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是把原本在现实世界的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很难体验到的实体信息(视觉、声音、味道、触觉等),通过电脑等科学技术,模拟仿真后再叠加,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被人类感官所感知,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不属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是:
某海底漫游系统通过交互体验设备让用户与虚拟场景中的海洋生物互动、嬉戏
某游戏运用追踪器侦测用户运动,并通过头盔显示器为用户提供包含虚拟景观的视野
某科学家研制的智能隐形眼镜通过无线技术接收手机数据,并将手机上的图像投射到眼睛上
某艺术家引导用户在物理空间中遵循播放器的指令行动进而成为其所设计情境的参与者
面对具有威胁性的突发事件,恐慌心理是人们进行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但是,过度的恐慌反应,常常会导致比事件危害本身更为严重的消极后果。经验显示,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许多损失可能不是事件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人们的过度恐慌导致的。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产生恐慌心理是人们在突发事件中的正常反应
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人们的损失往往是自己造成的
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其实不必慌张
面对突发事件,人们应尽量保持稳定的心态
幼儿园老师设计了一个摸彩球游戏,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混放着红、黄两种颜色的小球,它们除了颜色不同,形状、大小均一致。已知随机摸取一个小球,摸到红球的概率为三分之一,如果从中先取出3红7黄共10个小球,再随机摸取一个小球,此时摸到红球的概率变为五分之二,那么原来盒中共有红球( )个。
2
3
4
5
6
7
8
9
我们之所以会持久地爱上一个人,本质上是因为“心理可见性原则”。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如果你的灵魂真正地被一个人看见,你就会爱上这个人。当我发现,如果别人看我们的眼光跟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对自己的看法是一致的,并且他们通过他们对我们的言行,表现出对我们的这种理解,我们就会有一种深深的被“看见”的感觉。
下列说法中,最符合“心理可见性原则”的是:
在爱你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自己
对我来说,你的爱情是种负担
因为爱情,我已然迷失了自己
你看见我,让我发现新的自己
哲学曾经是一种生活方式。所谓苏格拉底的哲学,不只是和别人对话的方法,以及他在对话中提出的种种理论,更是他不立文字、浪迹街头、四处与人闲聊的生活方式。哲学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书面的研究,而是一种过日子的办法。只不过我们后来都忘记了这段,把它变成远离日常的艰深游戏。即便是很多人眼中刻板的康德,也不忘区分“学院意义的哲学”和“入世意义的哲学”,并且以后者为尊。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哲学源于生活,应服务于民众
如今的哲学发展偏离了他的本质
康德和苏格拉底的哲学观念一脉相承
当代人们对哲学的诠释方式发生了改变
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仿佛也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但心又不竟坠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坠着,坠着。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实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下列不能从这段话中得出的一项是:
“我”曾经阻止过“他”正当的游戏行为
“我”为自己二十年前的愚蠢行为感到愧疚
二十年后“我”的忏悔对于“他”已无实际意义
“我”在小时候也没放过风筝
心理学家提出,社交网络如果用得好,也能大幅度降低人们的负面情绪,改善心境,但前提是,我们需要把网络当作一个建立联系的平台,真实地表达自己,真诚而善意地与他人交往。在线下,由于地理间隔等问题,有时人们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依靠网络的便利,许多人反而容易发现知己。
这段文字主要强调的是:
网络交流平台在调节情绪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空间阻隔是影响现实中遇见知己的根本原因
社交网络取代线下交往是未来发展必然趋势
正确使用社交网络可以弥补现实交往的不足
在交响乐队使用的乐器中,属于木管乐器的是:
长号
圆号
双簧管
木琴
某乐队举办一场演唱会的收入是7000元,乐队的主唱分得其中的25%,另外5名成员平分余下的收入,那么他们每人分得多少元:
1750
1400
1120
1050
文化不是有钱人的游戏,以为就如只要有钱就能买到名牌包包一样,瞬间即可完成。文化也不是幻想者的梦想,以为就如魔术里的鸡变鸭一样,立刻_______。如今,谈论文化、投资文化成为时髦,很多人以为,在我们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之后,文化就能一下子_______;以为经济都可以在当年几近崩溃的边缘飞快地发展起来,以我国如此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文化的腾飞同样_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脱胎换骨 升堂入室 倚马可待
面目全非 捷足先登 轻而易举
革故鼎新 登堂入室 信手拈来
超脱尘俗 繁荣昌盛 稳操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