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举办马拉松赛事达1102场,其中,中国田径协会举办的A类赛事223场,B类赛事33场。2017年马拉松赛事的参与人次达到了498万人次,2016年、2015年马拉松赛事的参与人次分别为280万人次、150万人次。
2017年全年马拉松直接从业人口数72万,间接从业人口数200万。年度产业总规模达7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约20%,中国田径协会设置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马拉松规模赛事超过1900场,其中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赛事达到350场,各类赛事参赛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马拉松运动产业规模达到1200亿元。
规模赛事数量方面,2017年排名前三的省份为浙江省、江苏省和广东省,分别为152场、149场和103场,而2016年的前三名分别为江苏省37场,北京市33场,广东省25场。
从2017年全年赛事的覆盖区域来看,马拉松赛事地域分布更为广泛,中国境内马拉松及相关赛事已经涵盖了含西藏在内的全国31个省、区、市的234个城市,较上年增加了101个城市。
在赛事类型方面,2017年1102场规模赛事中,全程马拉松参赛人次最高,突破了235万人次,其次为半程马拉松赛事,参赛人次超过134万人次。在中国田径协会认证的A类、B类赛事中,2017年全程马拉松项目完赛26.89万人次,同比增长10.61%;半程马拉松项目完赛45.29万人次,同比减少了0.03万人次。
按照跑者户籍所在地统计,2017年参加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赛事的跑者中,来自江苏的数量最多,共有76469人参赛,在全国占比10.10%。湖北、广东、山东、福建、浙江等省紧随其后。而在全部参赛选手中,共有3663人次的男选手在全程项目中跑进3小时,772人次女选手跑进3小时20分。
2017年中国田径协会举办的A类与B类赛事占全国马拉松赛事的比例约为:
20%
23%
25%
28%
AlphaGo(阿尔法围棋程序)总体上由两个神经网络构成,以下把它们简单称为“两个大脑”。这只是一个比喻,在对弈时,这两个大脑是这样协同工作的:第一个大脑的简单模式会判断出在当前局面下有哪些走法值得考虑。第一个大脑的复杂模式通过蒙特卡洛树来展开各种走法,即所谓的“算棋”,以判断每种走法的优劣。在这个计算过程中,第二个大脑会协助第一个大脑通过判断局面来砍掉大量不值得深入考虑的分岔树,从而大大提高计算效率。与此同时,第二个大脑通过下一步棋导致的新局面的优劣也能给出关于下一步棋的建议。最后,两个大脑的建议被平均加权,做出最终的决定。
其实,这两个大脑的工作方式确实和人类很相似,一个__________细部,一个__________全局。但AlphaGo最终结合两者的方式相当简单粗暴:让两者各自评估一下每种可能的优劣,然后取一个平均数,这可绝不是人类的思维方式。
对人类来说,这两种思考问题方式的结合要复杂得多——不仅仅在围棋中是这样。人们并不总是同时对事态做出宏观和微观的判断,而是有时情绪、心理和潜意识的应激反应。这当然是人类不完美之处,但也是人类行为丰富性的源泉。
为什么要让人工智能去下围棋?有很多理由。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个,是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智能的本质。
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在过去十年里跃进式的发展,确实让人工智能做到许多之前只有人脑才能做到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的思维方式接近了人类。而且吊诡的是,人工智能在计算能力上的巨大进步,反而掩盖了它在学习人类思维方式上的短板。和国际象棋中的深蓝系统相比,AlphaGo已经和人类接近了许多,深蓝仍然依赖于人类外部定义的价值函数,所以本质上只是个高效计算器。但AlphaGo的价值判断是自我习得的,这就有了人的影子,而且AlphaGo的进步依赖于海量的自我对局数目,这当然是它的长处,但也恰好说明它并未真正掌握人类的学习能力。一个人类棋手一生至多下几千局棋,就能掌握AlphaGo在几百万局棋中所训练出的判断力,这足以证明,人类学习过程中还有某种本质是暂时无法用当前的神经网络程序来刻画的。
这当然不是说AlphaGo应该试图去复制一个人类棋手的大脑,但是AlphaGo的意义也不应该仅仅反映在它最终的棋力上。它是如何成长的?它的不同参数设置如何影响它的综合能力?如果有其他水平相当的人工智能和它反复对弈,它能否从对方身上“学到”和自我对弈不同的能力?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回答,恐怕比单纯观察它是否有朝一日能够超越人类重要得多。
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研究 观察
判断 照顾
斟酌 掌控
着眼 纵览
一家艺术馆馆藏了6幅18世纪画家的绘画作品,这些绘画作品按其价值由低到高排列如下:F、G、H、S、T和U。绘画作品F、G和H是风景画,而S、T和U是人物肖像画,每次这6幅作品中只能有3幅作品展出并需满足以下要求:
①展出的作品不能全部是风景画;
②如果展出的作品中只有一幅人物肖像画,则这幅人物肖像画必须是作品U;
③任何时候,H和T不能同时展出。
下列情形中哪项如果为真,则该展出中必须要有作品S:
作品T参展
作品U参展
作品H是该次展出中唯一的风景画
该次展出要么有作品F,要么有作品G,但这两幅作品不同时参展
①一面是城镇化大潮冲击下的村庄,一面是_______在工业文明入口处的农民,面对着社会结构转型几乎_______整个乡村的现实,人们日益感到“激发农村的活力”同“解决农业人口的出路”一样重要。也正因此,“乡村振兴”的呼声日益高涨。
②乡村的振兴,首先要解决的是经济问题。道理很简单,放下手中“犁和耙”的年轻人,之所以选择从熟悉的乡村走向陌生的城市,也不过是为了过上一种更好的生活。如果留在乡村便能过上这样的日子,也就会有更多的人选择留下。这些年来,乡村旅游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兴盛起来的。浙江安吉的“美丽乡村”、四川成都的“田园城市”等等,都是依托旅游产业带富一方乡土的极好的例子。
③然而,乡村的问题从来都不是个单纯的经济问题。即就当下风生水起的乡村旅游来说,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难题。过度的商业开发就是其中之一。一些地方的乡村虽然被以乡村旅游等形式包装起来,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村民的收入,却因村庄完全被改装成了商品,充满着商业的气息,而全无传统乡村原先的文化与味道。
④尤其是对于那些本就有些资源和名气的乡村,由政府或企业出面圈建起来,村子里的人们悉数迁走,不出几年,沉淀了多少代乡村文化的地方就会变成一个人造的景区,再难见到“乡村”的影子了。如此过度的商业开发,消失的不仅是乡村的底色,更是村庄本身。而这与乡村振兴的初衷显然是南辕北辙的。
⑤乡村生活,本就是一种文化。就像沈从文《湘行散记》中写到的,“河面静静的,木筏上火光小了……。另外一处吊脚楼上,又有了妇人唱小曲的声音,灯光摇摇不定,且有猜拳声音……”最吸引人的,也就是吊脚楼上人们的那种生活。
⑥如今即使走进湘西那有名的“边城”,看到的也大多是人造的景观:作为商业项目之一的对歌,已经完全进入程式化的模式;沱江两岸的吊脚楼上,除了游客便是做生意的主家;再往里走,满街都是为游客专设的店铺,虽然也是古老的房子,出售的也是当地的腊肉、熏肉,却已看不出有多少“镇筸”生活的味道了。转来转去,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个换了壳的农贸市场。远不如沿着迂回的山路走进去,偶尔碰到一位背着背篓的老婆婆来得亲切、自然。
⑦乡村,并不纯然是被改造的。乡村振兴,也应该遵循着这样的认知,重在经营,前提却是尊重。首当其冲就是尊重乡村的文化。那些来源于乡村生活,即老百姓柴米油盐、喜怒哀乐里的生活文化,尤其需要关注。
依次填入第①自然段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徘徊 席卷
停滞 改变
逗留 影响
盘桓 覆盖
张某受王某的委托,为王某画了一幅肖像,双方未就这幅画的版权归属作出约定。王某去世后,其继承人王一将这幅画卖给了李某,李某未经任何人同意,将这幅画复制出售。下列关于李某做法的认定中,表达正确的是:
李某侵犯了张某的著作权
李某侵犯了王某的著作权
李某侵犯了王一的著作权
李某的行为是合法行使权利的行为
人体内每种细胞的表面都有一层独特的含糖外衣。细胞之间进行相互作用时,比如细菌和病毒感染人体时,必须识别糖代码并进行适当的“分子握手”。如果能够破解细胞“甜言蜜语”中的奥秘,掌握阅读和书写这种细胞语言的技巧,我们将获得一种强有力的干预细胞活动的新方法,从而控制和治疗相关疾病。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作为细胞语言的糖代码非常复杂。
英国科学家在解释糖代码的复杂性时说,试着想象你是一种细菌,正在接近宿主细胞,在其表面上的生物分子“森林”上跳伞。你首先遇到的是由糖构成的“树枝”,它们通过蛋白质“树干”与细胞膜相连。任何想进入宿主细胞的细菌都必须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因为含糖“树枝”的形状太复杂了。糖代码(称为糖组)含有数十种不同的糖,这些糖在被称为聚糖的支链中融合在一起。阅读糖代码不仅仅是逐字解码,而是要认识每种糖的形状并理解它的含义。
在自然界中负责抓取细胞表面糖的是被称为凝集素的蛋白质,其内部空腔与特定的糖紧紧贴合在一起。我们知道凝集素的发现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并且最近已经开始进行人工制造。但仅仅对不同的凝集素进行整理分类并没有提高我们对糖代码的理解。而当化学家分离出特定的糖并确定了它们的结构之后,我们才对糖代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由于它们如此的庞大、复杂,最好的方法是利用质谱仪,将它们分解为一系列的小片段,借助算法重建母体分子。到了21世纪初,科学家已经确定了一些装饰某些类型细胞的糖。2002年,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方法,将数百个单糖固定在一个培养皿上,然后用各种凝集素和其他分子对它们进行清洗,看看哪些分子会互相结合。这是理解糖代码的一种自动化方法。不久之后,人们尝试利用这种方法,来探究艾滋病病毒和H1N1流感病毒在感染人体的过程中,与人体细胞表面上的哪些糖类进行了结合。然而,我们对于细胞的糖代码仍然知之甚少。
单纯阅读糖代码相对简单,但是如何书写或重写它们呢?这意味着将单个糖分子拼接成聚糖,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包括要引导每种糖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化学反应等。在人体内,这项工作由各种酶负责。不过,这项工作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研究致病微生物表面的聚糖有助于开发更具针对性的疫苗。这种疫苗可使人体的免疫系统发现这些聚糖并杀死致病微生物。一些针对流感和脑膜炎的疫苗已经含有糖的成分,将来,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治疗包括疟疾在内的其他疾病。
填入文中第2段画横线处最恰当的是:
有一个与含糖“树枝”相匹配的形状
找到“树枝”与“树干”相恰的连接方式
在接近生物分子“森林”时找到合适的跳伞时机
首先识别蛋白质“树干”的种类、顺序等特点
方法,曾经被毛泽东同志比喻为过河的桥。基层治理涉及千家万户,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多情况下,工作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乎基层治理成效。不难设想,如果把基层群众代表召集到正规的会议室,主持人再提醒几句、强调几点注意事项,很可能有的群众就不敢吐真言,更不会听到有价值的真知灼见。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人的紧张心理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缓解,才会畅所欲言、言无不尽。学会运用正确的工作方法,是基层干部的“必修课”,是提高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变化的是方法,不变的是初心。“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点透了深入基层调研的核心要求。好的工作方法都是从基层群众中学来的,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干部深入基层调研,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只有善于把心交给群众,既做到“零距离”又实现“心贴心”,才能听到群众的真心话、实在话,从而及时发现问题,找准症结并制定出科学的整改措施。但少数干部去基层调研时,压根儿就不想发现问题,要么先预设结论,合结论的就认同,不合结论的就选择性忽视;要么事先打招呼,设计精品路线,遮蔽问题角落;要么精挑细选群众,设定该说什么,什么不该讲。诸如此类的调研,表面上看是没有问题意识,实际上是心里没有群众,不把群众冷暖挂在心上。
什么是作秀,什么是真正联系群众,老百姓一眼就看出来了。焦裕禄带领县委一班人的风雪夜火车站之行,让大家受到了一次最实际、最生动的思想教育,增强了率领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努力改变兰考面貌的坚定决心。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工作方法千差万别,但只要坚持当“老百姓的官”,把自己也当成老百姓,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把谋求群众利益当家业,真正把群众装在心里,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涵养“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就一定能够集中群众智慧和力量,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
填入文中第二段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基层工作要善用绣花功
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进基层就都是办法
我们的生活被各式各样的信息塞满挤爆,常常来不及消化,就被迫接收下一个信息,这导致信息的传递处于无意识处理的状态,很多问题都来不及深入思考。长期下来,我们的大脑容易被既定的观念限制,看似精明却往往漏洞百出。商家、推销员、诈骗集团等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巧妙操弄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制造一个又一个骗局,我们则比想象中更容易落入圈套,还认为自己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骗局的根源之一:其实我们活在大脑创造的虚拟世界中。
当我们在看世界时,我们是真的“直接”看到了世界,还是只是“间接”看到了世界呢?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我们当然是直接看到了世界,但事实上,我们只是间接看到了世界。我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完全是大脑解码后传递给我们的产物。当我们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或摸到东西时,我们真正“接触”到的,只是大脑对这个世界的“理解”。①我们所有的知觉经验,完全是大脑的产物。大脑通过感官,把外在世界的能量和信号转变成电生理信号,这些电生理信号又被转化成知觉意识。我们所体验到的,就是这些由大脑产生的知觉意识。换言之,我们的知觉意识,完全是大脑创造出来的知觉假象。由于是大脑模拟的虚拟现实,其中就会有错误或漏洞。这就是大脑容易受骗的第一个原因。
骗局的根源之二:各种思考捷径帮倒忙。
在演化过程中,大脑竭尽所能地让这些模拟的知觉能够逼近真实世界,好让我们可以顺利存活于世界之中。②但是,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野性世界,大脑常常需要选择牺牲少许的“正确性”以换取“速度”,“思考捷径”就是大脑为了求快而建立的一种快捷计算方式。通过某些事先建立好的预设,大脑可以节省许多资源。③我们无论怎样使用意志去穿透认知,都不可能改变大脑的想法。科学家们把这种无法通过意志力进行矫正的认知现象,称为“认知不可穿透性”。这种“认知不可穿透性”,正是大脑可能欺骗我们的另一重大原因。
骗局的根源之三: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出现漏洞。
大脑容易受骗或出错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因为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出现漏洞。大脑中的电生理信号在被转化成知觉意识之前,必须先经历一系列无意识的信息处理过程。④比如突触释出神经传导物质、电子信号在脊鞘上跳跃等过程,这些完全不会出现在我们的意识层面。
大脑不让我们意识到这些庞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如果把所有的信息处理过程全部呈现到意识中,我们将会被信息淹没。因此大脑选择只让我们意识到那些最重要的信息。但是,_______________。当我们无法意识到这些庞大的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时,这些会偷偷影响我们行为的因素,就很容易成为被人利用的漏洞。
填入文中最后一段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任何选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大脑的选择往往是无意识的
大脑对重要性的判断可能出错
信息的重要与否可能因时而异
黄山松在黄山岩石丛这种难以见容、与己为敌的环境里生长,海拔高达一千六七百米,名松的树龄都以数百年计。这些松树因抗风御霜,针叶短粗,冠平如削,绿色深沉,枝干坚韧且富弹性,一株株显得生气勃勃,十分顽强。迎客松挺立在青狮石旁,玉屏峰与天都峰的风口上,寿逾千年,两只巨臂向四海宾客致意。
这段文字让人们悟出:
松与石同外界自然密切联系
松树与石头之间,不再是有我无你,你死我活
人与环境,人与人,变不利为互惠,在竞赛、竞争中通达和谐
从许多人、事、物当中,洞悉他人所无法体会的绝妙世界
科技发展蕴藏着进步力量。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与医疗行业深度融合,为健康事业插上了智能翅膀。从可穿戴设备掀起健康管理热潮,到影像辅助技术用于病灶精准识别,再到远程医疗让大山里的病人也能享受到先进的医疗服务,技术红利大大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也深刻改变着医疗服务模式和理念,为构建新型医疗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人工智能赋能医疗,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美好前景。同时,________________。比如,数据是智能医疗的基础,但目前医疗健康数据的标准化、统一化和智能化尚有待提升。我国拥有上万家医院,每年产生的医疗健康数据规模巨大,但绝大部分是非结构化的数据,成为行业创新发展的瓶颈。又如,当前人工智能产品数量可观,但质量参差不齐,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亟待攻克一些核心技术短板、培养大量复合型人才。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立足长远科学谋划、破除政策壁垒,优化产学研成果转化机制、激发创新的动力,也需要相关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埋头攻关。各方形成合力,才能推动智能医疗行稳致远。
也要看到,技术进步回避不了伦理道德问题。医疗人工智能技术只有与情感、伦理等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造福人民的初衷。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群众在医疗服务中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作为科技创新攻关的方向。与此同时,也要处理好医疗人工智能在主体资格、侵权责任、数据和隐私保护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安全、可靠、可控的技术产品,更好服务医生、患者和医疗事业。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要目标。健康中国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为实现“健康中国”拓展了新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筑牢技术创新的基石,擦亮造福人民的底色,智能医疗时代大有可为。
填入文中第2段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政府与企业间的合作还有待加强
在医疗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上存在短板
人工智能和医疗的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