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是:
鲁迅
曹禺
夏衍
郭沫若
自然是神奇美妙的。自然文学的作者_______在读者面前的,是含有风景、声音及心绪的多维画面。这三者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形成了自然文学的独特之处,也_______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美学价值。
依次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展现 引申
呈现 衍生
描摹 演化
描绘 发展
学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生不是理科学生,所有理科的学生都要学习高等数学,因此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用学习高等数学。
以下哪项论证与题干中的论证犯了同样的逻辑错误?
波斯猫不是狗,狗不是植物,因此波斯猫不是植物
哈士奇不是大象,大象喜欢玩耍,因此哈士奇不喜欢玩耍
所有会拉小提琴的人都懂五线谱,我懂五线谱,因此我会拉小提琴
所有喜欢古典音乐的人都不喜欢嘻哈音乐,我不喜欢古典音乐,因此我喜欢嘻哈音乐
中国天文学传统极为深厚,成就极为可观,足以和希腊天文学相媲美,特别值得将二者进行比较。事实上,许多人正是通过强调我们有发达的天文学来强调中国古代也有科学,甚至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独当一面
遥遥领先
自成一家
登峰造极
文学从诞生之初,就不可避免地承载了过多的负担。作为传播思想的一种主要工具,必然要得到足够的重视。正是这种社会层面的重视,倒使得文学最基本的功能,也就是娱乐化,一直被置于最被忽视的境地。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够回归文学的本来面目,是和其几乎不受约束的生长状态密切相关的。因为极少受约束,故而人人都是读者,也同时是作者,这种全民参与文学的情形亘古绝无,网络文学就此脱离传统文学而存在,并且愈发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来。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社会层面的重视是文学脱离本来面目的主要原因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区别
网络文学的生命力不可限量
网络文学的娱乐化回归了文学的最基本功能
在充满着复杂流动性的转型中国,小说家对时代的整体性把握将越来越不可能,任何想从整体上对时代命名的企图和冲动将不得不最终沦为可笑的“堂•吉诃德”。但是这也给写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既然把握大的时代已经不可能,那么就可以仔细打量那些被大时代所遮蔽的现代人生活中的小,让文学真正回到它的本源——文学是人学,文学应关注个体在此岸世界的存在,关注那些与个体生命存在有关的尊严、自由及其异化问题,关注与真诚、美好、焦虑、敬畏等与文学和人有关的基本问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文学创作:
思路应从整体转为个体
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本源与个体生命有关
题材应趋向多元化
中国近百年来的法律制度变革总体而言是以推动社会现代化为导向的,这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精英对现代中国前途的判断和追求,自觉不自觉地反映并适应了现代城市和都市经济社会生活的需要。但由此带来主导整个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治实践与农村生活现实需要不仅有差距,有时还相差甚远。
上文作为文章的开头部分,接下来文章最有可能讨论的问题是:
法律制度与现代中国
法律制度与农村生活
法律制度与都市经济
法律制度和法治实践
《走出非洲》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语文学作品之一。这部在散文、小说、自传间自由_______的作品,以1914至1931年间,作者在肯尼亚恩贡山麓经营咖啡农场的经历为背景,_______地将众多的人、景、物熔于一炉,既有忠实而富文学性的观察与描摹,也始终贯穿着对自身、对人性的思考。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切换 匠心独运
穿插 深入浅出
变幻 举重若轻
出入 不动声色
散文犹如中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留下了许多_______的经典名作,_______着一代代炎黄子孙,每一篇佳作都是历史的折射,记录着历史的沧桑。我们从中不仅能_______文学的精髓,还能了解时代的变迁。
举世闻名 滋养 收获
闻名遐迩 滋润 领略
举世闻名 滋润 收获
脍炙人口 滋养 领略
文学较之哲学,除了共通的社会批判功能以外,还有其独特的风情。它有一种在字里行间洋溢着的诗情画意,有美好的欣赏性,这就是文学的美感。将好的文学作品成功地拍成电影,更给人以遐想、冲动和震撼。在近代文艺作品中,《简·爱》和《音乐之声》就是充分展示文学美感的作品,一往情深地讴歌了生活的美和人类道德的伟大。
但是,欧美进入高度发达的商品社会后,已经很难奉献这样的经典之作了,正像音乐领域已经很难再出贝多芬、舒伯特等大师的作品一样。另一方面是人们的欣赏情调和欣赏能力已经向简单化刺激方向蜕化。当年爱凑热闹的美国人组成拥有数十个分指挥的万人乐队来演奏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而且还盛情邀请作者本人赴美指挥。结果施特劳斯一曲指挥下来便逃之夭夭,因为那隆隆的击鼓声有如炮击,那管乐齐奏也有汽笛齐鸣的味道,美感被破坏殆尽,而那些所谓的音乐人却在那里喜形于色。由此可见,经典作品在“杯水主义”和“快餐文化”时兴的氛围里,其美感很多都要被附庸风雅和“猪八戒吃人参果”式的囫囵吞枣所销蚀。
现代人看起来太忙了,许多人在这忙碌的世界上生活,手脚不停。就好像在阿尔卑斯山上旅行,乘汽车匆匆忙忙地走过,没有时间回一回头,或者停一停步子,欣赏一下风景。结果,使这原本丰富美丽的世界,在我们眼中空无所有,只剩下匆忙和紧张、劳碌和忧愁。
受世界流行风的影响,又由于自身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当今的中国文学也甚缺那种值得咀嚼的作品,而欣赏群也有点“顾不上”美感的仓促。缺乏哲学素养也许是文学美感短缺的重要原因,在文学评论类作品中尤其可以发现这一问题。文学作品是深沉还是浅薄,生活积累是客观条件,哲学素养则是更接近天才因素的东西。现代文学中每每出现的诸如“终极关怀”“话语结构”等令人费解的新鲜辞令,其实都是作者思维概括力和阐发力不足而生出的“怪胎”;只有深入浅出能力不足的人,才需要靠“造词”来吓唬民众,而这样做只能使文学的美感更加丧失。
无论有多少客观原因,文学美感的“滑坡”仍要归结于文学的不争气。今天跟以往相比,社会的文明开放和心理健康程度已大为进步,生活的情趣和美感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绚丽开放,只有缺乏竞争力却又好高骛远的人才感受不到“世界真美好”。因此,美感问题完全应当和可以通过有才华的文学男女的努力来解决。
依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社会商品化程度越高,生活就越丰富,生活节奏也越快,而人们的欣赏情调和欣赏能力却会越来越简单化
因为哲学素养是更接近天才因素的东西,所以只要提高作家的哲学素养,就有望诞生出美感厚重而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
文章结尾说“美感问题完全应当和可以通过有才华的文学男女的努力来解决”,可见解决美感问题的职责在于当代文学青年
仅靠在形式上挖空心思或在词汇上标新立异来体现文学美感,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并暴露出作者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力的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