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慈善组织号召企业向受暴雨袭击的某地区捐赠帐篷。某地区为表谢意向该组织询问是哪些企业进行了捐赠。经调查,了解到以下情况:(1)四家企业都没有捐赠;(2)丁企业没有捐赠;(3)乙企业和丁企业至少有一家企业没有捐赠;(4)四家企业中确有企业捐赠。后来得知上述四种情况两种为真,两种为假。
由此可以推出:( )。
甲企业没有进行捐赠
.乙企业进行了捐赠
丙企业没有进行捐赠
丁企业进行了捐赠
某慈善组织号召企业向受暴雨袭击的某地区捐赠帐篷。某地区为表谢意向该组织询问是哪些企业进行了捐赠。经调查,了解到以下情况:
(1)四家企业都没有捐赠;
(2)丁企业没有捐赠;
(3)乙企业和丁企业至少有一家企业没有捐赠;
(4)四家企业中确有企业捐赠。
后来得知上述四种情况两种为真,两种为假。
由此可以推出:
甲企业没有进行捐赠
乙企业进行了捐赠
丙企业没有进行捐赠
丁企业进行了捐赠
现代化学与炼金(炼丹)的相同点是从分子层面创造新事物,至于创造新元素其实是核物理学家的任务,由他们拿一些回旋加速机把新元素轰出来然后再填到元素周期表中作为化学家的胜利果实。古典炼金术实际上已经有了元素、原子这样的理念,但并不具备理性思维,例如中世纪的欧洲人认为,轻、重、干、湿是基本的物理性质,干而轻的是火,干而重的是土,湿而轻的是气,湿而重的是水,因此,任何物质均是由水、火、土、气这四种基本元素按不同比例合成的结果,这与目前可知世界的观念显然不同,而同时期其他文明中对物质本质的认识同样也是介于神秘与理性之间。
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现代化学理性思维的起点
物理学家如何创造新元素
古典炼金术对欧洲文明的影响
可知世界中关于元素的各种观念
市民文化周期间,文化部门要在桃源、东山、南浦、九华四个社区分别举办书展、画展、影展和文博展四种不同的文化惠民活动,由于时间场地限制,每个社区只能举办一种活动。已知:
(1)桃源社区既不办影展,也不办画展;
(2)东山社区既不办书展,也不办画展;
(3)如果东山社区不办画展,则南浦社区不办书展;
(4)如果九华社区不办文博展,则南浦社区举办书展。
据此可以推出以下哪项:
东山社区有可能举办文博展
画展不可能在南浦社区举办
九华社区既没办影展,也没办画展
书展要么是南浦社区办,要么是九华社区办
如图为四种植物(甲、乙、丙、丁)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速率的曲线,其中最适于在荫蔽条件下生长的植物是:
甲
乙
丙
丁
农民小李到农贸市场卖水果,苹果、梨、橘子、桃四种水果各一箱。苹果、梨、橘子三箱水果,平均每箱51个;梨、橘子、桃三箱水果,平均每箱47个;苹果、桃两箱水果,平均每箱43个。则苹果共有( )个。
41
45
49
53
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下列四种物质符合如图所示关系的是:
铜
干冰
金刚石
陶瓷
2008年世界稻谷总产量68501.3万吨,比2000年增长14.3%;小麦总产量68994.6万吨,比2000年增长17.8%;玉米总产量82271.0万吨,比2000年增长39.1%;大豆总产量23095.3万吨,比2000年增长43.2%。
将每个国家的四种谷物按2008年的产量分别排序,哪个国家产量排名第一的谷物与2000年相比产量增长率最高:
中国
美国
印度
巴西
磷存在于我们的DNA中,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之一,但它早期是如何到达地球的仍是一个谜。近日,科学家通过观测恒星形成区域,追踪到了含磷分子从宇宙到达地球的“旅程”。观测结果表明,含磷分子是在大质量恒星形成时产生的,刚形成的恒星会释放气流,在星际云中打造出一条通道。随着恒星震动和释放辐射,含磷分子在这些通道壁上沉积并产生大量一氧化磷粒子,这些粒子逐渐汇聚、融合,从一块小石头变成了彗星,而这些彗星,就成了生命的“信使”,携带着生命分子来到了地球。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结论的是:( )。
科学家已经在陨石中找到了证据,研究发现为数不多的一些陨石携带有包含了一氧化二磷等含磷分子的有机物
彗星撞击地球表面时,可产生36万个大气压,温度可达2500℃,会引发彗星晶体中的磷元素发生未知化学变化
早期的彗星撞击事件为地球带来每年10万亿千克的有机物质,它们进入地球环境后开启了地球生命的演化历程
仅仅是拥有DNA的所需物质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上千万甚至是上亿万分之一的概率才能满足生命形成所需的条件
现在媒体对随机取样、样本代表性等概念备加关注。这种关注导致许多人错误地认为,随机取样和代表性是所有学科做调查研究的必要条件,人体生物学研究因为很少使用随机的被试样本,许多研究成果都会受到批评。
但只要想一下其他学科的情况,就很容易理解这种想法的荒谬,化学家从没尝试过抽取化合物的随机样本,生物学家也不曾用细胞或组织的随机样本进行实验,这些研究结果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非学术研究都需要使用随机样本。因此,我们在此需要强调的重点是随机取样和随机分配不是一回事。
随机分配和随机取样两个词里都包含“随机”,因此许多人以为它们所指的是一回事。事实上,它们是非常不同的概念,唯一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采用了随机生成数字这一点,然而其目的却_______________。
随机取样涉及的是如何选择被试进行研究,如前所述,并不是所有研究都要求随机取样,但当它成为必要条件时(例如在市场调查中),我们则需要用一种方法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这种方法要确保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选中,被抽中的个体就成为之后调查研究中的被试。有一点非常重要,这种随机取样的调查研究既可能是相关研究,也可能是一个真实验,只有使用了随机分配的方式,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实验。
随机分配是真实验所必需的条件,实验人员将被试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当每一名被试被分到实验组的机会和被分到控制组的机会相等则实现了随机分配。为了达到这一点,常会用到像掷硬币这样的随机化手段(更常用的是特殊的随机化数字表格)——因为它在给被试分组时没有任何偏向。
随机分配和随机取样不是一回事,牢记这一点的最好方法是弄清楚四种组合:非随机分配的非随机样本,随机分配的非随机样本,非随机分配的随机样本,以及随机分配的随机样本。大部分心理学实验没有使用随机样本,因为没有这个必要。正如下一章将讲到的,研究可以检验理论,我们所需要的只是一个方便取得的样本。如果一个研究中使用了随机分配的方法,那么它就是一项真实验,如果没有使用,那么它是一项相关调查。许多使用随机取样的研究没有使用随机分配,那是因为它们只是调查性研究,旨在寻找关联——也就是说,这些研究属于相关调查研究。然而,一些研究既使用了随机取样,又使用了随机分配,那么它们肯定是真实验。
文章提到四种组合:
①非随机分配的非随机样本
②随机分配的非随机样本
③非随机分配的随机样本
④随机分配的随机样本
其中符合做“真实验”的是:
③④
①④
②④
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