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要在一块长25公里、宽8公里的长方形区域内设置哨塔,每个哨塔的监视半径为5公里。如果要求整个区域内的每个角落都能被监视到,则至少需要设置多少个哨塔:
7
6
5
4
奥斯特洛夫斯基生活在一个光明为主而失误也极其严重的时代。他是一代热血青年的_______代表。他具有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尤其是在病残日益严重的岁月中的经历与表现,更多地显示出他个人的特质和魅力。他曾被_______乃至神化,也曾被贬低乃至_______。但他仍是他,那么纯朴、真实。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主要 赞誉 忘却
杰出 拔高 淡忘
突出 表扬 遗忘
卓越 推崇 忘记
在有崇高信仰的人的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______不得的。他并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是不肯丧失基本的人格。不论他对人生怎样充满着欲求,他始终明白,一旦人格扫地,他在自己面前竟也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尊严,那么,一切欲求的满足都不能________他的人生的彻底失败。
填入划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亵渎 挽救
蔑视 改变
轻视 证明
侵犯 挽回
性格、气质、冲动、焦虑、心理应激反应·····这些决定了“我之为我”的因素曾被认为取决于文化、环境与选择,却都逐一被打上基因的烙印。抽象的遗传倾向如何具化为特定人格,这是遗传学研究中尚未跑完的“最后一公里”。仅仅几个基因就能改变我们对自我的认知,这看起来似乎很荒谬。然而,在历史上,这一幕其实一直在反复上演。我们在认识基因的道路上迈出的每一步,都造成了人类社会世界观、价值观乃至行为方式的重大改变。达尔文对遗传与突变的发现,颠覆了人类对自身起源的认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渐渐发现,一个基因是否将自己“表达”出来,还取决于环境等后天因素。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基因无法独自决定一切
人格取决于文化、环境与选择
性格、气质被打上基因的烙印
基因研究造成了人类社会世界观、价值观乃至行为方式的重大改变
有的人是他随时可以批判的。
如果以上说法为真,则以下判断必然为真的是:
(1)批判他的人不可能随时都被他批判;
(2)有的人他能一直批判;
(3)他随时都可能批判人;
(4)他不能批判所有人。
只有(3)
只有(2)
(1)(3)
(2)(3)(4)
事实上不知道也好,因为他们已经是无可挽救的了。他自己的处境是这样的:他眼看着他们向那个深渊走去,却无法_______他们。这是多么痛苦的事!想到这里,他自己也变得忧郁了。他似乎走进了一条窄巷,找不到一个_______。外面的笑声接连地传到他的耳边,好像在讥笑他。
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援救 出路
援助 路口
援助 出口
援救 出口
去年李文同学参加市作文大赛,名落孙山,他很沮丧。语文老师对他只说了一句话:“这会过去的。”今年,李文同学又参加市作文大赛,获得一等奖,他可高兴了。这时语文老师还是对他只说了一句话:“这会过去的。”
对这段文字理解准确的是:
语文老师让李文学会忘掉一切
语文老师不关心李文的事情
语文老师认为成功和失败是一样的
语文老师教诲李文胜不骄败不馁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教授迈克尔·卡斯帕里说,此前进行的一份调查显示,全球变暖可使蚂蚁发生变异,其身长将是变异前的三分之一。他警告说:体形变小的蚂蚁繁殖更快,更容易向外扩张它们的领地,因此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蚂蚁数量会剧增。
由此可以推出:
蚂蚁的繁殖与遗传和气温关系密切
小蚂蚁个体更适应气温高的环境
全球变暖会使大蚂蚁的数量变少
如果全球气温不再升高,蚂蚁的数量就不会增加
有时你剪了一个失败的发型,觉得简直无脸见人,结果遇到熟人,别人也就是轻描淡写一句“剪头发啦”。或许我们都一厢情愿地放大了别人的看法,或许我们以为别人都在目不转睛地盯着我们。而那看法和目光,像一个无形的牢笼一样束缚了我们的行为和思想。但事实是,别人没有那么在意你。你以为的别人的目光和看法,只是自己对自己的判断和投射。你把自己的恐惧放大,然后躲在那个巨大的阴影里畏缩不前。
这段文字最合适的标题是:
其实,没有别人的目光
其实,你渴望认同
其实,没有长期的关注
其实,你可以勇敢
某市出租车价格为:2公里以内8元,超过2公里不足5公里的部分,每公里2元;超过5公里不足8公里的部分,每公里3元;8公里以上的部分,每公里4元;不足1公里按1公里计算。某位乘客乘坐出租车花了20元,该出租车最多行驶了多少公里?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