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文化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产业链的改造,释放数字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推动互联网、移动网与文化之间形成________的新形态。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唇齿相依
休戚与共
同舟共济
水乳交融
劳务输出:生产力水平较低,生活条件较差的国家和地区,为了积累资金、开拓视野、吸收先进技术、增长见识和培养自己建设队伍的素质,把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转向生产力水平较高,生活条件较富裕,劳动报酬较多的国家和地区从事合同制的工作和劳动服务的一种形式。
下列属于劳务输出的是:
某大学教授到边远地区大学兼职
甲县向乙县借调技术干部
四川某县政府组织大批民工到广东找工作
甲厂倒闭,其工人大部分经培训后安置到邻近的乙厂工作
南京市农村劳动力中,年龄在20—50岁的劳动力的平均年龄最可能落入的区间是:
25-30岁
30-50岁
35-40岁
40岁以上
2021年5月,上海市推出首本《劳动教育特色课程范例》,劳动教育进课堂有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加强劳动教育的哲学依据是:
人生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劳动和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奋斗才能让理想摆脱条件制约变为现实
劳动是推动和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每月的加班时间不得超过________小时。
10
24
36
48
从概念上讲,数字经济是指人们通过大数据的“识别一一选择一一过滤一一存储一一使用”,引导资源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从技术层面的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到应用层面的数字金融、新零售、智慧城市等,都属于数字经济的范畴,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数字经济仍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有统计显示,2018年数字经济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67.9%,同比增长12.9%。这充分说明,数字经济已经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引导资源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中发挥关键作用
成为带动经济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成为当前经济下行背景下带动GDP增长的主力军
与传统基础设施相比,新型基础设施更加侧重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更能体现数字经济的特征。下列不属于“新基建”的是:
地下综合管廊
深汕高铁
5G基站
特高压输电工程
购物车升级的背后是新消费的崛起。新消费的外生动力在于技术创新、业态升级和服务体验。当前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________生产端提升供给水平。需求和供给间已不再是________,而是通过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依托数字经济的发展,架起线上购物与实体生产间的桥梁,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的效率和服务质量都在不断提升。
依次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促进 截然对立
迫使 楚河汉界
倒逼 泾渭分明
激发 各自为政
文化是一个有机综合体,法是其中的一部分,即特殊的规范部分。任何国家的法都不是凭空产生,它都必然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即文化的其他因素在整体上,是法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因此,我们用“决定”一词来表达文化中其他因素之综合与法的关系。这正如马克思曾推出的:“权利绝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这段文字意图说明:
法对文化的作用
法是一定社会主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表现
文化中其他因素之综合与法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有机的综合体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农村16岁及以上劳动年龄人口数为5.12亿,其中,农业劳动力数为2.94亿。
农村16岁及以上劳动年龄人口中,16-20岁年龄组人口比重为9.1%,21-30岁为17.4%,31-40岁为18.4%,41-50岁为20.4%,50岁以上为34.7%。
农村农业劳动力中,16-20岁年龄人口比重为3.4%,21-30岁为16.7%,31-40岁为19.2%,41-50岁为26.3%,50岁以上为34.4%。
农村16岁及以上劳动年龄人口中,不属于农业劳动力的人口数以()年龄组为最多。
50岁以上
41-50岁
31-40岁
16-2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