋南北朝时规定大士族不得担任御史中丞,宋代规定凡经宰相荐举为官者或宰相的亲戚故旧,均不得为御史,明代规定巡回监察官应当回避原籍,或曾任官、寓居处所等地。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
我国古代监察官的选任程序
古代监察官与其他官职的区别
历代监察官制度的沿袭与变革
监察官任职回避制度的历史由来
某厅决定在厅机关选派援疆干部,并成立了由党委办、人事处、就业处组成的援疆干部推荐小组,还初定了赵某、李某、周某三个推荐人选。党委办、人事处、就业处三个部门分别提出了各自的推荐意见:
党委办:赵某、李某中只能去一个。
人事处:如果不选派赵某,就不选派周某。
就业处:只有不选派李某或赵某,才选派周某。
以下方案能同时满足三个部门意见的是:
选派周某,不选派赵某和李某
选派李某和赵某,不选派周某
选派赵某,不选派李某和周某
选派李某和周某,不选派赵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