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杰出舞蹈家杨丽萍在昆明推出了歌舞剧《云南映象》,《云南映象》提出了一个新词:原生态。2004年,文化部开始征用这个概念,制订和实施抢救性文化挖掘计划。2006年央视举办第12届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增设原生态组比赛,而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更是高举“原生态民歌”的旗帜,成为媒体竞相追踪的焦点。经过三年的培育,“原生态”已成为最热烈的文化时尚。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原生态已变得如此稀缺珍贵,以致它成为21世纪人们主要致力开发的资源。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歌舞极易失传,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而这种挖掘还必须依赖市场和商业的支撑;但这种草根艺术一旦被票房控制,其质朴纯真的原生状态便会荡然无存。另一方面,维系原生态文化的前提,就是维持它赖以生长的民族(地域)的自然与文化空间,而这势必跟原住民走向现代化的生活渴望发生激烈冲突。
我把这种由正题推演出反题的逻辑命题,命名为“杨丽萍悖论”,它来自杨丽萍《云南映象》的启示。这个歌舞剧首次向我们展示了原生态文化的强大魅力,但它被开发出之后,必将失去原生活力,退化成僵死的橱窗标本。一个著名的前车之鉴,就是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歌舞。它是80年代的原生态品种,但经过20多年的旅游开发,已被市场之手打造得面目全非,沦为商业艳俗文化的反面样板。
“杨丽萍悖论”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至今未能解决各国在遗产申报中出现的悖论现象。在旅游局、文物局和环保部门之间,保护和开放的博弈经久不息,文官们的相互抱怨和指责,回荡在21世纪中国的文化开发现场。
与“杨丽萍悖论”相似的是“嬴政悖论”。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废除六国,建立“车同轨”和“书同文”的技术—文化体系,无疑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并为秦帝国三大战略工程——长城、阿房宫和墓室的建造提供了最广阔的资源,但它同时也是区域文明的严酷杀手。在秦统一六国之后,强大发达的吴越文化、楚文化和蜀文化等,毫无例外地遭到了致命的摧毁。而区域文明的死亡,则反过来激发了地方贵族的反叛欲望,加剧了帝国的行政危机。
在走向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将继续面临各种文化悖论的困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新建筑浪潮,令中国的大中城市迅速完成旧城的硬件改造,现代化的生活梦想,变得唾手可得,但它同时也摧毁了城市历史脉络,令文化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并瓦解了人与城市的内在和谐,造成了梦的永久性破裂。这种任何权力都无法解决的悖论,应当以北京的“国家大剧院”来命名,因为正是这枚梦式“巨蛋”,充分表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困局。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原生态已经变得如此稀缺珍贵,因此应加以保护而不是大力开发
《云南映象》若完全市场化,必将走上沦为商业艳俗文化的老路
一些文化形态一旦步入商业化、市场化的轨道,便不可避免地丧失了本来面目
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时时面对一些文化困局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被压缩了。这其中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传统文化本身应对不灵活、缺乏创新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是固步自封,不求变革而落伍于时代;另一方面则身在宝山而不自知,优秀的文化财富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花木兰》的故事被美国人拿去拍成动画片,影响跨越国界,就充分显示了民间传统文化创新的魅力。
上面这段话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分析传统文化未能与时俱进的原因
保护传统文化的关键是文化创新
传统文化需要用异国的思维才能创新
现代化进程加快是传统文化落伍的主要原因
新技术是伟大的“改变者”,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现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实体书店和报刊亭逐渐凋零,城市正在失去文化之肺……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阅读吧!甚至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下列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新技术的发展是造成中国文化“小时代”的直接原因
技术手段的升级发展引起文化焦虑
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必须对新技术适当拒绝
电脑和手机可以拯救阅读
世界烹饪的三大风味体系中,法餐和土耳其的美食文化项目已先后于2010年和2011年入选世界非遗名录。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缺失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餐饮界的一大憾事。关于申遗工作,世界各国都是举国家之力来做。在国内,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工作基本靠政府推动,但美食申遗现在多由行业协会和民间组织在推动,而仅靠协会自身的资金、能力,难度很大。
这段文字意在暗示:( )
中国的饮食文化没有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
其他国家申遗工作的经验未必适用于中国
政府部门应尽早地积极推动中餐申遗工作
美食申遗未能成功是因为误读了评选标准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深入实施( )传承保护工程,加强农业文化遗产发掘认定和转化创新。加强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民居、农村文物、地名文化遗产和古树名木保护。振兴传统农业节庆,办好中国农民( )。
农耕文化 丰收节
特色文化 播种节
民俗文化 播种节
乡村文化 丰收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不同的方言对应的是______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最典型的是一些地方曲艺,如花鼓戏、评弹等,往往是_______于方言,方能展现其特色与魅力。那么一旦方言衰败,其对应的文化表现形式也将随之__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地域性 发源 败落
典型性 固守 湮灭
多元化 依托 凋零
大众化 借助 消亡
发展经济并没有错,有效利用文化资源带动当地社会发展也是很好的尝试。但倘若不论真伪,抑或不顾文化自身的形态,_______、强行落地,旅游未必能够发展起来,反而可能_______。它所反映出来的,恰恰是对文化缺乏认识,对建设缺乏创新的“啃古”心态。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牵强附会 劳民伤财
曲意逢迎 适得其反
偷梁换柱 进退维谷
附庸风雅 无所适从
改造创新后的孝德,与“文化糟粕”截然不同,理应属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范畴,在高校德育内容中完全应占有一席之地。_______________。例如,可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活动,让大家直接参加孝文化的讨论,增进对孝德教育的理性认同。
填入上面横线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那么,可以采取哪些方式进行呢
因此,应在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加入孝德元素,使之参与育人过程
在高校进行孝德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只有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才能收到好的成效
故宫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象征。近年来,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所承载的历史内涵、发挥应有的社会文化担当的基础上,故宫综合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通过自营、合作经营和品牌授权等多元化合作方式,将故宫文化元素进行多样化的产品转化,创造出多种实用有趣,又与馆藏文物的历史渊源、文化寓意以及背后的故事相互关联的文创产品。同时,积极寻求与多品牌多行业的跨界合作,为故宫文创提供了更加现代化的表达。目前,相关衍生品数量已经突破一万种,此外,故宫还推出了具有教育娱乐功能的APP,开放数字馆等,使故宫文创不仅仅限于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而是从文化形象的塑造到创意衍生品的打造,从实体产品的创作到影游内容的开发,从线上营销到线上线下体验购买,以及从行业内到行业之间的跨界融合,对故宫文化进行全方位宣传和多角度渗透。
由于我国博物馆机构存在层级、藏品资源、地域等方面的差异,多数博物馆机构在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应在坚守文物历史事实及本真性的前提下,加强对文物资源的历史内涵、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的传播再创造。围绕更好地诠释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发挥好博物馆满足公众获取知识、实现自我提升功能等目标,来做好文创产品的创作设计,以及品质和内涵提升。我国博物馆进行文创产品开发,关键是要找到博物馆所拥有的资源与市场资源的嫁接点。实践中,在如何使用、谁来使用藏品元素开发文化产品这些问题上,国内不少文化单位和企业还有不同的认识,亟需规范。
实际上,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但非全部职能。在保证发挥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前提下,博物馆完全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提供非基本、个性化或更高层次的文化服务。未来需优化分配机制,将博物馆文创销售所得的部分收入,作为博物馆文创研发、绩效奖励和市场运营的支出。同时,应该将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发展业绩纳入博物馆评估定级和绩效考核之中。
材料中所提“实践中,在如何使用、谁来使用藏品元素开发文化产品这些问题上,国内不少文化单位和企业还有不同的认识,亟需规范”,这主要指向市场化建设机制中的( )环节。
产权建设
授权方式
审查方式
营销手段
中国出现了儒教等传统文化_______的动向。部分官员也_______传统文化,把孔子的一些思想作为指导理论。国外媒体认为,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开始追求心灵的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兴起 学习 寄托
回流 审视 安详
异动 记忆 完善
复兴 重视 充实