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青年到杂志社询问投稿结果。编辑说:“你的稿子我看过了,总的来说有一些基础,不过在语言表达上仍不够成熟,流于幼稚。”青年问:“那能不能把它当作儿童文学作品呢?”
下列选项中与青年所犯的逻辑错误相同的是:
甲到处宣扬说:“我从来不炫耀自己的优点。”
甲说:“人生太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时间,抓住机会,尽情挥霍。”
甲问:“我能用蓝笔墨水写出红字,你信吗?”乙答:“不信。”甲就提笔在纸上写了一个“红”字
甲开车撞到了行人乙,二人争执起来,甲说:“我有多年驾驶经验,责任不可能在我。”
今年“五一”期间,某品牌服装店进行促销活动,根据顾客身份证上的出生年份打折,如1986年出生的,打86折,1999年及以后出生的统一打99折。该活动由于宣传到位,备货充足,顾客盈门,“五一”假期销售额同比增长40%。该服装店老板认为此次促销活动非常成功。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该服装店老板的结论:
1986年到1996年出生的顾客占比超过80%
今年“五一”假期全国服装销售额同比增长45%
今年“五一”假期比去年多一天,消费者有更多的购物时间
另一个街区该品牌服装店没有促销活动,“五一”假期销售额也增长了40%
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中就有不少有关乡愁的篇章(如《采薇》),唐诗宋词中表现乡愁主题的更是不在少数。20世纪中国现代早期的作家,如鲁迅、沈从文、废名、萧红等人,都有书写乡村记忆的作品,那里流宕着他们对乡村陷入现代困境的深切关怀。乡愁当然也是世界文学传统中的主题,荷马史诗《奥德赛》中写的就是奥德修斯历经千辛万苦,在海上漂泊10年,最终回到故土伊萨卡与家人团聚。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兴起,怀乡是其重要的主题,并且具有了现代意义。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的是:
中外作家通过怀乡或乡愁作品表现他们对乡村困境的深切关怀
中外的作家都把怀乡或乡愁作为漫长传统中的重要主题来看待
怀乡或乡愁是中外作家通过文学作品铭记历史的最好精神慰藉
中外作家通过怀乡或乡愁的作品表现人类最基本、最普遍情感
美国著名影星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电影《返老还童》,描述的是主人公本杰明·巴顿一出生便如80岁老人一般,之后便越活越年轻,最后竟以婴儿的形态离开人世。但现实中,古今中外,从没有真正出现这一现象,这是因为:
“生—弱—壮—衰—亡”是事物发展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
人类现有的医学、生理学技术手段还不可能实现“返老还童”
人类还没有找到可以“返老还童”的神奇干细胞
人类还没有真正找到“穿越”时空的技术手段
近年来,网络文学呈现出题材多元、创作内容边界持续拓宽的特点。网络文学作品从早期的玄幻、仙侠、修真题材占据主流,到都市、网游、科幻等题材爆发________,再到现在多元题材________,已形成玄幻、奇幻、武侠、仙侠、都市、现实、科幻、言情、历史、游戏、体育、悬疑推理、轻小说等20余个大类型、200多种内容品类的格局。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崛起 百花齐放
突起 各显神通
兴旺 层出不穷
兴盛 推而广之
魏晋时期“建安七子”中的一位文学家被谢灵运称赞“才高八斗”,以下诗句是这位文学家作品的是: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宗教对文学艺术的创作影响深远,下列未受宗教影响的作品是: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
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
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文学作品有时会由于描写内容与普通人人生的亲近性而获得较广泛的读者。中国现代一部分作家曾力求以“写大众”实现“为大众”。事实上,尽管大众可能欢迎以自己的生活为描写对象的作品,他们仍然不会满足于这种亲近感。他们并非都爱看、只爱看、特别爱看反映自己处境的故事。
依据文意推断,下面结论不恰当的一项是:
只有描写内容与普通人人生亲近的作家才能获得最为广泛的读者
一些小说家不去表现平凡的、平常的生活,也能吸引数以万计的读者
在“为大众”“写大众”与“被大众读”之间,潜存着深刻的矛盾
鲁迅提倡和向往“文艺的大众化”,但是也难以获得普及性效果
从1901年到1961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完全为欧美白人垄断;20世纪60年代以后,亚、非、拉美作家居多数;90年代则没有欧美白人作家获奖。而60年代以后正是欧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这是否意味着技术突起、科学猛进会使文学作品失去人文魅力?
上面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科技高度发展可能使文学中的人文精神走向浅薄
不排除技术和科学的干扰,就没有优秀的文学作品
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只能产生在落后的国家和地区
科技发展是以文学作品丧失人文魅力为代价的
下列音乐作品与作者对应不正确的是:
《黄河大合唱》——冼星海
《义勇军进行曲》——聂耳
《命运交响曲》——贝多芬
《仲夏夜之梦》——柴可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