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一家报社组织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在只能抢救一幅画的情况下,你会救哪一幅画?在该报收到的成千上万的答案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了该题的奖金。他的答案是:抢救离出口最近的那一幅画。
这段文字传递的信息是:
成功需要效率
时间就是金钱
最近的那一幅画最值钱
最有可能实现的目标是最佳目标
在传统画论中,诸如“神”“妙”“能”“逸”等术语暗示了一系列内化的批评标准,关注的是画家内在的感受能力和情绪状态,而不是能否准确地再现外部世界,或画面本身的形式感,与功能性较强的人物故事画或肖像画相比,山水画的题材处理相对自由,千树万树,只要把握“常理”,即可自由生发。苏轼说:“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理”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需要画家超越肉眼所见的真实,用心灵去感受万物的生命与气质,有了这样的自由,山水画更便于展示“书写”的技巧与趣味。早在荆浩的《笔记法》中,“筋”“肉”“骨”“血”这一类书法创作经验已经完成了向山水画的转移,《笔记法》为画家提供了丰富的形式语言,当然,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神”“妙”“能”“逸”等术语是专门用于评价传统山水画家的内化标准
画家需把握自然万物的“常理”,方能更自如地在山水画中展示“书写”的技巧与趣味
书法创作较之山水画创作,技术要求更高
人禽宫室器用,因其有常形,故可用作人物故事画或肖像画的题材,而山石竹木,水波烟云,因其无常形则不可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其作者是北宋画家:
张择端
黄庭坚
黄公望
吴道子
唐诗《小松》有云:“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下列蕴含的哲理相似的是: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
多见者博,多闻者知,距谏者塞,专己者孤
①阅读,不仅是认识符号而已,更要懂得符号所传递的内涵
②而观画,也不只是看到五彩缤纷的调配,还应细想,画中原是有画的
③只是我们的脚步太匆忙了,常常忘记去读它,欣赏它,随意地浏览过去
④便断言生活是一味地今日因袭昨日
⑤只是公式化的衣食住行罢了
⑥每个日子,都是内容不同的一本书、风格迥异的一幅画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②③④⑤⑥
⑥③④⑤①②
①②⑥③④⑤
⑥①②③④⑤
①每当普希金诗情洋溢时,形象便在脑海里缤纷涌现。
②这是他独有的一种绘画状态。
③绘画是普希金的一种表达方式。
④所以普希金的画大多画得很快,是他瞬间形象想象的灵性记录。
⑤他大量的画,是绘在他诗作的手稿上。
③⑤①②④
①②③⑤④
②①③④⑤
①④③②⑤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是一门传承千年的艺术。烙画以火为“墨”,用火烧热特制铁笔,在物体上烫出烙痕作画,因炭化程度不同而呈现出浅褐色、深褐色和黑色等色调。烙画讲究火候和力度,讲究轻重缓急、深浅浓淡,一支铁笔在手,下笔的力度和时机都决定着画作的质量,任何环节掌握不好都会功亏一篑。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烙画制作工艺的特点
评价烙画水平的标准
制作烙画的关键环节
烙画独有的艺术魅力
画者练就一双画眼,大千世界各种形象随时随地、有光有色流过眼前,偶有美感,即刻被这双眼捉住,尽情地痴醉其间,这是何等的快乐。这些快感一层层积存心中,闲暇时便一片片翻出来看,这又是何等美妙的享受。时而,浩阔深幽的心底,会悠然浮起一幅画来,它不是那些眼见过的画面,这才是一幅真正的画!我不过没有时间将它形之于纸,却常常这样完成了绘画所必需的全部思维过程。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画家构思的过程
艺术创作过程的快乐
好画诞生的过程
艺术品是内心世界的形象
在元代画家的笔下,花鸟画已经成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途径,这种发展无疑丰富了花鸟画的内涵。发展至明清时期,许多花鸟画家更把家国观念、道德品评、祈求幸福等传统的人文精神寄托于画中,有些画家甚至将花鸟内容个性化,借以表达喜怒哀乐。因此,画家创作时重视追求境界多于形似,因而特别讲究笔墨运用,注重意境。他们不把绘画称为“画画”,而叫“写画”,确实有其原因。
这段文字意在:
比较元代和明清绘画技法的不同
叙述古代花鸟画的演变过程
解释“画画”和“写画”的区别
强调明清花鸟画的创作更加注重意境
漆画有其他画种达不到的效果,同时也有它的_______。它不能像油画、水粉画那样自由地运用冷暖色彩,不能像素描那样丰富地运用明暗层次,不善于逼真地、_______地再现对象。事实上,在似与不似之间表现对象,才是漆画最_______的地方。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问题 出神入化 出色
短板 惟妙惟肖 难得
缺陷 面面俱到 独到
局限 栩栩如生 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