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发达国家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不同的是,中国的很多城市仍然醉心于打造“花园城市”。如果将“花园城市”理解为花团锦簇、绿树成荫,这本身并不错。问题在于,很多地方将“花园城市”理解成了低密度和宽马路,特别是在新城建设中盲目追求宽马路、大广场和大的绿化带,这就错了。
以下说法最可能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花园城市”已经是一个过时的城市发展理念
“花园城市”并不单单指花团锦簇和绿树成荫
“花园城市”建设不应一味追求低密度和宽马路
中国对于“花园城市”的理念存在误解
媒体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科学信息通过各种形式展现在公众面前。比如,在美国26%的社交媒体用户说他们会跟踪科学相关的页面,33%的社交媒体用户认为社交媒体是他们获取科学信息的一个重要方式,44%的社交媒体用户认为他们会在社交媒体上查看其它地方看不到的科学新闻。
通过这段文字,作者想要表达的是: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
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科技信息的普及
社交媒体成为了不常见的科学新闻的主要来源
要对社交媒体上的科技信息进行甄别和监管
在讨论科学与宗教作为认知方式的差异和优劣时,常常有人提出“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也会出错”的观点。这显然很正确,但在那种讨论中,在没有人声称“科学永远正确”的情况下,主动插入这种观点,却明显是在用“所有认知方式都非完美无缺”这一事实,来故意混淆不同的认知方式。这是极具误导性的。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知道,作者想说的是:
在关于认知方式的讨论中不应偏离议题
任何一种认知方式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
生搬“科学会出错”的观点有时会混淆视听
科学和宗教这两种认知方式并没有优劣之分
大众娱乐最需要的是一种浪漫化或庸俗浪漫化的激情,作者和读者都有强烈的自我代入欲望,所以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总是容貌出众、本领超群、所向无敌、极其多情,不停地拯救弱者,敌人和女人是最有戏剧性和冲击力的欲望对象。当这类娱乐英雄承担宣教任务的时候,总能让乏味的意识形态宣传变得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脍炙人口
惹人耳目
引人入胜
出神入化
生活上的困难和心灵的孤独让我也曾为自己的选择动摇过。每每为吃饭发愁,或者想念妈妈只能打打电话时,我还真有点后悔当初自己冲动的选择。但想想这毕竟是自己的决定,也不过就半年时间,能挺就挺吧!但很快,看到这些农村孩子们的英语成绩有了起色,一个个辍学的孩子又返回了课堂,我想我找到了喜欢这里的感觉!
作者最有可能的身份是:
小学教师
青年志愿者
记者
年轻村干部
词藻的妙用,在乎能显示印象,从片段里生出完整来。有些境界可用白描的手法,有些非词藻不为功,这个道理自然也有人领会的,依我个人的偏嗜,词中的温飞卿是很懂得用词藻的,六朝文之所以大胜唐宋四六文者,会用词藻至少是一个原因。词藻,文学的色泽,也是应某种需要而生,并非无聊的东涂西抹,专以炫人耳目为业的。俗滥是不善用之故,不是词藻本身的毛病。
根据这段文字,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作者认为有些场合非用词藻不可
作者认为温飞卿作词善用词藻
作者认为六朝文远胜于唐宋文
作者认为善用词藻不会俗滥
已知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全球共发射卫星1132颗,2019年发射的卫星数量是2017年的1.5倍还多2颗,2018年比2017年多31颗,则2019年全球共发射卫星:
314颗
345颗
452颗
473颗
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因而就更带普遍性。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前进。例如一方面是人们受饿、受冻、受压迫;一方面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这个事实到处存在着,人们也看得很平淡;文艺就是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构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勤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改造自己的环境。如果没有这样的文艺,那么这个任务就不能完成,或者不能有力而迅速地完成。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来源
人类的社会生活比文学艺术有更生动丰富的内容
文艺来源于生活,又应高于生活
生活原本是实实在在、平平淡淡的,来自于生活的艺术也是同样
连环画是大众艺术。然而,面对大众的需求,是迎合还是引导,也是连环画家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回顾连环画从兴盛走向衰落的过程,不难发现,正是一些急功近利的出版商一味________、迎合大众的喜好,重数量轻质量,导致大批读者和作者流失,造成了连环画长时间________,最终淡出大众视野。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揣摩 青黄不接
琢磨 墨守成规
研究 良莠不齐
推敲 停滞不前
曾几何时,欧洲殖民者走到哪里,朗姆酒就被带到哪里。当地人被迫接受列强的殖民统治,但却心甘情愿地接受了朗姆酒,“为了得到朗姆酒,他们甚至愿意付出一切”。殖民地造就了朗姆酒,而朗姆酒的存在又促进了殖民地的不断扩张。
作者在上述这段话中没有表达的意思是:
殖民地人民喜欢殖民者的朗姆酒
朗姆酒帮助了欧洲殖民地的扩张
朗姆酒随殖民扩张被带到世界各地
朗姆酒深受不同种族、不同阶级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