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小麦∶麦粒
水塘∶鲤鱼∶鱼籽
林场∶树木∶枯枝
牧场∶牛群∶牛尾
海洋∶鱼鳍∶鲨鱼
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意境的是: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007年江苏省各类教育中,毕业生数与在校生数的比值最接近的是:
研究生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研究生教育和小学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和小学教育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这一首诗描述的是哪一节气?
立春
惊蛰
谷雨
清明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评论晋人刘琨的作品“善为凄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琨既体良才,又罹厄运,故善叙丧乱,多感恨之词”。这是用刘琨罹逢厄运的经历,来解释其诗作何以多感慨悲愤之词。当代的文学评论家更是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考察作品。某位研究清末小说《孽海花》的学者曾说,要理解这部作品,就要“知人论世”,有必要探索曾朴的生活、思想历程与创作过程。可知,“知人论世”是他研究《孽海花》的重要方法。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知人论世”历来是重要的文学研究方法
作家的经历会对作品产生深刻的影响
“知人论世”被奉为古代作品研究的圭臬
当代学者继承了中国古人的文学研究模式
文学从诞生之初,就不可避免地承载了过多的负担。作为传播思想的一种主要工具,必然要得到足够的重视。正是这种社会层面的重视,倒使得文学最基本的功能,也就是娱乐化,一直被置于最被忽视的境地。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够回归文学的本来面目,是和其几乎不受约束的生长状态密切相关的。因为极少受约束,故而人人都是读者,也同时是作者,这种全民参与文学的情形亘古绝无,网络文学就此脱离传统文学而存在,并且愈发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来。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社会层面的重视是文学脱离本来面目的主要原因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区别
网络文学的生命力不可限量
网络文学的娱乐化回归了文学的最基本功能
勒·克莱齐奥摘取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算是个“爆冷”的消息。毕竟,尽管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他的作品只零零星星地在国内图书市场上出现过;尽管他是中国最早译介过来的法国当代作家之一,国内读者对他的认识怕是还停留在名字的阶段。甚至仅仅是名字,也是相当一级的法国文学爱好者才听说过。这既不说明读者无知,也不说明诺贝尔奖所谓的“独特品味”,而只是说明一直存在的文学与大众文化的差距而已,差距本身并没有高低之别。
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获诺贝尔奖的作品大多曲高和寡
勒·克莱齐奥的作品在国内不畅销
“独特品味”使诺贝尔奖脱离大众文化
国内读者对诺贝尔奖获奖作品了解较少
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因而就更带普遍性。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前进。例如一方面是人们受饿、受冻、受压迫;一方面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这个事实到处存在着,人们也看得很平淡;文艺就是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构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勤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改造自己的环境。如果没有这样的文艺,那么这个任务就不能完成,或者不能有力而迅速地完成。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来源
人类的社会生活比文学艺术有更生动丰富的内容
文艺来源于生活,又应高于生活
生活原本是实实在在、平平淡淡的,来自于生活的艺术也是同样
古诗云:“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下列选项中与此诗所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某工厂4个车间的工人都出生在1985到1988年间,如果统计任意2个车间的人数和,分别得到54、63、75、78、90、99这6个不同的结果。则人数最多的车间至少有多少工人出生于同一年: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