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睡眠专家设计了一项测试,让志愿者在睡眠实验室里连续度过13个夜晚。前4个夜晚,志愿者每晚能睡足8小时;接下来6天,他们的睡眠时间缩短至每晚6小时;最后3个晚上,志愿者出现“补觉”现象,每天要睡10小时。测试结果显示,持续几天睡眠不足后,志愿者反应速度变慢。补觉后,虽然感觉头脑清醒一些,但仍行动迟缓、笨拙。由此可见,连续工作一周,睡眠不足后,用3个晚上补觉可以改善困倦的状况,但是不能改善缺觉对认知功能造成的累积影响。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很多志愿者难以适应睡眠实验室的环境,晚上经常做梦
志愿者平时习惯的睡眠时间不等,平均睡眠时间是每晚6小时
实验前后对志愿者进行大脑功能扫描,发现大脑结构并无明显异常
补觉后让志愿者进行反应灵敏度测试,多数人的灵敏度明显低于平时
城管的执法对象,绝大部分是弱势群体,这决定了城管在舆论场处在一个不利的地位,因为舆论是弱势群体的天然盟友,一件事情发生后,除了有强力控制媒体外,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别指望舆论会倒在强势群体这一边,相反,弱势群体总是会得到舆论更多的同情与支持,像这一次美国斯诺登事件就是明证,城管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舆论地位,如果以为自己是生活中的强势群体,就可以在舆论场上也是强势群体,用对付瓜农菜贩的方式对付舆论,那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城管是公共舆论中的弱势群体
媒体是操控公共舆论的强势群体
公共舆论是城管的“天敌”
斯诺登是斯诺登事件中的弱者
乞题指以需要证明的命题作为证明的前提,也就是说,一个问题被用来支持结论,结论的理由是问题自身(A推出A),这样的错误称之为乞题错误。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乞题的有几个?
①氯仿为什么会使人意识模糊?因为氯仿能够催眠,自然能够使人的直觉麻痹
②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高度发达的,因为当时中国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发明创造
③抽象艺术算不上是艺术,那些图片和雕塑并不代表什么,这就是为什么它算不上艺术的原因
④火星上是有人的,因为用望远镜观察火星,可以发现上面有不少有规则的条状阴影,这是火星人开凿的运河
1
2
3
4
近来,随着一批高替代性的“情感机器人”面世,做出简单的情感互动已经不再是制造情感机器人的最大挑战。空巢老人、自闭儿童和病患等社会问题的呈现使越来越多的商家看好“互动型”“陪伴型”机器人的未来市场。但是,独居老人无人陪伴,孩子在家无人照料,用机器人陪伴的方式解决而不是增加对人的关怀和陪伴,就像科学家为保护医生而研制“防砍制服”,从短期来看似乎是个令人振奋的好方法,但由此可能引发人们的情感错位、社会问题被加倍漠视以及机器人进一步类人而导致的伦理问题都需要提前考量。
作者对情感机器人的态度是:
很理解客户对情感机器人的需求
关注情感机器人的“陪伴”功能
赞赏不断突破难题的机器人技术
质疑靠情感机器人解决社会问题
当人类把其自身的存在完全寄生在由社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可见的”虚妄之中的时候,很难想象人们还能守住最基本的道德和良心底线,而不是跟着社会发展的“巨龙”一起越界,飞到吞噬一切良知和道德的“黑洞”之中。试图用可见性的物质财富填满“存在”这个黑洞的最大悲剧在于:“没有谁能跑赢欲望,总有一天,你填入了所有的东西,却无力地发现,那个黑洞还在。物质也许能带来短暂的一次次快乐,但绝非幸福。”最终,很多人为了填满自我存在的那个巨大深渊,不自觉地把自己整个地埋葬在物欲的巨大黑洞之中。
这段文字强调的是:
人的存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巨大的“黑洞”
物质能够解决停留在虚妄之中的存在难题
物欲时代不存在最基本的道德和良心底线
人的存在应当超越“可见的”物欲性追求
科学家抱着极大的期望,发射了许多太空望远镜,如哈勃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等。经过这几十年的努力,科学家用望远镜在银河系里找到了700到800个比较像地球的行星。那上面是不是有外星人呢?这虽然引起了科学家极大的兴趣,但是很遗憾,由于距离太遥远了,无法进行探测。比如开普勒望远镜找到了一个地球的表兄弟——开普勒186f。它离地球有500光年,这意味着我们用望远镜看到的形貌,是它500年前的情况,光从它那儿传到地球要经过500年的时间。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科学家发射了很多太空望远镜
开普勒186f离地球有500光年
外星人的发现受限于探测距离
银河系里存在很多类地行星
热水和冷水混在一起会变成温水。但是,温水不会自发分成热水和冷水。热量只能从热的物体向冷的物体单向传递,这一原理称为“热力学第二定律”。如果用分子这一微观视角看这一定律,物质的温度取决于其中沿着随机方向运动的分子的速度。分子运动速度快就会变热,速度慢就会变冷。但是数量庞大的分子运动时,各个分子的运动速度不是固定的。说到底,温度只不过是以不同速度运动的分子的平均速度罢了。因此,如果能够从以各种速度运动的分子中,只筛选出运动速度快的分子,从理论上说,就应该能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句子是:
从温水中单独提取出热水
从温水中自发分出冷热水
不使用能量就把冷水烧开
不通过传递就把热水变温
人类对地震的预测可以分为长期预测、中期预测、短期预测和临震预测这几种。其中,长期预测国际上可以做出来,临震预测最具有减灾性,而短临预测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除此之外,关于预测地震,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有些敏感动物在地震断层破裂前会有些感知。但实际上用动物来预测地震情况很复杂、没有规律,科学家们不能用这种“经验之谈”来预测此类重大事件。再者,动物行为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饥饿、领土之争和气候变化影响,因此不见得动物有行为异常就可能要发生地震。
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地震临震预测的减灾性大于中长期预测
目前的科技水平无法做出地震短临预测
动物的活动情况很是复杂而且没有规律
动物行为异常往往被认为是地震的前兆
我们现在把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性质、体系,文字的形音义的关系等学问称为文字学。古代则把有关文字研究的学问叫“小学”,古代的字书都统属于“小学”的范围。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把幼童识字用的字书和解释字义的书附在经学《六艺略》之后,统称为“小学”。从东汉到隋唐五代,“小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包括了讨论字形、音韵一类的书籍。及至唐代编纂《旧唐书·经籍志》,把《尔雅》等书归入“小学”。从此,“小学”的基本内容得以确定下来。宋代时,开始有人把“小学”称作“文字之学”,把文字之学的内容分为三类:体制(字形)、训诂(字义)、音韵(字音)。到了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语言文字类的书籍分为训诂、字书、韵书三类。
对上述文段理解错误的是:
古代把文字、训诂、音韵之类的著作统归于“小学”类
古代“小学”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丰富,从东汉到隋唐五代时期,“小学”的内容最为丰富
自东汉至唐宋,“小学”都意指有关文字研究的学问
现代的“文字学”与古代的“小学”,其研究内容有很多共同之处
用“文化大散文”来命名八十年代末出现的一种散文文体和随之而来的一种散文创作现象,其实是缺少学理支撑的,因为这一命名无法解释“文化”与“散文”、“散文”与“大散文”的关系。但是,它确实多少揭示了一种散文文体的主要特征,并且显而易见地包含着适应读者市场的策划行为。因此,“文化大散文”的命名,成功地诱惑和引导了相当多的散文作者、读者和研究者。而今,当我在行文中对“文化大散文”的命名怀着理解和尊重时,也不能不指出:一次简单命名的成功,给知识生产和传播带来方便,但也纵容了思想的懒惰。
关于“文化大散文”,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改变了人们对散文的看法
其命名是一次成功的营销
带来了散文创作的新高潮
扩大了散文的表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